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真理新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实践活动评价与检验论提出的意义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活动评价与检验理论,既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时代人类实践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课题。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一)实践活动评价与检验论是哲学真理论的必然引申

真理问题是哲学史上一个古老而重要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对它都十分重视。然而,真正科学的真理论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的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继承者科学地阐述了真理的来源、本质、属性、规律、标准以及真理与谬误、真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从而建立了科学的真理论。这些理论在指导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进行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的那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它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为我党全面推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随着争论的延续、思想的深化,人们很自然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作为检验标准的实践是不是就没有正确与否的问题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人类实践的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实践是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的,不仅如此,而且还有成功失败、效应正负、效率高低、有无创造性等一系列问题。于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便凸现在人们面前:评价和检验实践的标准是什么?可以说,实践的评价与检验问题,在现实中是哲学真理论讨论的必然引申,在逻辑上是正确地解决哲学真理论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二)实践活动评价与检验论是哲学价值论的具体应用

价值问题也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人类之所以从事认识和实践,并不是“为真理而真理”、“为实践而实践”,其根本的目的在于追求价值。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有关价值的思想观点都古已有之,源远流长。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创立了价值学;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开始了价值论的探讨;随着真理标准讨论的进行,我国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兴起了价值问题的研究热潮,并已初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体系。价值论研究的深化必然导致人们对评价论研究的重视,因为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归根到底是通过评价来完成的。在英语中,价值为“value”,评价则为“valuation”(名词)、“to value”、“valued”、“valuing”(动词),由此可见,评价与价值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评价论在我国也见雏形。

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评价活动可以分为对物的评价、对人的评价、对思想的评价和对活动的评价。对实践活动的评价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评价,它以实践活动为评价对象,是价值论、评价论的具体应用。

把实践活动当作认识和评价的对象,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早已有之。马克思曾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其中的“对这个实践的理解”就是指对实践活动的评价。他还说过,“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2],“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3],也是讲这一点。可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仅要用人的实践去理解和解释人的认识,还要从认识论方面去理解和解释人的实践;不仅要用人的实践去理解和解释社会生活,还要从社会生活方面去理解和解释人的实践。这样,人的实践就不仅仅是一把用以理解他物的钥匙,同时也是一种被理解和被解释的对象。能自觉地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认识、评价和检验,这是由人所特有的自我意识所决定的,它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只有畜群意识,因而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活动区别开来,更不能把自己的活动当作自己的认识对象,而人则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都没有正确地解决人对自己实践活动的认识、评价和检验问题。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的对象、认识客体就不仅包括进入主体的实践和认识领域的外部世界,而且包括主体自身的实践活动。正是从这里开始,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展开了他们全新的认识理论,展示了他们全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从而把费尔巴哈以及黑格尔远远地抛到自己的后头。

(三)实践活动评价与检验论是哲学实践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既揭示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同时也克服了旧哲学的缺陷,建立了以批判和改造旧世界为己任的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可以说,他们正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本质及其作用的深刻而正确的理解,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分别在自己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同各种唯心主义和修正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不仅捍卫了唯物主义的实践原则,而且主要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哲学史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专著,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遗产和中国哲学史上知行观的积极成果,又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鲜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作了较为系统的概括。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体现在,他在认识论路线上坚持和深化了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原则,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重新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更深刻地体现在他从“三个有利于标准”等角度论述了检验实践的标准问题。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第一次从哲学实践主体的角度对共产党的先进性提出了要求。从哲学的视角看,“三个代表”是对社会主义实践领导主体先进性的要求,它标志着实践主体的价值标准问题在哲学上的确立,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的根本目的、主要任务、方式方法等合理性问题的认识的深化。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宏伟目标、发展道路、精神支撑、依靠力量、外部环境等,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的新发展、新贡献。

在革命领袖、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哲学总结的同时,广大哲学工作者也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出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践问题始终是一个为我国哲学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时期,实践问题研究的特点是:人们不再局限于在认识论领域研究实践,更着重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探索;不仅对实践进行一般性、总体性的考察,而且对实践的具体要素进行微观探究。关于实践问题的论文大量涌现,不少专著也相继问世,一些学者正积极致力于建立一门较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体系,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实践本身进行认识,包括实践的本质、内涵、要素、结构、形式、类型、作用、规律、地位、动力以及与认识的相互关系等内容,我们可以统称为“实践认识论”。然而,社会实践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类要掌握合理、有效的实践活动方式,不仅要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认识,而且要从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对实践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因为,仅仅掌握了实践的本质和规律性,并不能保证实践朝着有益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向前进。例如,掌握了战争的规律,既可以制造战争,也可以消灭战争;既可以进行正义的战争,也可以进行非正义的战争。所以,完整的哲学实践论必须具有另一部分重要内容:实践活动评价与检验论。

二 现实意义

(一)研究实践活动的评价与检验问题是当代人类实践的客观要求

与古代和近代的人类实践相比,当代人类实践活动有如下特点。

1.作用于自然的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说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人类主要是适应、顺应自然,采集野果、驯化动物,近代工业实践活动主要是改变自然物的存在形态,引起自然物的物理变化和简单的化学变化,还没有干涉自然界自身的进化,那么,当代人类实践对客观世界的作用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提高了。从深度上说,实践已经从微观和超微观的层次作用于自然,原子裂变、生命合成、破译密码、移植基因、动物克隆等就是如此;从广度上说,实践活动不仅深入海洋、极地、太空,而且直接影响地球表层的生物圈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三个无机圈的状况。这些活动都可以对自然界自身的进化产生某种影响。

2.智力和精神性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

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实践活动是主要依靠人体的自然力所进行的采集、狩猎、田耕、种植等活动;近代工业实践活动主要凭借机器直接转化的自然力变革着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形态;而当代实践活动则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等精神性、智力性因素进行。例如,计算机、微电子技术、互联网等高科技使人的实践能力空前增强。

3.介入自然方式的间接性增强

古代和近代的实践活动有一个较为共同的特点:实践活动要直接作用于自然对象才能引起自然对象的变化,同时,作用结果也是直接的,即使引起连续结果,连续环节也是有限的和短距的。当代实践活动则不然,其活动能量介入自然以后,不仅不中止其在直接范围内的作用,而且在生态大系统中继续引起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人类往往不可能一下子预见到这一无尽的连锁反应。例如,农药的利用使南极发生DDT污染,冰箱的使用使臭氧层受到破坏,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等等。

4.正、负效应明显增强

当代人类实践活动既不像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实践活动那样给自然的影响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也不像近代工业实践活动那样给自然的负效应只是局部的,自然界依靠自身系统的循环就可以调节、消化。当代实践活动对自然的作用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前所未有,实践活动的双重效应非常强烈。而且,实践活动施加给自然界的负效应仅凭自然界自身系统的循环已经不能调节和转化。

5.整体性空前提高

从社会方面来看,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世界的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趋势和进程明显加快,各民族、各国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国家、民族而独自发展。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区域性组织或联盟的出现就是如此。地球已经越来越“小”而成为“地球村”。联系的紧密也意味着矛盾、冲突的加剧,因此,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基于以上特点,可以说,现时代既是一个富有魅力的时代,也是一个令人不安和忧虑的时代。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艾滋病、吸毒、邪教、贫富分化、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矛盾、核威胁、恐怖主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正在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这绝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严酷的现实。不难发现,人类所面临的这些严重威胁,都是由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都属于客观必然性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报复。现在,对于人类实践活动所带来的这些负效应,问题已不在于我们是否承认它们,而在于怎样积极地预防和消除它们。如果说在历史上面对这种地域性或局部性的威胁,被影响的民族或地区的居民只需向异地迁徙就能继续生存而不必反思自己的行动的话,那么,现在面对这种全球性的生存威胁,我们人类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依据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对人类自身实践活动的合理性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与检验,以重新确定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以及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分野,从而有效地调整、控制和改变自己的实践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二)研究实践活动的评价与检验问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从21世纪开始,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不仅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而且实际地担当着把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全世界无产阶级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下去,以最终实现全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神圣使命。要保证这场实践的顺利、健康发展,我们除了应在实际工作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图强、艰苦奋斗,还必须从哲学的高度为之提供科学的指导理论,而实践活动评价与检验论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1.实践的正确性评价与检验

如何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20世纪末,社会主义实践遭受严重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苏东剧变、南斯拉夫内战以及我国的“六四风波”都给人们的心灵以巨大震撼。面对严重的冲击,人们不禁思索: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正是在这历史关头,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其核心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指明了正确性标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系列标准和要求,正是哲学上实践正确性的评价标准(即以社会进步为最高标准,以生产力标准、生产关系标准、上层建筑标准、人的全面发展标准为一般标准的价值标准体系)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的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可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要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善于明辨是非,避免“左”和“右”的错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就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体现的判断标准,对各种实践的正确性进行评价和检验。

2.实践的成功性评价与检验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不仅要求实践方向正确,而且要求实践获得成功。为此,必须对实践的成功性进行评价和检验,使实践的各要素达到成功性的标准即实践符合实践本身的客观要求。包括:必须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培养和选拔领导干部,加强科学文化的普及和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从而满足实践成功在主体方面的要求;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实践目标和选择实践客体,不能盲目冒进、急于求成;在实践中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探索真理,以保证实践过程的合理性;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以及管理经验,以增强实践手段的有效性;等等。特别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因为,实践的各部分要素都可以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来提高自己与实践成功性要求的符合程度。可见,实践的成功性评价与检验是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机制。

3.实践的效应性评价与检验

同其他实践一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既有正效应,也不免有负效应,实践的效应性评价理论能正确地指导我们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方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不明确这一点,就看不到社会主义实践的主流和本质;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上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负效应,如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社会信用观念淡薄等不良的东西,如果忽视这些消极的东西,任其滋生蔓延,也会使改革走到邪路上去。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5]“只有消除消极因素,才能更好地实现发展。”[6]“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开放、搞活政策的正确执行。”[7]因此,我们必须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对实践活动进行效应性评价,不断扩大正效应,正确看待负效应,并努力把负效应减少到最低程度。

4.实践的效率性评价与检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区与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同资本主义的一场长期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效率性、竞争性经济。在竞争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邓小平同志说:“要在今后的十一年半中争取一个比较满意的经济发展速度。如果再翻一番,没有水分的翻一番,那时候人民就会看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兴旺发达的。”[8]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建设的效率状况还很不尽如人意,所以才进行全方位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精简机构,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消除行政机关人浮于事、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流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实行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改变过去那种企业“社会化”的落后状况,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实践进行效率性评价与检验。

5.实践的创造性评价与检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一项崭新的人类实践,它的本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大大小小的实践中勇于进取,大胆创新。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9]的确,实践的创造性评价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重要的。具体来说:第一,它可以使我们充分评估和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第二,它可以指导我们制定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性实践的涌现。例如,重视开拓型人才的培养、使用、保护和奖励,为创造性实践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等。第三,它可以从根本上破除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保守”观念对中国人民创造性的束缚,改变那些在人们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的“满足现状”、“安贫乐道”、“夜郎自大”等落后心理,增强中华民族整体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正是基于以上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重要意义,实践活动评价与检验论的确立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