序
张世英
林可济教授的大作《哲学论文自选集》汇集了他退休后2003年至2014年期间所发表的38篇哲学论文,读后不胜敬佩之至。他虽也是老年人,但愈老学问愈大,堪称大家,我作为他的知心朋友,为之高兴,引以为豪。
他所在的高校是师范大学,没有专门设置哲学系,从事哲学研究的客观条件不如综合大学的哲学系。但他却凭借着他所拥有的平台,用相当多的时间研究哲学学科中的一个专门领域——科学技术哲学,并兼及中西哲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就使他的研究具有史论结合、文理交融的特色,而不拘泥于某一个狭窄的方面。近十多年来,他又更专心致力于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拓宽了自己的哲学视野,出版了好几本专著。他冲破“左”的教条主义的束缚,认真思考,努力探索,在他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内多有创见,不断地对哲学的真谛有新的领悟,并及时形成文字,以作品问世。读者可从书末附录所列的“论著要目”中见其一斑。他退而不休,愈老学问愈大。这对于一位年逾古稀、迈入耄耋之年的人来说,十分难能可贵。
说到中西哲学的话题,自然离不开20世纪20~30年代远涉重洋到西方留学的一代学人。他在书中所涉及的、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的10位学者中,有9位已经作古,他们是中国哲学史研究专家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张岱年、任继愈,逻辑学家金岳霖,美学家宗白华,佛学和魏晋玄学研究专家汤用彤,西方哲学史家和翻译家贺麟。在北大哲学系读书时,他听过其中几位老师讲授的课程。把老师们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经历写成文章,这固然与他的亲身感受有关,也是由他所研究的课题(中西哲学的比较、交融)所决定的。他的书中还对我关于中西哲学比较和构建新的哲学体系的一系列观点,做出了评介与阐发,这使我感到欣慰,颇有“吾道不孤”之感。他对母校(北京大学)、母系(哲学系)的深情厚谊,对老一辈学者坎坷不平的经历的感慨与沉思,常常凝于笔端,溢于言表。
我本想为他的大作写一篇较长的序言,但因患慢性支气管炎,久治不愈,精力不济,未能细读书中的全部文字,只能在此说上几句感想,并根据我多年来对他的了解,主要谈一下他在哲学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表祝愿、勉励之意。
是为序。
2015年1月11日于北京北郊静林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