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
壮族是典型的南方稻作民族,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人工栽培稻最早的民族之一。据《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载,广西位于我国南部边疆,属低纬范围的热带与亚热带,由于水源充足、气候温暖,广西是我国野生稻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2012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及日本国立遗传所等单位合作进行“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的构建及驯化起源”的研究,通过从全球不同生态区域中,选取了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构建出一张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精细图谱。通过这张精细图谱,他们大致推断出栽培水稻的扩散路径: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的珠江流域,利用当地的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粳稻,随后往北逐渐扩散。往南扩散中的一支,进入了东南亚、南亚,在当地与野生稻种杂交,再经历不断的选择,产生了籼稻。这一重大的科研成果表明,广西有可能是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8000多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骆越先民,最早开始了人工栽培水稻,把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上述可见,从最初的原始农业发展到成熟的稻作文明,千百年来,稻作已经成为壮侬岱泰族群人民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形式,壮侬岱泰族群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镌刻上了稻作文化的深厚印记。中越壮侬岱泰民族在农业生产及习俗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
一 农业的起源
壮族先民自古繁衍生息于广阔的岭南地区,越南侬族、岱族、泰族大多分布于越南北部山区、平原以及中北部,与壮族居住的区域相邻,气候相似。壮侬岱泰民族居住的区域主要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生物资源丰富,非常适合稻作及其他旱地作物的生产。起初,这一地区的原始居民都主要以采集植物根茎果实、渔猎动物为生,人们只要使用简单的原始工具和方法就可以从自然界丰富的物藏中获取足以维持生存的必需品。到大约距今10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壮侬岱泰民族居住的区域开始产生了原始农业,这从这一地区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印证。
广西桂林甑皮岩、柳州白莲洞、邕宁顶蛳山、大龙潭鲤鱼洞、广东英德青塘等遗址以及越南北部的一些古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石磨盘、石杵、石斧、石锛、蚌器等,包括各种史前人类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谷物加工工具和炊食器皿,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尽管农业生产规模仍然比较小,生产方式原始粗放,在当时也只是对采撷和渔猎生产活动的一种补充,但却是从事农耕劳作的开端。此外,从这些遗址中还发掘出各种陶片和牛、猪、鹿、象、鸟等多种动物骨骸。家畜驯养和陶器的使用与农业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驯养家畜一般必须从农业生产中获取饲料,农业生产的好收成也促使陶器的大量使用。这些证据也从不同侧面说明了这一地区原始农业的产生,说明这一地区已经由原始的采集野生稻发展到了人工栽培稻的阶段,开始走向稻作文明。
二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壮侬岱泰民族的生产工具都大致经历了从原始农业工具到青铜工具、铁制工具、现代农业机械工具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壮侬岱泰民族不断总结生产经验,逐步创造和形成了效率越来越高的一整套农业耕作生产工具,包括耕耙工具、提水工具、收割工具、脱粒工具、加工工具、运输工具等。
(一)耕耙工具
1.犁
壮侬岱泰民族的耕耙工具都以犁为主,特别是经改进后的曲辕犁在这片农业区域广泛使用。曲辕犁由犁辕、犁柱、犁铧、犁壁等部分组成,犁铧、犁壁为生铁铸成,其余皆木制,耕翻土垡较均匀,可随意调节入土深浅,可深耕至10厘米左右,1头牛每日可翻土2亩左右。在壮族地区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犁,底部形状类似铁铲,但比铁铲要厚,木柄有6~8尺长,柄上下部都有一块横木,使用的时候用力踩住下横木,把犁伸入土中,用手压住上横木,把土翻出来,这种犁称为“踏犁”,是壮族地区特有的一种犁。越南侬岱泰民族喜欢使用一种“铧犁”。这个犁头弯、铧面大、铧尖不锋利但很坚硬。铧犁的犁头部分是由铁和生铁混合浇铸而成的,犁柄常被切削成前面弯弯的形状。由于犁头铧面宽所以能深入地下15~20 厘米处,采用铧面的弯曲状可以把翻起的土壤掀翻过来,使松土工作更方便、快捷。铧犁在使用中的方便和快捷性,使得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制造出适合不同土壤的铧犁。在越南的这三个少数民族中,只有岱族、侬族会铸造犁,泰族人一般都是从市场直接购买犁。
图3-1 壮族犁具
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
图3-2 越南犁耙具
图片来源:http://www.google.com.hk/imgres?imgurl= http://lh4.ggpht.com。
2.耙
耙是壮侬岱泰民族用于水田或旱地犁后的碎土、平土作业的工具,可以分为秧耙、踩耙、手耙、磨耙、耙锄等。一般由耙架、耙齿等部分组成,是农家普遍都备有的工具。目前使用的耙一般为一字形,下面有4~6齿不等,可以用牛拉耕、用脚踩耙,也可以用手挖耙。
壮侬岱泰民族都喜欢使用木齿耙,形状是长方形的木框形木架,架下与地面切合处大概安装有45°的木齿,每个耙架上安装有19~21个齿,齿长约4寸,耙架长3.5~3.8尺。耙齿一般是由木头制作的。耙田地时人脚踩在耙架上,每天可以耙田2亩。这种耙常用在旱地翻完土后碎土时使用。越南侬岱泰民族还使用一种钉耙,长度大约是30厘米,宽约8厘米,加1~1.5米长的手柄,手柄一般由坚硬耐湿的木料制作而成,齿是铁匠用生铁打造而成,主要是用来碎土、收拾土壤中的杂草等。
图3-3 壮族农户用牛耙地
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
图3-4 越南农民踩耙
图片来源:http://quyhop.gov.vn/vi/news/Van-hoa-Xa-hoi/Tin-nguong-Nong-nghiep-cua-nguoi-Thai-o-Quy-Hop-22/。
3.锄
图3-5 在壮侬岱泰民族地区普遍使用的木齿耙(黄氏缘 摄)
锄也是壮侬岱泰民族稻作生产必不可少的农具,主要用于挖土翻地、起畦、中耕除草等。据广西贵港、合浦、全州等地汉墓出土的工具来看,2000多年前,壮族地区已开始使用铁锄从事耕作,古时称为铁。壮侬岱泰民族的锄种类都很多,主要分为挖锄、钉锄、铲锄、镐锄等。挖锄用于挖坑刨土,重1.5~2公斤;钉锄锄口较尖,主要用于挖掘山中粗砂实土;铲锄主要用于铲田基、碎土及培土;镐锄用于中耕除草,相对比较轻,约0.5公斤重。此外,还有方形刮、半月形刮,方便挖土和除草。越南侬岱泰民族还有一种叫“条锄”的工具,刀身窄小,用于小面积的深度挖掘。
图3-6 壮族的挖锄、耙锄、铁锹、钉锄
图3-7 越南的条锄(黄氏缘摄)
(二)灌溉工具
对于以稻作为主的壮侬岱泰民族来说,灌溉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农业设施。他们传统的观念都认为有水才有山寨,有水才有稻田,有稻田才有饭吃。越南侬岱泰民族中还普遍流传一种说法,认为水稻长得好,第一是水源,第二是肥料,第三是勤奋,第四是品种。壮侬岱泰民族传统的灌溉方法都是修建渠道直接从河流里引水灌溉或拦河筑坝引水灌溉。一般是用木头、竹子或者稻秆或泥土做的坝来阻拦溪水,抬高水位以便能引水入田。越南侬岱泰民族是非常重视修建水坝的,挖沟壑、建水坝通常是全村屯或几个村屯老百姓的共同任务。老百姓比喻水坝的重要性如:“水坝崩塌如支柱倒了一样。”所以堆水坝时他们特别仔细和慎重,关键是找好位置,掌握好地形、地理。一般建水坝要靠大块的石头或者大树,这样才能坚固地阻挡水的侵蚀。特别是在修建大型水坝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使用水坝的山寨必须齐心协力搞好合作。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也加强了越南岱族、泰族、侬族之间的亲密关系,进一步促使越南北方谷地文化的形成。
图3-8 越南的引水灌溉系统
图片来源:http://www.google.com.hk/imgres?imgurl=http://cema.gov.vn/images/cms/cms_117454555.jpg&imgrefurl=http://。
在农业灌溉中,壮侬岱泰民族还普遍使用水车,水车的形状也大致相同。一般都是用竹子或木头制作成一个大立轮,再用圆木或竹子制成滚筒,在滚筒上安装几十根骨架,并在圆轮的周围安装木叶轮和大竹筒。上下各有一个轮子,两轮之间有轮带,并安装有很多竹筒管。把筒车装在河边,利用水力冲击水轮,使系于水轮周边的竹筒依次汲水上岸灌溉。水轮大小一般是3~10米。
图3-9 壮族地区的水车
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
还有一种龙骨水车,这种水车由木链、水槽、刮板等组成,以木板为槽,尾部是浸入水流中的,另一端有小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把河水提升到岸上,灌溉农田。龙骨水车提水高度在1~2米,主要是作为灌溉工程的辅助设施,从输水渠上直接向农田提水。目前壮族地区还在使用的主要是手摇式龙骨车。
图3-10 壮族地区的手摇式龙骨车
此外,用于提水的传统工具还有戽斗、辘轳、吊桶、水管、水坝、水笕、连筒、架槽等。如今,壮侬岱泰民族许多地区都修建了现代化的水利设施或使用电动抽水机,传统的灌溉方式使用较少了。
(三)收割工具
壮侬岱泰民族传统的收割工具主要是镰刀,虽然现在许多地区都已经采用了一些现代化的收割工具,但是镰刀的使用仍然非常广泛,它是几乎每个农民家庭都需要配备的生产工具。壮侬岱泰民族常用的镰刀有平刃镰和锯齿镰两种,主要是以锻铁制成,刀柄一般用木头制成。平刃镰弯长45厘米左右,宽约4厘米,有非常锋利的刀刃,用来割禾、割草等;锯齿镰刃部是锯齿状,弯长35厘米,宽2.5厘米,用于割稻谷和小麦等。
与壮族镰刀不同的是,越南侬岱泰民族的镰刀刀柄一般都是用竹子制成,他们专门选如拇指大小的竹子,把竹子皮削掉,等到竹子晒干后,再仔细切削、凿孔和装刀把。越南侬岱泰民族还把镰刀分成“公母”,他们认为刀柄又大又厚的大直镰刀是公的,刀柄小而薄的小直镰刀是母的。侬岱泰民族家庭农业的性别分工比较鲜明,犁地、耙地、耕地主要靠男劳力,插秧、收割则是女劳力必须做的,因此镰刀无论公母,都主要供女劳力使用,只是视收割的农产品不同而有所选择。
图3-11 壮族地区用镰刀收割
此外,壮族地区还使用一种叫“禾剪”的收割工具,专门用来剪断稻穗,由锯片、木片、木柄等部分组成。一般是在长约10厘米的木片或细竹管上开1~2个小孔,将锯片插入木片的凹处,有的还要带木柄,也有以麻绳作为牵引,插入孔内,使用时一手抓穗,一手剪穗,非常方便实用,在许多壮族地区沿用至今。
图3-12 越南农民收割场景
图片来源:http://www.google.com.hk/imgres?imgurl=http://inlook.vn/sites/inlook.jufist.org/files/resize.
http://www.google.com.hk/imgres?imgurl=http://baolamdong.vn/dataimages/201101/original/。
(四)脱粒工具
脱粒方面,壮侬岱泰民族都采取过手搓、脚踩、棒敲、石磙等多种脱粒方法,比较费时耗力。桂北和桂南地区的一些壮族使用过一种以竹木做成的工具脱粒,当地叫“撩棍”或“吊棍”,它是用一根长约3米的竹子,通过铆钉带动约1米长、可以活动的硬木捶击稻谷来进行脱粒。石磙是专门用于脱离稻秆上稻穗的工具。它是用坚硬的石头雕琢成长约1米的长圆柱体,两端柱头一头大,一头略小,两端都有固定特制四方形木架的石器,牛在前面拉动石磙架,石磙就会围绕圆形轨道碾压已经铺开的稻秆,分离稻秆上的谷粒。还有一种叫“砻”的脱粒工具,用粗大坚实的山木刳凿制成,形如鱼舟,用木杵在砻槽内进行舂谷脱粒。但是这些脱粒工具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目前壮侬岱泰民族都普遍使用的传统脱粒工具是打谷桶。打谷桶用木板制成,分为正方形和圆形两种。一般是上宽下窄,以铁丝或竹篾箍紧,可供1~4人作业。工作时,手持稻秆,将穗往桶壁摔打,谷粒脱落掉入桶内。
图3-13 壮族打谷桶
图3-14 越南打谷桶
(五)加工工具
稻谷收获之后需要磨谷去壳,壮侬岱泰民族稻谷脱壳加工工具大都使用磨、杵和臼等,形制基本相同。
1.石磨
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工具。它是由两块有一定厚度的扁圆柱形的石头制成的,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它开始是用人力或畜力推动,后来发明了用水作动力的水磨,现在许多家庭还在使用传统的手推磨。
图3-15 壮族石磨
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
图3-16 越南石磨
图片来源:http://www.google.com.hk/imgres?imgurl= http://nf3.upanh.com/b5.s3.d3。
2.杵和臼
壮侬岱泰民族都习惯用杵和臼来加工食品,杵就是把硬木削成锥形立棒,臼就是用坚木或石块凿成圆柱体凹槽,再将物料放入槽中,一般同时由1~4人用杵连续舂击,可去除谷物皮壳,或把白米舂成粉,逢年过节吃的糍粑就是用这种杵和臼把糯米舂成粉来制作的。所不同的是,越南侬岱泰民族还使用一种比较小的杵杆,形状如木槌,只能供1人进行劳作。
3.脚踏碓
脚踏碓也是在壮侬岱泰民族地区非常普遍的一种传统人力舂米工具。通常是在地上挖一个洞,并把石臼放入其中,上面架好一个木杆,杆端装杵,用脚踩下木杆使杵上下起落,以舂击放在臼中的物料,使谷物脱壳或者粉碎。
此外,其他至今还在使用的农业加工工具有米筛、砻、油榨、箩斗、水碾、菜刀、铡刀等。
(六)储藏工具
壮侬岱泰民族传统的储藏工具主要是在居住的房子周边建造高脚仓。高脚仓的仓柱立在宽大的圆盘石板上,石板下又用四根底柱顶着,形成高高的四个撑点,仓底悬空,由于有石板隔着仓脚,耗子从地上顺底柱爬到石板底下就无法再往上爬,起到了防鼠、防潮、防火、保粮的特殊效用。目前,这种高脚仓在越南侬岱泰民族地区还比较多,但壮族地区已经不多见,收获的谷物多放置在家中的阁楼上,或存放在篾筐或谷围里。
图3-17 壮族杵和臼
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
图3-18 越南杵和臼
图片来源:http://www.google.com.hk/imgres?imgurl=http://chimviet.free.fr/quehuong。
(七)运输工具
壮侬岱泰民族地区的农业运输目前都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主要有拖拉机、摩托车、农用载重汽车等,一些地区还在使用牛(马)车、人力车、竹筏(竹排)、木船、箩筐、背篓、驮篓、畚箕、木桶(有水桶、粪桶等)、扁担(有竹扁担和木扁担)等传统农具。
图3-19 壮族脚踏碓
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
图3-20 越南脚踏碓
图片来源:http://www.google.com.hk/imgres?imgurl= http://lh4.ggpht.com。
图3-21 现代机械与传统运输工具并用在壮族地区仍比较普遍
三 农作制及主要粮食作物品种
农作制指的是农作物栽培的方式以及用地、养地的农业技术体系。它是以种植的制度和各种农作物的布局为重点,包括土壤耕作、水土保持、植物保护和作物的栽培、施肥、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
壮侬岱泰民族都是稻作民族,其农作制及其发展规律基本是相同的。除了种植水稻以外,壮侬岱泰民族同时也种植各种旱地作物,包括玉米、薯芋、高粱、黍、瓜蔬、豆麦、甘蔗、烟叶、棉花、茶叶、果类等,越南侬岱泰民族地区还有很多种植槟榔和茴香的。虽然播种的季节和品种有些差异,但耕种方法却是基本相同的。
壮侬岱泰民族的农业生产都是实行土地连作制和轮作制,通过复种和套种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连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两季以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目前,大部分壮侬岱泰民族地区的水稻每年可种植两季,称为“一年两熟”,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因为气候差异只能种一季,越南侬岱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还可以种植三季稻。两季水稻一般是在春分和清明后雨水增多的时候,开始第一次播种,第二次播种要等到农历八月底早稻收割的时候;一年一季的水稻基本上是在6月中旬播种,10月底至11月初收割。越南侬岱泰民族地区的三季稻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三类。一般早稻的生长期为90~120天,中稻为120~150天,晚稻为150~170天。它们的播种期和收获季节,由于各个地区气候条件的不同,也有很大的差异。
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壮侬岱泰民族还采用土地轮作制。土地轮作制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按不同季节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特别是壮族地区从唐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稻、麦轮种的稻麦两熟制。发展到现在,壮族地区农业轮作制更加丰富多样,水旱轮作的种类和方式更加繁杂,有水稻—玉米制、水稻—杂粮制等,旱地和畬地的轮作种类还有黄豆、红薯、高粱、油菜、棉花等,粮食和经济作物轮作的现象也很普遍;此外,为了更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壮族先民还在同一块土地上对不同成熟期的作物进行套种、间种、混种,形成多作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交叉种植结构。如靖西的农民采取“双季稻—烟叶”轮种模式,平乐壮族采取“水稻—秋花生—冬菜”的轮种模式,还发展果树下套种西瓜、蔬菜套种轮种模式等;许多壮族地区在田间套种黄豆和芝麻等经济作物。
从水稻的耕作方法来看,壮侬岱泰民族的生产程序和内容也基本相同,都要经过备耕积肥、选种浸种、育苗分秧、拔秧插田、中耕管理、收割打谷、晒干储藏等环节。在备耕阶段,壮族一般要经过“二犁三耙”,也有“三犁三耙”的,侬岱泰民族一般是“三犁三耙”,才能将田泥犁平耙碎,等待播种。在选种阶段,壮侬岱泰民族都采用目选、水选、脱粒选种的方法。选出好的谷种之后就要进行浸种和催芽育秧,当稻苗长成25~30厘米高时就开始分秧和插秧。目前壮族地区采用的插秧方式主要是手插秧和抛秧,也有一些地区采取机械插秧。壮族的手插秧很讲究技术规范,一是最好边拔秧边插秧,不插过夜秧;二是要浅插,深不过寸,以稻秧不倒为原则;三是要插直,不能插“顺风秧”;四是要插匀,每穴苗数、行距、穴距都要均匀一致。在施肥管理上,虽然目前很多地区也普遍使用了无机化肥,但是草木灰仍然是壮侬岱泰民族都喜欢使用的较普遍的一种农肥。对于防治自然灾害,壮侬岱泰民族都总结出了一些防治的经验,如洪涝时期输通河道,修建小水塘、水库蓄水以应对干旱,在田坝边植树防止水土流失等。到收割归仓的季节,收获的稻谷都要经过脱粒,然后归仓。
四 农业礼仪风俗与禁忌
自古以来,壮侬岱泰民族就已经形成了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种植和饮食结构,可以说,稻作生产是他们生活的重心,稻谷的丰歉和收成的好坏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壮侬岱泰民族把对丰收的祈盼、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存的感激融入各种祭祀、节庆活动以及各种禁忌,把稻作礼仪与信仰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稻作文化内涵的农业礼仪风俗。可以说,这些农业礼仪风俗都是围绕稻作生产周期展开,与稻作农业生产同步相生,具有非常鲜明的稻作农业特质。按内容和功能,这些农业礼仪风俗主要可以分为求神祈福、消灾度厄、丰收喜庆三大部分。
(一)求神祈福礼仪风俗
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壮侬岱泰民族先民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受自然气候的影响很大。当先民无力面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时候,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于是便形成了一整套求神祈福的农业礼仪风俗。
壮族的求神祈福礼仪风俗一般是在岁末年初、春耕开播前进行,壮家人会通过各种礼仪风俗来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壮族地区普遍过的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去主要是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如今到正月十五元宵前都还算是春节。腊月二十三要过小年,近似汉族的“送灶”,各家各户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要购买新衣裤、置办年货、张贴对联、杀猪、做糍粑、包粽子、做糯米饭、做年糕、泡米花糖等,为春节做准备。家庭成员一般都要赶在大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除夕夜家家户户要准备丰盛的菜肴,吃团圆饭,而且做的饭菜一定要足够大年初一吃的,象征着年年有余、丰收兴旺,祈求日子越来越好,越来越富裕。
壮族地区开播前的求神祈福农业礼仪风俗还包括舞春牛、舞鸡、打扁担、葬青蛙、抛绣球、演壮戏、抢“新水”、喝“灵汤”等传统礼仪习俗。舞春牛的传统含义是为了表达壮人对“耕牛”这个农田耕作的好伙伴一年来辛勤耕作的感激和酬谢的一种仪式,后来发展成为增添节日气氛、祈愿丰收的活动。“牛”一般是用竹片编织而成,外边套上黑色或灰色的布,做成牛的样子,舞牛的时候一人在前撑着牛头,一人弯腰弓背在后负责甩牛尾巴;最后面是一个手拿犁架的男子驱赶着“春牛”,大家都簇拥着春牛敲锣打鼓,唱春牛歌,从上村舞到下村,热热闹闹,喜气洋洋。舞鸡从大年初一开台,人们用木头、木瓜做成两门鸡,由参与舞鸡的青年提着两门鸡敲锣打鼓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着吉庆幽默的舞鸡歌,给主家拜年送福,还要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舞春牛和舞鸡活动不仅增添了壮族节日的欢乐气氛,同时也寄托了当地壮族对丰收、祥和的企望和祝愿。
图3-22 壮族舞春牛
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
作为稻作民族,壮族十分爱护青蛙,还有专门的“青蛙节”,所以壮族地区大多都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能吃蛙肉。每年的正月初一开始,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天峨一带壮族还举办青蛙(蚂拐)节。蚂拐节可以一个村(屯)单独举办,也可以由几个村(屯)联合举办,一般历时5~7天,有的长达一个月,视各村屯不同规定。蚂拐节主要是通过祭祀、埋葬青蛙来预测年景,祈求人畜兴旺、风调雨顺,节日主要程序包括找青蛙、祭青蛙、葬青蛙、化装表演和对歌等。先把找到的青蛙放入竹棺内。人们抬着青蛙棺游村,并到各家各户门前向主人家祝福,唱青蛙歌,以祝愿主人家该年能够农业丰收,家人平安,六畜兴旺。接着各家各户都聚集到村头,每人都要敲打铜鼓孝敬青蛙。农历正月三十,各家各户要拿来红蛋、糯米饭、糍粑等参与葬青蛙,还要以各种害虫为陪葬物,以示消灭害虫、保证丰收之意。
图3-23 葬青蛙仪式
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
越南侬岱泰族地区也有各自独特的求神祈福仪式。有些地区,家长醒来(如在夜间)挥手拍打谷子,打醒稻魂(侬族称为稻神),他们立一根柱子,上面插有花和竹筛,象征着稻花;接着,家长把炉子生上火,取溪水,洗好东西煮上。人人都到河流里去洗脸、洗手脚。出门时他们认为神灵也兴高采烈地跟着,回家后便举行仪式祭供天、地诸神灵和祖先,祈求保佑在即将来临的季节里庄稼获得丰收。
初春之际,岱族、侬族也要做开耕仪式,组织下田垌会。在这个仪式中,人们恭请远近各方天上地下的神灵前来鉴证和帮助。岱族、侬族还有祀奉农神即祈求农神保护农业丰收的习俗。许多地方的农神与河神、水神相近甚至相同;由村长举行耙犁仪式,即在祭拜神灵的田地上进行象征性地耙犁等。人们在田中央放置一个人形东西来象征乡社神和村寨神,并在它们面前摆上只有鸡、鸭、鱼肉而没有其他家畜的酒席。然后各家摆自己的酒席。在师公祭礼过程中,有人往神的嘴里倒酒喂食。祭祀完毕,村民组织歌舞活动。下田垌仪式过后,许多地方便组织春季坡会。在这个集会日,青年男女不管成家与否都集中在特定地方,对歌、调情、自由恋爱。甚至还有丈夫把关心妻子的人带来,以避晦气。但是有一条,只有同一地区的人(包括外族人)才可以参加。参加集会的人越多玩得越开心则认为是来年庄稼越好。这一习俗与“阴阳”观念有很大关系,象征着五谷丰登。
(二)消灾“图额”礼仪风俗
壮侬岱泰民族的消灾图额礼仪风俗一般是为了祈求在播种插秧、田间管理和收割阶段的农业耕作能够顺顺利利,驱走各种灾害和妖邪,避免厄运降临。有每年例行的礼仪风俗,也有应对旱涝灾害和驱虫除害的特殊仪式。
如许多壮族地区会举行特殊的春播仪式,在一年正式开犁之前,要通过师公择吉日到田头举行祭祀,要到田头供奉鸡鸭、糯饭、猪肉、鸡蛋等,或者用柚子叶插入田中央,或者用树枝在田边四周扎上彩色的纸条,以驱避邪神。
插秧的时候也需要选择吉日,还要请师公来摇铃做法,避免秧苗受到旱涝影响或遭虫害。插秧的第一天,壮族地区要举行隆重的插秧仪式。家家户户要准备好三牲和五色糯米饭,先在家里神台前祭拜祖宗,然后在每年已固定选择好的水田称为“田头”或“种田”的旁边进行祭拜,插秧的时候也必须要先插“田头”或“种田”,以趋吉避凶,赶走灾厄。
大新县壮族就有过“插秧节”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的四月初一至初八,大新壮族都会选择一个吉日举行开插仪式,仪式一般由地方官员或村老、家长主持。在仪式开始的当天凌晨,主持者必须剃头刮须穿新衣,趁天色未亮、万物寂静之时走到田垌。路上不能回头,也不能讲话,到达田垌后要在田头插几株秧。经过这个仪式后,全村或全家人才能开始插秧,不然就会带来不吉。凭祥的壮族则由各户已婚妇女在事先选好的插秧吉日里用桃叶煮水洗手,然后将茅草插在犁好的田头,做成十字架的形状,并焚香念咒,祈求驱赶各种灾害,祈祷春插顺利,之后才可以正式开始插秧。
云南马关的壮族还举行“开秧门”和“关秧门”的仪式。他们称第一天下田栽秧为“开秧门”,由各村自择吉日避选忌日。由大家推选一位多子多孙的老妇人第一个下田插下几株或半丘田,当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三牲和糕点祭祖先,到田边祭祀田公地母,祈求神灵保护,驱灾赐收。开了秧门后,各户投入春插大忙,每栽完一丘田,都要在田垌间插若干树叶繁茂的枝叶,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自然灾害,使秧苗长得像树枝叶一样茂盛。待到全村稻田基本插完后,要择吉日举行“关秧门”仪式。全村青年男女还要赶到未栽插的那丘田边,大家一起拔秧、运秧、插秧,各显身手,谁栽插的手脚稍慢,就会被众人包围在其中,无路退出,被“关”在田心里,受到大家的讥笑,栽完秧的男女青年还要用水和稀泥互相嬉戏,弄得全身满处的稀泥,场面热烈。“关秧门”当天,家家户户要杀鸡鸭、舂糍粑,有的还杀猪祭祀祖先,祭献田公地母。春播时期一些地区还有弄腊节、动土节、花炮节、春社节等礼仪风俗。
禾苗生长和成熟过程中,壮族人除了加强田间保护,还要举行各种驱魔护苗的仪式,如祭牛魂、祭稻神、驱田鬼、祭青苗、尝新米等。
祭牛魂是如今许多壮族地区还保留的一种传统仪式。壮家人认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牛王诞生的日子,为了防止牛魂被妖魔掠走,要祭牛魂,唱敬牛歌,过牛魂节。这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栏修整一新,为牛脱轭,让它休息,绝不能让牛下地干活,更不能鞭打牛,否则会把牛魂打走,今后无力干活。各家要酿制甜酒,蒸制五色糯饭,并喂给牛吃,到了中午,还要举行敬牛仪式,在堂屋摆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供品行走,边走边敬牛歌,以赞颂和酬谢牛的功德。祭牛魂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敬牛、爱牛的传统。壮族地区还有一些关于牛的禁忌,如平果地区一些壮族在初教牛犁田时一定要择吉日,并且当天不能跟孕妇和其丈夫说话,否则牛会不听使唤。教牛犁田时也不能看见狗,以免牛以后像狗一样耷拉着头直喘气,无力干活。
图3-24 壮族祭牛魂
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
农历六月初六,隆安县的壮族还在田间地头举行“祭稻神”活动,也称“芒那节”,是当地壮族古老稻作文化传统习俗的遗存。隆安县祭祀稻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主要包括招稻魂、驱田鬼、请娅王等。招稻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羊,用扁担挑着熟鸡、羊头、猪肉、米酒等,到自家田中焚香烧纸,洒酒于地,祭祀稻神,然后用一根长约两米、绑上七彩幡的青茅杆,插在稻田里,为稻田招魂。接着是热闹的“驱田鬼”仪式,由当地七八名壮族师公来主持,师公们头戴黑色傩面具,穿着法袍,手拿铁剑、铃铛及各种乐器,沿着全村的田埂巡游。领头师公左手捧一铜钵米酒,右手持青色柏枝,用柏枝蘸酒洒到沿途村民身上,口中念念有词:“身体健康!风调雨顺!”大家都争到前面以沾到师公播洒的“福泽”。
图3-25 壮族师公“驱田鬼”
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
越南侬岱泰民族在遇到干旱灾年时举行特殊的求雨仪式,由青年男女打鼓或敲簸箕模仿雷声,抽竹篾或葵叶模仿雨落下的声音,到各家各户求水,或相互泼水,或相互邀约到河流里去洗澡,然后穿着湿衣服围着神龛转以示求雨耕种之心。此时,参与者唱着求雨歌相互嬉戏。这一习俗因地而异,非常生动。遇到昆虫破坏庄稼,人们也常常举行祭祀仪式,请求天地和田神帮助除害。
为了追求风调雨顺,避免旱涝灾害,壮侬岱泰民族对于水的禁忌也比较多。许多壮族地区规定在谷雨这天不准在屋外烧火或吸烟。传说天神这天正在造雨,如果烧火或吸烟,会伤及雨神,使之无法造雨,从而造成旱灾。逢大旱,一定要请师公做求雨法事;桂西壮族规定在正月里不能戴雨帽出门,正月初一不得拿火出门,他们认为这样会带来大旱;正月十五前也不能洗衣裳,不然会引致洪灾;等等。越南侬岱泰民族还认为水坝是河神住的地方,他们把河神神化为蛟龙,认为河神就是决定水坝生存的要素。要想巩固水坝、不被大洪水摧毁,就要在每年的8月份或屯的节日时进行祭拜,还要把幼牛当成祭品进贡给河神。
(三)丰收喜庆礼仪风俗
丰收农忙时节,壮侬岱泰民族也有许多表达对稻谷丰收喜悦的传统礼仪习俗。
大部分壮族地区都会过尝新节,又叫吃青节、吃新节等。尝新节日期不一,许多壮族地区会在农历九月初九稻谷即将大面积成熟时过尝新节,云南文山是在农历八月初五或十五过,桂北的融安、龙胜县在六七月间过,龙州壮族则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过。尝新节一般是单家独户过。当天,壮家人清早就到田里割来绿稻叶供在祖龛上,还要割下最先成熟的稻穗搓掉谷壳做成新米饭,以此来祭祀神灵、招待亲友,庆贺即将到来的丰收。云南文山一带的壮族群众还要从田里摘回三片绿色谷叶,从树上摘三斤梨果,一并供在神台上。一些人们认为是狗为壮族偷来了稻种,所以在祭祀祖先时,还要先舀出一碗新米,夹上好菜喂给狗吃,以示感谢狗取谷种的功劳,等到狗吃饱了之后大家才可以开桌吃饭。壮族人民通过尝新米来表达对一年辛苦劳作而终于等到丰收的祈盼与欢喜之情。
广西武鸣、扶绥等地的壮族在每年农历九月的农闲时节还要过“丰收节”,一般时间从农历九月初九到九月二十九,也有最迟到农历十一月二十才过完的。其间每个村选定一个日子,轮流过节。每到丰收节这天,全村人都不下地干农活,为了庆祝一年来的好收成,除了扫墓祭祖外,各家各户都会拿出一部分收成在家里宴请亲戚邻里、亲朋好友等,要做五色糯米饭、杀鸡宰鸭、酿米酒,做上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丰收节这天,不管认识不认识,进门都是客,一般少则几桌,多则十几桌,家家户户都热闹非凡,大家坐在一起边吃边谈,交流当年的收成,畅谈来年的农事安排,增加彼此间的感情。按照当地的习俗,这天家里来的客人朋友越多,就象征着家里越富裕,明年更丰收。在客人回去的时候,主人还要用粽叶打包糯米饭和鸡鸭肉,让来客带回去,希望和更多的亲戚朋友分享到丰收的喜悦。
越南侬岱泰民族也有吃新米饭的习俗。当稻谷开始成熟时,家长摘几枝稻穗挂在祖先神龛上,寓意请祖先回来鉴证。而后,他们从刚采摘回来的稻束上取米煮饭来祭供祖先、神祇,并邀请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前来分享。有些地方还举行扁米会。供新米饭仪式一般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在收割稻谷的时候,侬岱泰民族也常常请村长或村民最信任的长者来收割头一束稻谷。有些地区把这一荣誉让给师公。各地收割完毕,有迎稻魂回筐(或谷仓)休息至明年冬去春暖的习俗。
图3-26 越南侬岱泰民族都有帮工的风俗
图片来源:http://www.google.com.hk/imgres?imgurl=http://daituliem.gov.vn/dai/Files/image。
壮侬岱泰民族都有帮工之俗。就是在农忙季节特别是插秧、收割的时候,大家常互相帮助。通常是按每十几户组成小组,大家一起轮流到各家田里干活,帮完一家,再到一家,直到把各户田里的活都忙完。前来帮工的人不要报酬,只要主人家供给餐食即可。大家一起干活,边聊边工作,效率更高,越南泰族人帮工时还经常一起唱民歌,以鼓舞大家提高劳动效率。帮工之俗体现了壮侬岱泰民族邻里村舍间那种亲如一家、友爱互助的朴素情感。
总之,壮侬岱泰民族的传统农业生产礼仪风俗其实是对价值观念、生活理念、文化观念和审美取向的一种反映,寄托了壮侬岱泰民族对于农耕稻作生产的浓厚情感和祈望。虽然一些传统礼仪风俗仍然带有较为浓厚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术观念,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农业生产礼仪风俗也在不断消融、变化和成熟,由娱神逐渐转向以娱人为主,农业生产礼仪风俗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劳动者在辛苦劳作之后的一种娱乐宣泄和情绪释放,更多表现出欢乐祥和的节庆主题。
综上所述,从壮侬岱泰民族的农业生产及习俗来看,无论是这些民族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还是生产工具的种类和特征、农作制和作物品种以及农业生产习俗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可以说是大同小异。这也可以说明中国壮族与越南侬岱泰民族在历史上应该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由于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影响,他们在农业生产及习俗方面仍保持着许多共同的特征,总的来说是共同性多于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