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开题报告范例:“魏晋南北朝武散官研究”课题申请报告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选题意义和价值
1.研究现状综述
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散官,至今还没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探究,但有一些学者在其政治制度史方面的著作中,简单或间接地涉及了这一问题。阎步克在论证汉魏晋官制方面著作颇丰,他在《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一书中,对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中的品位与职位问题做了探讨和研究,在其中汉代禄秩之附丽于职位、官品的创制等部分论述了汉魏之际官制品阶化的发展趋势;在《“品位-职位”视角中的传统官阶制五期演化》中认为魏晋之际军号等级秩序中“品位”因素之大增,这就是后代散阶制的摇篮和滥觞;在《魏晋的朝班、官品和位阶》中认为魏晋时期的勋阶来自军功,与将军号构成的军阶序列关系密切,军号序列构成了又一种阶级;在《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中论述了散官在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唐代文武散阶制的影响。这几部著作肯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官散阶的存在,但对其具体状况并未做出详细的论述。阎在其另一篇著作《周齐军阶散官制度异同论》中用列表等方法详细论述了北周、北齐军阶散官制度的发展及其对隋唐的影响。陈苏镇在《南朝散号将军制度考辨》一文中论述了散号将军在南朝的发展及其向身份等级制度的发展趋势,并用列表的方式表述了南朝散号将军的班品变化情况,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陈在《北周隋唐的散官与勋官》中论述了散官在北周的发展,以及散官与勋官的本阶、本品之争;而卢向前、熊伟在《本阶官位形成与演化——北周隋唐官制研究》中论述了北周散官与勋官在本阶序列中的合作。白钢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做了系统的论述,介绍了一些武官官名的由来,但论述较为简略。臧云浦、王云度在《中国历代武官制度》一文中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官制度的发展情况,并指出武官号在三国时期由于滥发,逐渐成为官员的等级而与官职分离。近些年来,学者们对于魏晋都督制的研究为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散官提供了新的思路:陶新华在《论魏晋地方政权军事化》一文中论述了这一时期曹魏都督区的兴起和“征、镇、安、平”等将军号设置的由来。陈琳国在《曹魏都督制的渊源的定型——兼论中央和地方关系》一文中论述了曹魏政权的都督由差遣向职官的转化以及都督职与将军职之间的关系。徐成在《论曹魏都督辖区的形成和定型》一文中论述了汉末曹魏时期“四征”、“四镇”将军辖区向都督辖区转化的过程。山口正晃在《曹魏西晋时期的都督与将军》一文中认为都督是为了统率多数将军而成立的制度,适应“将军号滥发”这一新形势。陈奕玲在《考议魏晋南北朝的将军开府问题》一文中探讨了这一时期正史中拥有将军号者的身份,认为将军号在国家官职中的扩散过程显示了它在当时从实际而散阶化的发展趋势。这些文章论证了魏晋都督制的兴起和发展状况,虽未涉及武散官研究的方面,但从侧面为研究武散官的等阶高下等问题提供了帮助。董劭伟分别在《曹魏加官制度研究》、《孙吴加官略论》、《西晋加官制度考述》等文章中系统论证了魏晋时期的加官现象,朝廷通过对官员加上文官号或将军号的途径来实现某种目的,比如提升官员待遇品级等,并逐步发展成表示官阶的官号,但是这些文章讨论的重点是加官问题,并非武官等阶。在关于现代军衔军阶的著作方面,庄进在《我军军衔制度的历史沿革》一文中论述了现代军衔制度在西方的形成以及清末引入中国的状况;刘岩在《当代中国军队的等级制度发展沿革概况》一文中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军队等级制度的演变、发展状况;徐平在《人民解放军编制军衔的几次调整》中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阶段人民军队中军衔与军职的对应情况。这些关于现代军衔军阶的著作,为我们研究汉末三国时期的武散官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提供了参考。
2.选题意义和价值
散官是我国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与表示所任职务的职官称号相对而言。秦汉用“若干石”的禄秩来表示官僚的等级,使等级在很大程度上附丽于职位,其武官称号有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等数种,都有具体的职务与之相对应,属于职官的范畴。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历史进入了社会大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将近四个世纪分裂混乱的年代中,由于整个政治生活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以将军号为代表的武官官号开始滥发,不仅武官具有军号,许多文官和地方长官也获得了军号,这是这一时期频繁的军事斗争在职官制度上的反映。原本只属于武官的军号逐渐成为士人升降的官阶而与官职分离,而被列入经常性的官职体系之中,并最终发展成类似于现代军衔军阶制度的,一种首尾完备的武散阶序列。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各国在制度上又有所差异,往往会造成一些军号在位阶上的混乱,给我们的相关研究带来很大的误解和不便,因此很有必要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散官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研究。通常认为,现代的军衔军阶制度起源于15、16世纪的欧洲,清朝末年开始引入中国。而事实上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绵的战乱,原本各司其职的武官职号已经逐渐演变出一套上下有序的军衔军阶体系,因为传世的史料对于这一时期制度上的记载相对贫乏,加之这一时期诸多政权在制度方面往往存在着不同,所以造成其真实情况很难被掌握。去找到并论证这一时期正在形成中的武散官体系,论证中国古代军衔制度的形成过程和初始特色,有助于填补中国军衔制度史上的一段空白,为我国现行的军衔军阶制度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主要内容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散官制度产生与特点,散官和实职的区别与联系,散官体系的结构,武散官地位品级、佩戴标志、散官等级晋升贬降的条件等问题进行研究,力图对正在形成中的武官散阶进行一次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这一时期武散官的演变和等阶化的发展趋势,以论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存在着一套类似于现代军衔军阶制度的完整的武散官序列。
2.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主要以二十四史等正史文献资料为主要依据,兼采碑刻墓志史料,结合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心血结晶的基础上,采用史料量化统计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力求得出扎实可靠的结论。
3.重点难点
重点对魏晋南北朝各代武散官名号、品阶序列进行证实、补充或还原,理出武散官序列形成演变过程及阶段性特点。难点在于对武散官与职官关系、武散官升降条件和规律、武散官标志待遇方面的研究,由于文献直接、集中记载的史料极少,需要统计大量史料进行总结。
4.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武散官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军衔,初步形成于魏晋时期(阎步克有武散官“类似军衔”的说法,但他并未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定型于隋唐。学术界通常认为中国现代军衔制度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实际上可以从魏晋南北朝找到它的渊源。本文力图通过实证性研究,还原中国魏晋南北朝军衔的形成过程和时代特点。
(三)主要参考文献
1.古代典籍(正史从略)
常璩:《华阳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崔鸿:《十六国春秋》(清汤球辑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刘义庆:《世说新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熊芳等撰《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二十五史补编》委员会编《三国志补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赵超:《汉魏晋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王靖宪:《中国碑刻全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2.现代专著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制度》,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刘岩、梁雪美、李敏:《军衔史话》,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版。
刘岩、梁雪美:《军事制度》,北京:蓝天出版社,2011年版。
3.学术论文
阎步克:《魏晋的朝班、官品和位阶》,《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4期。
阎步克:《“品位-职位”视角中的传统官阶制五期演化》,《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阎步克:《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阎步克:《周齐军阶散官制度异同论》,《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陈苏镇:《北周隋唐的散官与勋官》,《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陈苏镇:《南朝散号将军制度考辨》,《史学月刊》,1989年第3期。
卢向前、熊伟:《本阶官位形成与演化》,《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臧云浦、王云度:《中国历代武官制度》,《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陶新华:《论魏晋地方政权军事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2年第4期。
陈琳国:《曹魏都督制的渊源的定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徐成:《论曹魏都督辖区的形成和定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3辑。
山口正晃:《曹魏西晋时期的都督与将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3年。
陈奕玲:《考议魏晋南北朝的将军开府问题》,《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董劭伟:《秦汉加官研究综述》,《高校社科信息》,2005年第4期。
董劭伟:《曹魏加官制度研究》,《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董劭伟:《孙吴加官略论》,《宜春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董劭伟:《西晋加官制度考述》,《晋阳学刊》,2006年第6期。
庄进:《我军军衔制度的历史沿革》,《军事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
刘岩:《当代中国军队的等级制度发展沿革概况》,《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徐平:《人民解放军编制军衔的几次调整》,《党史博览》,2002年第3期。
(四)论文写作计划
第一阶段:2013年3月以前完成论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第二阶段:2014年1月以前按照论文内容要求完成初稿
第三阶段:2014年4月以前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
第四阶段:2014年5月以前完成论文定稿
点评:以上是一位硕士研究生所写的学校科研课题申请报告草稿。选题意义、研究思路交代比较清楚,对前人研究现状的梳理没有详细分类,对前人的成就与不足写得也还不够深入。参考文献比较丰富,分类明确,但部分内容没有排序。开题报告也缺少初步的论文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