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现休闲
生命里不只有工作和家庭
杰弗瑞·戈德比
那时,我正与一位中国商人和几位教授坐在野餐桌前吃午饭。一位老妇人走到距离我们不远的水井边,开始摇动辘轳,将一个硕大的水桶从井底拉拽上来。我注视了她片刻,又继续用餐。当我再次回眸时,只见她的双脚消失在井里。顷刻之间,村民们都蹦了起来,奔向井边。大家叫喊着,转动辘轳,不过那位老妇人又出现了——一副受了惊吓又故作镇静的样子。在村民们的帮助下离开井口后,她颇有些悻悻然地走开了。在这起事件中,更让她担忧的,恐怕不是受伤,而是丢了面子。中国就如同这位老妇人一样——依靠自己的人民,从井底往上拉——虽然还在井道中间,但已然能够看到井口四周的光亮了。
中国与休闲
据中国海军司令员吴胜利所言,在近现代历史上,中国遭受了来自西方和日本侵略者超过470多次的入侵(Rubin,2013)。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西方大国同盟国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为世人所知。抗日战争中,有1400万人丧生(Mitter,2013)。上海的基础设施被毁了多一半,南京被毁的更是高达80%。中国与盟军、英国、美国和苏联并肩作战,英美各损失40万人,中国和苏联的损失最大。
中国也经历过“大跃进”,私营企业被收为国有,农民变成产业劳动者。数以百万的人丧生。文化大革命导致大学关门,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被下放到农村,教育陷入停滞。然而中国还是崛起了,独生子女政策避免了人口的失控,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将中国带入更加宽广的世界。经济基础得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惊人,制造业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城市化程度快速提升……所有这些都创造了经济和文化的奇迹。大学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中产阶层数量不断增加,2000年人均收入达到760美元,城市典型三口之家如今每年收入差不多能达到1万美元。考虑到避税等因素,这个数字还可能被低估了。中国改革基金会的王晓璐教授估计,人们的实际平均收入可能要比政府的统计数据高90%(Xiaolu,2013)。
伴随着这些变化,中国人爱上了一个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的概念——休闲。我遇到的几乎每位中国市长都告诉我,他的城市是一个休闲城市。大学成立了休闲研究中心,“休闲”一词被用来销售各式各样的产品和服务。人们通常把休闲和美国联系在一起。美国人打发时间的很多方式,从星巴克到嘻哈文化(Hip Hop),都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当然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休闲——麻将、购物、乒乓球、羽毛球、卡拉OK、逛公园、泡茶馆、观光。舞厅也很流行。电视和手机的使用已经极为普及。当然,还有饮食。甚至可以说,中国的休闲开始于饮食。中国饮食文化如此之复杂,甚至于生活在美国的华人抱怨最多的就是没法找到最好的菜、饺子、米饭。其他抱怨就是——他们很孤独。在中国,休闲往往都是集体性的。
尽管除了特殊场合(如婚宴或者传统节日)外,农村人的生活依然几乎只有劳作,但是在城市里,如今很多人都是一周工作五天,并享有两个“黄金周”和三个小长假。这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具有深远意义。没有活跃的休闲文化,社会很难进步。
汉字里“休闲”中的“休”是人依木而歇之意。对于辛勤劳动的人而言,休息当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休闲的功用不仅在于休息、放松,还可以发展为追求愉悦、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己。当有了自由时间之后,人们就会追问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值得做的”。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什么是值得做的”这个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文化舆论来回答,也越来越需要依靠个体体验来回答。中国人已经开始回答这个问题了,当然,还仅仅是开始而已。
本书的设想
本书肇始于一位长期对了解中国人深感兴趣的美国人,来自他对中国人的生活以及中国人能怎样获得更多休闲所做的浅显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本书是概念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不是要教中国人如何美国化。相反,作者衷心希望中国人能明白——你们应该相信自己,展望你们的未来,找到改善生活的现实道路。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所有外来事物,只是想提醒一下,好的想法来自全世界,当然包括中国。
针对我在每个章节中所写的内容,中国休闲和旅游领域的一位青年学者——宋瑞博士将一一做出回应和拓展。虽然我们认识已有十余年,但我也只是这几年才开始慢慢意识到,在中国休闲研究领域,她是位一流专家。本书的每一章,皆先由我引出中国休闲发展的相关话题,而后由宋瑞博士加以批判、延伸并提供相关背景。因此,本书呈现给读者的,首先是一位美国学者对过去20多年里中国的发展所做的观察、思考,他的看法以及个人经历;之后由担任中国“旅游绿皮书”系列和中国“休闲绿皮书”系列主编的一位见多识广的中国学者做出回应。
如何让中国人更好地享受休闲
从历史长河来看,其他国家国民的日常生活已经发生了改变,而目前的中国也正处在这样的节点上。法国知识分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出了“重整日常生活(rehabilit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倡议,其核心内容基于一个概念——“日常化能否在平常中揭示超常”(Lefebvre,转引自Hunnicutt,2006)。中国已经为这种重整做好了准备。在这里,提几个操作层面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不要求所有房地产开发商都建造屋顶花园?这并不会花太多钱,相反还会省钱。为什么餐馆里会有那么多食物浪费?为什么城市里只有街道而没有给人留下足够空间?中国正在跨越历史,而且是再次跨越,究竟能否成功呢?当然能!现在是时候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了,我说的不只是物质层面。举个例子,很多住在公寓楼里的人都互不相识,因此应该加强社会的组织化(social fabric),应该鼓励发展各类市民组织和志愿者机构。
目前中国已经有一小部分人富裕起来了。正如在其他国家所发生的那样,这些人首先会用其财富炫耀,也就是所谓的“有闲阶级”。牵着白色小狗、喝星巴克、泡吧、打高尔夫球等等各种方式,是他们发现和体验财富所具有的功能的第一阶段。而美国的这个阶层,已经成为资助博物馆、剧院、大学,促进各式休闲以及培养青年品格等社会活动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这种现象将会更大规模地出现——向多得者要更多,甚至很多。
我一次次地见识了中国人的勇气,这种勇气常常令我惊叹。举个例子来说,一次我去爬长城,当时非常疲惫,还在倒时差,自我感觉很不好。于是我就坐在台阶上休息,朋友们继续朝前走。突然间,一个中国男子走上台阶,对坐在台阶上的我笑了笑,做了一个加油的姿势,然后继续往上爬。令我震惊的是,他是一个双侧截肢者,完全没有双脚,双手套着厚厚的手套走路。我目睹了他的勇气,深感自愧不如。他的形象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底。
最后,还得有些批评吧?为什么学校的文化、体育设施通常会在周末和节假日关闭,这时候完全可以用来供人休闲啊?为什么不能更多地循环使用?在温哥华,居住着30%的华裔加拿大人,几乎所有家庭垃圾都可以循环再利用,从铝制品到残羹剩饭。为什么在中国就不行?在公共场所,哪里有坐的地方?从休闲角度来看,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的建议是,不要总是把美国当作休闲的范本。看看中国周围那些富裕的国家和地区吧。新加坡乃至日本,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在发展休闲方面都是更好的范本。
本书写作中,我有幸得到了宋瑞博士的帮助。她是中国休闲和旅游研究领域中一流的青年学者。她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我们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显然,她能够引导我理解中国的休闲。作为中国“旅游绿皮书”系列和中国“休闲绿皮书”系列的主编,她有能力就美国学者对中国休闲发展的看法做出回应和判断。
中国人喜欢将登高作为一种休闲活动,不管是大山、佛教寺庙还是历史景点。当中国人拾级而上的时候,休闲应该成为越来越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