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清代湖州的经学著述
宋明理学以主观唯心主义为思维表征,对活跃中国知识界的思辨空气具有重要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发展也曾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宋明理学被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包括清王朝的统治阶级用作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理论体系,但是,王学末流空谈心性良知之说,并不钻研实际学问的空疏学风已显现出于事无补的弊端,从姚舜牧等湖州籍作者臆说经文的陋习也可以窥见明代风气所向。明末清初已有学者对这种“游谈无垠”的浮夸习气提出批评。在清朝统治者一手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一手钳制思想自由的双重政策下,于是出现了以辨伪、训诂、考据为主流的清代“汉学”的复兴。
明清时期江浙和徽州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人才集中,因此这些地区清代经学最为繁荣,学术派别众多。湖州的清代经学虽然仍未产生杰出的学派领袖,但出现了多位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人物。由于明清两代刻书、藏书事业迅速发展,湖州又是私家刻书和藏书的集中地之一,所以,清代的存世文献比前代大为增加。据见诸史志目录、《清经解》、《续清经解》、地方志书和《贩书偶记》、《书目答问》及其补正等著名私家目录的不完全统计,清代湖州的经学作者有120多人,著作在300种以上。乾隆朝以前被《四库全书》著录和存目的有7人12种,被20世纪三四十年代编纂的《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8]辑录的有29人116种。
为反对宋明理学的空疏学风,在明末清初学者中已出现了疑古的端倪,如严启隆所著《春秋传注》,“其意盖深厌说《春秋》之穿凿,欲一扫而空之,不知矫枉过直,反自流于偏驳也”。[9]《春秋传注》36卷、提纲1卷。国家图书馆藏有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朱彝尊家钞本,齐鲁书社据此辑入《四库存目丛书》经部第131册。又常熟图书馆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抄本,列入“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
从考辨伪书入手,引起清初思想界革命的则是胡渭。
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胐明,号东樵,德清人。曾乡试屡次不第,遂绝意科举,潜心治经,又善地理,著述颇丰。徐乾学奉诏修《大清一统志》,胡渭被延聘入馆,与黄仪、顾祖禹,阎若璩等人同任撰辑。胡渭的经学研究,对《易》、《书》尤为精深,影响最大。主要著作有《易图明辨》、《禹贡锥指》、《洪范正论》、《诗笺辨疑》、《大学翼真》等。
胡渭的《易图明辨》论证了宋儒所谓《河图》、《洛书》并非来自伏羲、文王、周公、孔子,而与唐末五代道士陈抟的渊源极深,他以实证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原始儒学与宋明理学的原则区别,梁启超称“胡氏此书,乃将此等异说之来历,和盘托出,使其不复能依附经训以自重,此实思想之一大革命也”。[10]因而,梁氏对胡渭评价极高,认为在清初“思想界影响之巨”,除了顾炎武、戴震之外,“独推阎(若璩)、胡(渭)”。[11]《易图明辨》10卷,《四库》及《清史稿·艺文志》均著录,万斯同序云:“友人德清胡胐明先生,精于《易》学。庚辰仲夏,示予以《易图明辨》十卷,则《本义》之《九图》,咸为驳正,而谓朱子不当冠于篇首,予读之大喜跃然,曰,至哉言乎!何其先得我心乎!读先生此书,一一为之剖析,洵大畅予怀。而其采集之博,论难之正,即令予再读书十年,必不能到,何先生之学大而能精如此!以此播于人间,《易》首之九图,即从此永可废也。”上海古籍影印《四库》本第44册。另有《守山阁丛书》本、粤雅堂本、《清经解续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禹贡锥指》20卷图1卷,《四库》著录。《禹贡》本是《尚书·夏书》中的一篇,成书于周秦之际,记载九州山川、交通、物产、贡赋等,历代学者对《禹贡》的研究,往往忽略其中的地理部分。胡渭广泛收集前人研究成果,将古今异同考证详明。又据历代《地志》和《水经》等资料,绘制地图47幅。《提要》称“其生平著述甚夥,是书尤精力所专注”,“宋以来傅寅、程大昌、毛晃而下,注《禹贡》者数十家,精核典赡,此为冠矣。”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巡时,为表彰胡渭撰《禹贡锥指》有功于经学,特赐“耆年笃学”匾额以示嘉奖。有清康熙四十四年漱六轩刻本,《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著录。影印《四库》本第67册。另有道光九年(1829)《清经解》本。
《洪范正论》5卷,《四库提要》云,是书大旨以禹之治水本于九畴。洪范为体,禹贡为用。其辩正先儒三病:一曰附会谶讳;一曰伪造洛书;一曰妄移错简。“皆切中旧说之失。盖渭经术湛深,学有根底,故所论一轨于理,汉儒附会之谈,宋儒变乱之论,能一扫而廓除焉。”影印《四库》本第68册。
《大学翼真》7卷,《四库》著录,卷一分四目,卷二卷三各分三目,《提要》称“皆引据精核,考证详明,非空疏游谈者可比”,卷四以下为渭所考定之本,“大旨仍以朱子为主,力辟王学改本之误”。影印《四库全书》本第208册。
清代康熙年间湖籍作者被《四库全书》著录或存目的还有闵嗣同、吴隆元、孙见龙、沈昌基、戴天章等人的著作。
闵嗣同,字来之,号双溪,乌程人。康熙十四年(1675)副榜贡生,官景宁县教谕。有《四书贯一解》12卷,《四库》存目,《提要》云:“此书于每章各为总解,而不录经文,皆取诸儒之说,以己意融贯成篇,其说有同异者,则别附于后,以备参考。”未见。
吴隆元,号易斋,归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有《易宫》,《读易管窥》、《孝经三本管窥》3种,《四库》存目。
《易宫》28卷,是书前后无序跋。末阙离卦传,其中亦多阙文阙卷,又颇有涂乙,或注未定本字,或注非先生手授本字,当系草创未竟之书,门人追录之也。《提要》云,其书大旨取来知德之说,又多从吴澄《纂言》,改易经文,颇伤于轻信。书未见。
《读易管窥》5卷,卷一为考略,卷二为先天、后天、卦图,卷三为蓍数、太极图,卷四为参伍错综图,卷五为启蒙三十二图,附以占例私言。《提要》称此书大抵力辟陈抟之学。其辨归有光先天图晚出一条,谓《舜典》首二十八字,齐建武时始出,学者未尝疑之。岂先天四图不可出于太平兴国时?是又未考《经典释文》之语矣。《四库存目丛书》采自上海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存目丛书》经部第35册。
《孝经三本管窥》1卷,是书首为《孝经》今古文考,后以古文本、今文本、朱子刊误本编次。《提要》谓:“其大旨以古文为是,盖以朱子刊误用古文本云。”《存目丛书》采自中科院图书馆藏清乾隆间刻朱文瑞公藏书本,《存目丛书》经部第146册。
孙见龙,字叶飞,号潜村,乌程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改庶吉士。有《五华纂订四书大全》14卷,《四库》存目,著录为46卷。《提要》云:“是编乃见龙掌云南五华书院时所辑,故以‘五华’为名。自序谓于《四书大全》旧本,讹者正之,偏者删之。明以来诸家制艺评语,并为采入,间附李光地、杨名时之说,见龙有所自见亦附于后云。”上海图书馆藏有清乾隆十三年(1748)五华书院刻本,辑入《存目丛书》经部第174册。
沈昌基,字儒珍,乌程人。有《易经释疑》4卷,《四库》易类存目。《提要》谓“其书删节《本义》,敷衍成文”,“其自序云,先世多以易发解成名,盖所讲乃科举之术也”。《存目丛书》:题沈昌基、盛曾撰,湖北省图书馆藏清雍正八年(1730)鹤琴书屋刻本。见《存目丛书》经部第36册。
胡彦升(1701~1788),字国贤,号竹轩,德清人,胡渭之孙。雍正八年(1730)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山东定陶县知县。以平冤狱免官,狱平不求复,回乡究心经史。著《乐律表微》8卷,是书分《度律》、《审音》、《制调》、《考器》各2卷,多纠正古人之谬。《四库提要》称其“在近代讲乐诸家,犹为有所心得者也”。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国图有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0册。《清史稿》列传268著录彦升撰有《春秋说》、《四书近是》等书,未见传本。
戴天章,字汉文,湖州人。撰《易镜》,《四库》易类存目,《提要》云:“所著仅上经、下经,惟言卜筮,解释甚略;杂以互变、纳甲、五行之说,盖言数而流于术矣。又治汉学而失之者也。”书未见。
如前所述,清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一方面极力压制汉族士人的排满反清思想,在康、雍、乾三朝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文字狱。康熙年间发生在湖州南浔震惊全国的庄廷“明史案”,无辜受难者数以百计,使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另一方面,清廷又开博学鸿词科,利诱学人远离政治,遁入书斋。同时,清初学者又因不满宋明理学好发空论、言之无物的流弊,由黄宗羲、顾炎武、阎若璩、胡渭等所倡导的采用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开创了乾嘉时期沉实而重考辨的“汉学”新风尚。乾嘉学术重心在苏浙皖地区,尤以“吴派”和“皖派”两个阵容强大学术派别和卓著的经学研究成果,成为这一时期的学术高峰。湖州处在三省交衢之地,前有庄廷、吕留良、查嗣庭等文字狱惨案为儆戒,后有吴、皖和常州学派的治学门径作示范,湖州学者既不甘缄默无为,又不敢独步学界。因而,乾嘉时期的湖州虽然没有出现学派的学术中坚和骨干人物,但在以考辨训诂等实证方法为标识的“汉学”复兴潮流中,在中国的经学史上留下了印记的,却也不乏其人,现择要分述于后:
夏封泰,字冠东,号心谷,乌程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霖城知县。撰《毛诗注疏》(不分卷),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始穀堂刻本,清华大学图书馆藏。《两浙著述考》著录为《毛诗注疏学》31卷,著者误为“夏泰封”。
董丰垣,字暨之,号菊町,乌程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安徽广德、河南扶沟知县。有《尚书大传考纂》3卷,《续修四库全书》著录,《提要》云:“是编成于陈寿祺《大传》辑校之前。虽杂采众说,亦就孙之騄、卢见曾本参稽。卷首载其父熜序,盖丰垣之考纂,实承父学也。”有乾隆间槐古斋刻本,清华大学图书馆有藏。
叶佩荪(1731~1784),字丹颖,号辛麓,归安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湖南布政使。朱珪称“君精于《易》,言之有物”。有《易守》32卷,见《续修四库》经部第23册。是书卷首为易卦总论,自卷一以下诠释经文,不及系词传、文言传、说卦杂卦传,该未成之稿。作者批评前代文章“祗求学为文词,于实学无与焉。”《提要》谓其极论八代文章之弊,与经义毫无干涉,支离已甚,徒骋浮词,则又“自言之而自蹈之矣”。“惟佩荪之注,大抵条理贯通,不泥于考象,亦不迂于说理。较之标榜天人,高谈河洛者,犹为有取焉。”有嘉庆十五年(1810)叶氏慎余斋刻本。
《学易慎余录》4卷,叶佩荪撰,钱大昕批,王鸣盛批跋,清抄本。南京图书馆有藏,《续修四库》经部第24册。
骆培,字坦轩,吴兴人,生平履历不详。撰《四书衬》。是书为清代科举考试必读书。《贩书偶记》著录无卷数,无刻书年月,坦吉堂刻本,判为约乾隆间所刊。江苏师大图书馆藏有19卷本。
许祖京(1732~1805),字依之,德清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有《书经述》6卷,《续文献通考》、《续修四库全书》著录。是书作于云南盐驿道任上,自序称乾隆四十七年(1782)八月往勘黑井水灾,箧中唯携《书经》,公暇辄披诵。循经文语意,衍为述注。示儿曹,使读之易晓。若今古文之辨,郑孔蔡之异同,非所能及也。《提要》云,“故其书考证既甚疏略,义理亦罕所发挥。”有嘉庆十七年(1812)陔华堂刊本,同治十三年(1874)重刊本,辑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4册。
丁杰(1738~1807),字小匹,号小雅,归安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官宁波府教授。通经学,擅校雠。曾应邀参与四库馆文字校勘。因宋王应麟、清惠栋辑《郑注周易》,重加考订,纠其颠错,补其未备者,辑成《周易郑注后定》12卷,卢文弨序称其“扶微振墜”。后有张惠言补订本,张序谓:“方今士以不习郑学为耻,其考郑学者,无虑数十家,而以丁君此书为最善。盖其始为以至于今二十余年,不苟成书;有为其学者,必咨焉;从而为之校者以十数,唯以传信为务,而不以臆断;其为之也勤,其出之也慎,则其独善宜也。”收入《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欲研究郑易者,固不能不以此本为根底也。”有《湖海楼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续修四库》经部第1册。
沈赤然(1745~1816),字韫山,号梅村,德清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举人,官直隶南宫、丰润等知县,后罢官。与吴锡麟、章学诚交游。撰《公羊榖梁异同合评》4卷,有清嘉庆刻本,国图有藏。又见《四库未收丛书》本第3辑第9册。
慎朝正,字端揆,自号菰城居士,归安人,县学生。撰《毛诗原志》31卷,《两浙著述考》著录。此书据齐召南序称大旨一准《诗缉》,佐以《注疏大全汇纂》及《通志堂经解》。其音韵依陈氏、顾氏、刘氏三书,博而且精。书未见。朝正另有《春秋左传阐义》清抄本传世。
沈梦兰(?~1822),字古村,乌程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官宜都、黄梅知县。道光二年(1822)卒于宜都知县任。著述有《周易学》、《周礼学》、《孟子学》、《五省沟洫图说》、《尚书学》、《毛诗学》等,于《周官》及水地之学尤邃。
《周易学》,《续修四库》著录。《提要》云,是书不分卷,其编次为古所无有。自谓复费氏以前之旧,实为纰漏。称“大抵沈氏《易》学,义理为长,训诂考据皆所不了。”《续修四库》本第81册。
《孟子学》1卷,《续修四库》辑录。《提要》云,是书为《所愿学斋书钞》四种之一,其中语多陈因。惟言“易耨即代田也,”又言“周礼关市之赋”,如此两条稍见翔实。卷末附《原土》五篇。
《周礼学》1卷。《清史稿》云[12],此书分沟洫、畿封、邦国、都鄙、城郭、宫室、职官、禄田、贡赋、军旅、车乘、礼射、律度量衡十三门,取司马法、逸周书、管子、吕览、伏传、戴记诸古书参互考证,合之书、诗、礼记、三传、孟子,先儒所病其牴牾者,无不得其会通。为图若干,并取经、传文之与周官相发明者释於篇。
《五省沟洫图说》1卷补录1卷,《清史稿》称它“卷不盈寸,凡南北形势、河道原委、历代沿革、众说异同,与夫沟遂经畛之体,广深寻尺之数,以及蓄水、止水、荡水、均水、舍水、泻水之事皆备。复证之周官,考究详覈。官湖北时,奉檄襄筑荆州堤工,上江堤埽工议及荆江论。沔阳水灾,复奉檄会勘,作水利说以谕沔民。原本经术,有裨实用,皆此类也。”
以上四种辑为《所愿学斋书钞》,国图有藏。《尚书学》、《毛诗学》未见。
姚文田(1758~1827),字秋农,谥文僖,归安人。嘉庆四年(1799)一甲一名进士,由修撰累官礼部尚书。平身究心汉儒之学,亦不薄宋儒,著述甚多。有《学易讨原》等十多种著述辑入《续修四库全书》,其音韵文字类著作另在“小学类”章中叙述。
《学易讨原》1卷,此书于嘉庆六年(1801)由福建主试奉调至粤东督学,赴任途中所作,据自述称:“由闽至粤二千余里,途中孤寂无事,因忆昔年学易而似有得者,分条诠次,每抵逆旅,则索烛书之,共得十二则。”有嘉庆刊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辑第2册。
《四书琐语》1卷,清道光七年(1827)《邃雅堂学古录》本。国图有藏。
徐养原(1758~1825),字新田,号饴庵,德清人。嘉庆六年(1801)副贡生,幼承家学,兼通经学、历算、律吕、舆地及氏族之学,阮元抚浙,聘其至诂经精舍讲学并校勘诸经。著述甚富,有《徐饴庵先生遗书稿本》10册,今存国家图书馆。
《周官故书考》4卷,《续修四库全书》著录。自序略云:“《周礼》有故书今书之别,杜、郑之本,故书也;贾、马之本,今书也。后郑就今书以校故书,著其异同于注,辨声类,存古字,有功斯经甚大。近世通儒,复疏通证明之。今采录而参以鄙见,为《周官故书考》。”有《湖州丛书》本,《续皇清经解》本。《续修四库》第81册。
《仪礼今古文异同疏证》5卷,《续修四库全书》著录。《提要》云:“是书胪举郑注所载异文,为之疏证。凡文有详略,义订两通者,不复赘说。视宋世荦疏证为胜,而不逮胡承珙之疏义。”有南菁书院本,《湖州丛书》本,《皇清经解》本。《续修四库》第90册。
《论语鲁读考》1卷,自序谓:“汉末郑玄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所读五十事,见于《释文》者二十三事,尚有二十七事《释文》不载,岂陆氏时郑注多佚,鲁读或尚有之,而齐读尽缺耶?今取《鲁读》,考其异同,附以《石经》残碑,为书一卷。”有《湖州丛书》本,《续皇清经解》本。《续修四库》第155册。
《顽石庐经说》10卷,《续修四库全书》辑录。《提要》云:“是编研求经义考证之力甚勤,然一边之见,固自不免。”有《续清经解》本。《续修四库》第173册。
《管色考》1卷,《续修四库全书》辑录。是书分缘起、管制、谱法、旋宫、银字中管、杀声用声、辨异、笛制、考误等九节,旨在解释管色性质。《提要》云:“至养原以管色为求声之善具,谓隋唐以后,俗乐胜于雅乐。俗乐虽俗,不失为乐,雅乐虽雅,乃不成乐。则为着实之论,殊可取焉。”有正觉楼丛书本。《续修四库》第115册。
《荀勖笛律图注》1卷,《续修四库全书》辑录。是书首录《晋书·律历志》所载荀勖校《笛律》。《提要》云,按荀勖以京房六十律之法已绝,乃依典记用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之法,制十二笛像,其制度备载晋《律历志》中。养原录出,予以剖析,俾明其法,又特为补制笛像。书后附胡彦升《两笛十二调谱》。有正觉楼丛书本。《续修四库》第115册。
《律吕臆说》不分卷,《续修四库全书》辑录。是书有“律尺说”、“律管说”等篇章。《提要》称其辩宫商、律吕相生之说“尤极分明,其解黄钟之宫及七律亦具有心得”,“其识远在凌廷堪上矣”。有正觉楼丛书本。《续修四库》第115册。
许宗彦(1768~1818),字积卿,又字周生,德清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授兵部主事。官二月,以亲老遂引疾归。亲殁,卒不出,居杭州,杜门以读书为事。朱珪谓宗彦经学、小学、词章兼有张惠言、王引之、吴鼒之长。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称:“著书号能持汉宋之平,极为时流推许。”又谓“周生为学,盖亦值汉学全盛而颇感不满者,其大意备见《寄答陈恭甫同年书》。”而畅其意者,则于《原学》与《学说》之两篇,在《原学》篇中,许宗彦对繁琐的考据之学作了严厉批评:“一字之谊,纷纭数千言,冗不可理,而相推以为古学。夫‘六书’特小学之一耳,古之时,唯年十五以下者为之,今则穷老毕精竭虑于此,而犹不能尽通。将由是以考其辞,复由辞以知其义,而期于道之成,则虽假以彭、聃之寿,而亦有所不能及矣。”钱穆称:“《原学》一篇所以破,《学说》一篇所以立。周生之所谓‘学’者,在乎治性情,达政事,而止于善。”宗彦又有《论礼》三篇,钱穆论曰:“自戴东原以来,学者相戒恶言‘理’,而以‘礼’代之,里堂、芸薹、次仲其著也。周生与诸人同时,于此未能自外,然其言礼,主今不主古,主社会庶民不主朝廷君相,其议论发端于人情世故而不重穷经考核,亦其异也。”[13]许宗彦有《鉴止水斋集》20卷,钱穆论说的几篇著述均载于此集中。
严元照(1773~1817),字九能,或曰久能、修能,号悔庵居士,归安人,晚移居德清。诸生,自幼聪颖,性倜傥,不乐市井。曾受业于杭州诂经精舍,精熟《尔雅》、《说文》。著《娱亲雅言》,自序称,先人年六十三,患河鱼之疾,思以此娱之,因以“娱亲”名书。书首有段玉裁、钱大昕、吴兰庭、徐养原诸序。又有余正观诗,钱大昕、吴兰庭、段玉裁、梁玉绳、周中孚、徐养原、许宗彦诸札。其稿经段玉裁、钱大昕、孙志祖、徐养原、许宗彦、臧镛堂、丁杰、梁玉绳、赵春沂审阅,行间往往有诸人小注,元照间亦自为按语。提要云,书中援证古义不尚新奇,然亦有“精惬”之论,并不囿于成见而切指名家之失。有嘉庆刊本。《续修四库》第175册。
董增龄,字庆千,号寿群,归安人。廪生,《湖州府志·董丰垣传》有附传。撰《论语雅言》20卷,《四库未收书辑刊》有清抄本辑录,见第3辑第9册。
凌鸣喈,字体元,号泊斋,乌程人。嘉庆二十二年(1802)进士,官兵部郎中,以上《清理马政疏》罢归。有《尚书考疑》、《论语解义》两书,《续修四库全书》著录。
《尚书考疑》1卷,《续修四库提要》云:“是书始于虞书,而禋于六宗,下即缺。盖未完之稿本也。”书未见。
《论语解义》20卷,《续修四库提要》云:“是书排斥杂说,最为激厉。”“贬责宋儒亦嫌太过,然黜宋尊汉,排斥异端,其功不可泯灭也。”此书《续修四库》未注版本。有《凌氏传经堂丛书》本,国图有藏。
《孟子补义》14卷,凌江撰,凌奎增注。凌江、凌奎履历不详。有《凌氏传经堂丛书》本。
凌堃(1795~1861),字仲讷,号厚堂。鸣喈子,乌程人。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官金华县教谕,咸丰十一年(1861)里居,骂贼死。有《周易翼》、《凌氏易林》、《尚书述》、《学春秋理辩》,《续修四库全书》著录。
《周易翼》10卷,其妻安睿珠笺注。有朱圭、阮元等序及自序,并附释义六则。《续修四库提要》谓:“自乾隆以后汉学盛行,说《易》者推张茗柯,堃之学虽不及茗柯之深造,而依经立义,不失家法。阮文达公序其书曰‘凌氏《易》以汉学为本,自李鼎祚《集解》以上,直至孟、费、郑、虞糜不兼综。以明古法且又明乎文字训诂之原,以发古义,以得古象,为孔冲远未及。唐以后之说,亦择善而从。河间所谓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者,是为近之。’良非过情之誉。惟书中夹注多为门人所附益,未免瑕瑜不掩。”有《传经堂丛书》本,国图有藏。
《凌氏易林》4卷,《提要》称,其书仅释乾姤同人履四卦。大抵拟焦延寿《易林》,摹其古奥之辞。其族子元章、余姚桑梓为之注。堃此书,第沾沾摹仿而已。知其于占法,亦茫然不解矣。有《传经堂丛书》本,国图有藏。
《尚书述》1卷,《提要》谓,是书止于“三载汝陟帝位”,盖残本也。“是编实承乾嘉考据一派。”有《传经堂丛书》本,国图有藏。
《学春秋理辩》1卷,《提要》云,堃尝请业阮文达,于《春秋》条贯《左氏》,该以《周礼》,深惩向壁虚造之言。撰《学春秋理辩》,此其第三卷,为王朝列国纪年。有《传经堂丛书》本。《续修四库》第148册。
《告蒙编》1卷,王绍曾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经部群经总义类著录。有《传经堂丛书》本,国图有藏。
严可均(1762~1843)字景文,号铁桥,乌程人。嘉庆五年(1800)举人,官建德县教谕,道光二年(1822)以老病归,专意著述。可均一生从事考据、辑佚、校勘之学,尤以校辑、小学成就最著。有《四录堂类集》73种1251卷。
《孝经郑注》1卷,自序称:是书“自宋以来无行本,今据魏徵《群书治要》与《经典释文》,汇而录之。补以各书所引见,遂为足注本。”《续修四库全书》著录。《提要》称“其书博于洪颐煊,而精审似不及臧庸。”有光绪间章氏式训堂刊本,归安姚氏咫进斋重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严可均主要校辑著作有:
《京氏易》8卷,此书有王保训辑可均校补叙录、传述、论证三篇,列于卷首。见《湖州府志·本传》,《书目答问》云“王保训辑《京氏易》八卷,严可均校补,未刊。”
《韩诗》21卷,此书系辑本,附鲁诗、齐诗、汉人诗说。见《湖州府志·艺文》。《书目答问》云“未刊”。
《仪礼今古文异同说》1卷、《三礼图》3卷,载《湖州府志·艺文》,前书未见。《三礼图》系与阳湖孙星衍同辑,《书目答问》称“未刊”。
沈澄本,字醒庵,吴兴人,始末未详。有《春秋氏族图考》2卷,《续修四库全书》著录。《提要》称,是书前有嘉庆十九年(1814)王以衔序。以衔为澄本表弟,知澄本亦乾嘉时人。初澄本以《左传》一书其事既繁,其人亦杂,或一人而名谥互见,或一族而世系纷如。纵横,每为幼学所苦。爰于课徒之暇,将《春秋》之人,随时手录,而以名某、字某及系某之子与孙,依杜注载之其下,而为图以别之,名曰《春秋氏族图考》。核其所载,以人系氏,以氏系国,类聚群分,颇称该洽。考订亦颇不苟,惟其间疏略,仍所不免。《提要》又云,其书多袭泰州陈厚耀《春秋世族谱》,而凡例中乃无一字及之,亦不免有掠美之讥焉。有嘉庆十九年刊本,国图有藏。
卞斌(1778~1850),字叔均,号雅堂,归安人。嘉庆进士,由刑部郎中简知府,官至广西分巡左江兵备道,光禄寺卿。有《周易通解》3卷、《释义》1卷、《尚书集解》30卷、《论语经说》2卷、《小笺》20卷、《乐经补说》2卷等。
《周易通解》3卷、《释义》1卷,《续修四库全书》著录有《通解》、《释义》的分刊本和合刊本两个版本。《合刊本提要》(高润生)称:“此书据梁章钜序言,成于道光十八年(1838)孟夏,并言雅堂所学,无所不通,而尤精于《易》。其所述《周易通解》,大要以经训经,错而综之,引而伸之,旁而通之,务达乎义而止。”《分刊本提要》(尚秉和撰)谓:“其《易解》颇简洁,无支辞蔓语,无空泛之谈,又深知圣人观象系辞之意。能以象解《易》,与汉儒合,又直抒己见,不拘囿前人”,然亦瑕瑜互见,瑕者,穿凿臆说处甚多。“阅者弃取之可也”。有道光十九年(1839)刊本,刘氏嘉业堂《吴兴丛书》本。《续修四库》第28册。《尚书集解》30卷,《续修四库》影印上海图书馆藏稿本,见第48册。《论语经说》、《小笺》、《乐经补说》已佚。
臧寿恭(1788~1846),字眉卿,初名曜,字伯辰,长兴人。嘉庆十二年(1807)举人。有《春秋左氏古义》6卷,《续修四库全书》著录。《提要》云,寿恭“嗜汉儒经学,喜《春秋左传》。尝言诸家经学,后人辑注已辩,惟《春秋》贾、服义尚无所属。摭周秦两汉旧说贾、服注,阅二十年成《春秋左氏古义》六卷。本先为左氏《春秋》经古义,后为左氏传古义。殁后其传稿全佚,惟存其经,而阙自昭公二十三年以下,弟子杨岘为补完之。”李慈铭称他“不轻改经文,颇为谨严”。有《滂喜斋》本,《续皇清经解》本。《续修四库》第125册。
乾嘉学派运用考辨、校勘、注疏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的古代文献做了系统的整理,推动了史学、文字学、校勘学、目录学和天算地理学等专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在中国学术史和文献史上功不可没。然其不问政事,又失之于“琐”的流弊也遭到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质疑,德清学者许宗彦正是一位“亦值汉学全盛而颇感不满者”。尤其是道光、咸丰年间,内有太平天国之乱,外有鸦片战争之败,国势日衰,一些有识之士更对逃避现实、脱离政治,埋头于故纸堆里的乾嘉考据学派提出了强烈批评。于是,重振今文经学,复言经世救国的新思潮应运而生,在这股新思潮中,为中国文化开辟新路,并对中国思想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则是“常州学派”。常州学派奠基人庄存与及其同县后学刘逢禄、宋翔凤等,高举复活西汉公羊学的旗号,大胆怀疑古文经学,着意发挥《春秋》之微言大义,试图将治学与对国运的关怀结合起来。常州学派的经学主张经过龚自珍、魏源、王闿运等受业弟子的传承,到了康有为时,公羊之学已成为维新变法的舆论前奏和理论依据。在湖州,融入常州学派并且颇有声名者有戴望等。
戴望(1837~1873),字子高、仲欣,号水苍,德清人。诸生,国子监典籍衔,候选训导。戴望出身书香门第,少时“好为辞章”之学。十四岁时,偶读颜习斋书,“始惊叹颜李之学,周公、孔子之学也。”[14]初游陈奂之门,嗣从宋翔凤为庄、刘之学。同治四年(1865)曾入曾国藩幕府,被聘为金陵书局编校。所撰《论语注》是其经学思想的代表作。有《论语注》20卷,另有《戴氏论语注二十卷释文二卷》同时辑入《续修四库全书》。其提要分别为伦明和江瀚所作,贬辞颇多。称“其撰此书以为何劭公为公羊大师,其注《论语》当依《齐论》,而孤文碎句,百不遗一。刘氏《述何》,宋氏《发微》皆约举,大都不列章句,遂依篇立注,隐括《春秋》之义例。故其书多本刘、宋之说而引申之,支离附会,殆尤甚矣。”当年王先谦编纂《续清经解》,戴望曾为其起草一份拟刊目录,其中有戴望本人的《论语注》一书。此目录寄与李慈铭,李在《复王益吾祭酒书》中,指“戴子高《论语注》怪诞谬悠,牵引公羊,拾刘申甫余唾,支离益甚,且多掩旧注以为己说而没其名。”以此为由将戴书删汰。客观地说,《论语注》虽有支离附会之病,然其未能进入《续清经解》,也不免王、李辈的门户之见。戴望为学注重“今文师法”,但不排斥古文经学,对古文经学的博闻强记,由审音、识字、辨义以通经的治学方法颇为赞许。他着力张扬的是常州学派的公羊之学,他对今文经学的研究尽管有其现实内容,但始终未能超出经典校勘注释的范围,这是戴望的局限性。钱穆是这样评价他的:“夫颜、李之与章句家法,此乃绝相违异之两事,子高好颜、李,由激于时病;而治《公羊》,则逐于时趋;治《公羊》而归宿于西汉之家法,则困于传统。子高智不及此,尚不能辨西汉章句家法与颜、李事物身世之乖异,而兼信并好之,则子高亦为一不脱时代束缚之学人也。”[15]这是公允之论。有民国七年(1918)嘉业堂刊《吴兴丛书》本。《贩书偶记》著录:《戴氏注论语二十卷释文二卷》,同治十年(1871)太岁在辛未三月刊。注云:此书仿汉郑玄之体例,不著撰人之名,首有自序,读其序方知其名。凡他处刊有戴望名者,皆改窜本也。释文二卷未梓。《续修四库》辑入复旦大学藏清同治十年(1871)本,见第157册。
在清嘉、道之际,还有一位不受注目的湖州人,被钱穆列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评述人物之一,此人曰沈垚(1798~1840),字子敦,乌程人。一生困顿,其居京师,馆徐松家,为徐松、姚元之等人修书,惟以糊口,颇欲别有所造作而未遂。钱穆称其“虽不为常州公羊之学,而其砭时论世之风,颇有似定庵者。”子敦深恶世风愈下,学术不振之弊:“言今人之通,远不及明人之不通。其故由古人治经,原求有益于身心;今人治经,但求名高于天下,故术愈精而人愈无用。”[16]他将这种学术风气的弊端归咎于乾嘉以来考证之学,谓:“乾隆中叶后,士人习气,考证于不必考之地,上下互为相蒙,学术衰而人才坏。”[17]钱穆论其治学“实仍遵乾嘉旧辙,非能有所摧陷”,“虽蒿目时弊,而亦无以为易也”。并谓沈垚与龚定庵同为浙人,身世相似,“二人者,皆未为得性情之正,然皆与同时不著痛痒者异矣。”[18]沈垚有《立名》、《风俗》两篇寄其论学大意,其余散见于与友人的通讯书札之中,均辑于《落帆楼集》,有刘氏嘉业堂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董增龄,字斯坦,生卒年不详。乌程县人。撰《国语正义》21卷,有清光绪六年(1880)会稽章氏式训堂刊本,国图有藏。
纪磊,生卒年不详。字位三,号石斋,乌程人,诸生。家贫力学,踵武惠张,研精汉《易》,积思三十年,撰《周易消息》、《虞氏逸象考正》、《九家易象辨证》、《周易本义辨证补订》、《汉儒传易源流》、《虞氏易义补注》6种24卷,均辑入《续修四库全书》。
《周易消息》14卷,提要云,此书为纪磊生平精力所萃,其余各书,皆支流余裔耳。称“是书独以《杂卦》为消息,事不师古,又广为涂傅。取象乃增倍于荀虞,盖欲兼综旧闻,创通条例,以自名其家。而经训字诂之学,审思明辨之力,远下于焦循、姚配中。故其为书也,似通而实拘,似雅而实陋。则姑视为汉学之末流,《易》家之别子,可也。”有民国十三年(1924)嘉业堂刊《吴兴丛书》本。
《周易本义辨证补订》4卷,惠栋有《周易本义辨证》5卷,纪磊称《辨证》一书,从汉儒之象数,参宋儒之理义,剖析详明,有功朱子。惜尚有疏漏处,故复疏证朱书,参订惠注,续撰《辨证补订》4卷。《提要》称:“是书每谓惠氏专尚汉学,故不免有偏执处,其言近之。”然磊之《补订》亦犯偏执之病,故《提要》又称:“纪氏斥惠为偏执,犹偏执汉学耳。若其偏执者,乃其一家之学,非朱氏情量中所能有,斯亦何贵于补订乎?”有民国十二年(1923)嘉业堂刊《吴兴丛书》本。此书与《周易消息》同入《续修四库》第34册。
《虞氏逸象考正》2卷,《提要》称,虞翻世传《孟易》其注久佚,今散见于李鼎祚《集解》中。惠栋、张惠言采撷虞氏逸象,分别撰成《易汉学》、《周易虞氏义》。纪磊是书“取惠、张两家说,证其正是、辨其失违,又续蒐得逸象六十六事,以附于张氏书之后。虽有疏失,亦治汉《易》者所取资也。”有民国十二年(1923)嘉业堂刊《吴兴丛书》本。
《九家易象辨证》1卷,《提要》云,寻陆氏《释文》称荀爽《九家集解》本《逸象》有三十一。朱震、项安世、朱熹、吴澄等,皆有训说。惠栋为《易汉学》,取各家义而考其得失。纪氏又依惠书,略为辨证。然惠氏以《逸象》为古《易》之逸文,纪氏则云,此为汉经师释《易》义训如虞氏《逸象》之类,《集解》乃误入经中,朱子又从而信之,殊无谓也。斯说得之,但谓《集解》误入经中,今《集解》并无此误。殊不审其何据。有民国十二年(1923)嘉业堂刊《吴兴丛书》本。
《汉儒传易源流》1卷,《提要》云,是书卷首小序称,据朱彝尊《经义考》辑录。汉儒悉为登录,魏晋以后见于《释文》、《正义》及《集解》者著之,余概从略。是为随手抄撮取便省览之书,故体例实多可议。刘承干跋语云:“抑亦求汉《易》师承者所可征信”,斯真过誉失实者矣。有民国十二年(1923)嘉业堂刊《吴兴丛书》本。
《虞氏易义补注》2卷,纪磊说明是书缘由谓,汉季《易》师,以虞氏为巨擘,世传孟学,又参考荀、马、宋、郑诸儒说,其所得者深。然其说支离琐碎,非深思不得其用意所在。其注既残缺,张惠言治虞氏学,不得不采他说以补之。盖虞主“纳甲”,本于《参同契》;郑主“爻辰”,本自《乾凿度》。今张氏每引《乾凿度》文,则虽曰虞氏,而实非虞氏本然矣。故撰《补注》1卷,《附录》1卷。凡张氏引《乾凿度》稽览图以补虞义及其他立说未审者,皆校正之。又以《书张氏虞易消息后》1篇附焉。《提要》云,纪氏之说,“未足为定论也。”有民国十二年(1923)嘉业堂刊《吴兴丛书》本。以上四种入《续修四库》第35册。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纪磊以上6种著作,稿藏于家,越60年,直到民国癸亥、甲子年间(1923~1924),刘承干为之刊入《吴兴丛书》行世。据纪磊自称,尚有《传义经文订伪》、《朱子卦变考正》、《读易随笔》、《周易集说》等著作,今未见。
傅云龙(1835~1901),字懋元,号醒夫,德清人。同治年间入京,被荐任兵部武选司兼车驾司郎中,光绪十三年(1887)录为总理衙门外交特使,出使日本、美国、秘鲁等11国。回国后出任机器局总办。尝纂《顺天府志·方言》。
据浙江图书馆藏《籑喜庐所著书目》著录,傅云龙著有《军礼通记》、《许学文征》、《籑喜庐经翼》,卷帙与存佚不详。
蔡赓年,生卒年不详,字崧甫,德清人。咸丰十一年(1861)优贡生,同治六年(1867)举人,官国子监学录。光绪十一年(1885)奏修国子监《石经》,纂《奏修石经字像册》四卷,国图有清光绪十一年写本。辑入《历代石经研究资料辑刊》第八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姚彦渠,字溉若,号巽园,归安人。《禹贡正诠》4卷,是编自序云:“聊正诸家之说,以诠明经旨,此‘正诠’所以名也。”俞樾、杨岘分别为序。《续修四库》著录,著者误为沈彦渠。有同治九年(1870)浙苏书局刊本。浙图有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影印本。
姚彦渠另有《春秋会要》4卷,原名《春秋三传汇要》,分为世系和吉、凶、军、宾、嘉五礼,共六门,九十八事。取材于《春秋》经传,记述了春秋时期诸多国家的典章制度、沿革情况,其中《七国考》颇有研究价值。国图有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
今人王贵民在姚彦渠《春秋会要》的基础上,从经学到历史等各个领域做了大量的增补,全书扩充为36卷,内容包括世系、礼制、宗法、阶级、管制、刑法、军事、食货、文化及天文、灾异、医药等门类。中华书局,2009年3月出版。
沈秉成,字仲复,归安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至安徽巡抚。《夏小正传笺》1卷,自谓《夏小正》自六朝以来已别行,宋政和中,山阴傅崧卿,始分为经传,自后学者代有撰述,至通州雷学淇著《本义》四卷,最为精详。因集诸家之说,为戴传作笺。《续修四库》著录,《提要》云,大约皆取证于《尔雅》、《礼记》,义蕴深厚,吐词闲雅,绝无武断附会之弊,“足为戴传功臣”。是书成于同治二年(1863),后由其子为之梓行。有民国十六年(1927)年刊本。国图有台中文听阁图书公司2011年影印本。
姚凯元,字子湘,号雪子,归安人,文田之孙,事迹不详。《续修四库》著录《论语校议》1卷《孟子校异》4卷。
《论语校议》1卷《孟子校异》4卷,《续修四库》合为一种著录。《提要》云,是书《论语》至存卷三,从《先进》篇起至《卫灵公》篇止。《孟子》4卷不缺。是书与翟氏《考异》互有详略,即同据一书而详略亦有不同,可以互证。其为翟氏所未及者,尤在究假借通用之例,所援据优于翟氏者尚多。书未刊板,流传者止抄本耳。《孟子校异》4卷稿本,国图有藏。
乾嘉汉学在今文经学的猛烈冲击下,至晚清开始衰落,但古文经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潮和派别,在晚清学界仍然有很大的势力。俞樾是其代表人物,他与孙诒让被梁启超称“为正统派死守最后之壁垒”。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提督河南学政。咸丰七年(1857)罢职,归居苏州,遂潜心治经。先后主持苏州、上海、菱湖、长兴、德清等地书院,自同治七年(1868)起主持杭州诂经精舍,凡30余年,培养了众多经学人才,其中,章太炎即是其高足。
俞樾治经宗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以古文经学见长,力倡“通经致用”,著述甚多。最能代表其学术成就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续修四库全书》辑入俞樾经学著作达42种,其文字、训诂著述另在“小学”章外,其余简述如下:
《群经平议》35卷,俞樾自谓:“余治经以高邮王氏为宗,其大要在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是书窃附王氏《经义述闻》之后。”[19]俞樾以乾嘉学者传统的治学方法,选取《诗经》、《尚书》、《周礼》、《春秋》三传以及四书等经籍进行训诂校对,对一些难解之义或以往解释不当之处,做了独到的训释,为经学和古籍研究者所重。然李慈铭“尝论此编以其《左传》、《论语》、《孟子》惬心者甚少。亦有强立新意,而仍与旧说无大异者。又有经注极明晰无疑义,而故求曲说者。然穿穴证佐,皆有心思,终胜无本空谈也。”[20]《续修四库提要》论李说“虽指其短,不没其长,洵足以为定评焉。”有《清经解续编》本、《春在堂丛书》本。
《茶香室经说》16卷,《续修四库提要》云,是书作在《群经平议》之后,于《易》、《书》、《礼》皆有更正《平议》之说。
《群经剩义》1卷,是编以初意有续《群经平议》之作,久未成书,故题曰《群经剩义》。《续修四库提要》称:“其菁华无多,奚足怪焉。”
《达斋丛说》1卷,《续修四库提要》称:“是书以说经者为多。”
《诂经精舍自课文》2卷、《经课续编》8卷,此书为俞樾主讲杭州诂经精舍时自课之文。《续修四库提要》举其精辟之论,谓“咸同以来,言经学者终不能不首推俞氏,岂偶然哉。”
《经义塾抄》1卷,《续修四库提要》云:“清光绪二十七年,有诏废时文,改用四书义、五经义。樾遂拟为是作,以资模范。”“樾素专经学,诸篇发挥义理,周浃旁皇,且非宋人所及,真经义也。题曰塾钞,即往年刻课孙草之意。盖谦词。首有樾自记。”
俞樾的其他经学著作有:
治《易》者九:《易旁通变化论》1卷、《周易五体征》1卷、《八卦方位说》、《卦气直日考》1卷、《卦气续考》1卷、《艮宦易说》1卷、《邵易补原》1卷、《玩易篇》1卷、《易贯》5卷。
治《书》者一:《达斋书说》1卷。
治《诗》者五:《达斋诗说》1卷、《诗名物证古》1卷、《荀子诗说》1卷、《读韩诗外传》1卷,《乐记异文考》1卷。
治《礼》者四:《礼记郑读考》1卷、《礼记异文笺》1卷、《七十二候考》1卷、《九族考》1卷。
治《春秋》者六:《左传连珠》1卷、《左传古本分年考》1卷、《春秋名字解诂补义》1卷、《春秋岁星考》1卷、《达斋春秋说》1卷、《春秋繁露平议》2卷。
治《论语》者五:《论语小言》1卷、《论语郑义》1卷、《何劭公论语义》1卷、《论语古注择从》1卷、《续论语骈枝》1卷。
治《四书》者二:《四书文》1卷、《四书辨疑辨》1卷。
俞樾经学著作均见《春在堂全书》,有凤凰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惇,号寄簃,归安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以刑部郎中出为天津知府,擢通永道、山西按察使,未履任。内调光禄寺卿,转刑部侍郎。及改官制,补大理院正卿,调法部右侍郎,充修订法律大臣、资政院副总裁。平生邃于法律之学,然于他书无所不读,经史小学,考证尤勤。
《周官书名考》1卷,《续修四库全书》著录,原题为《周官书名考古偶纂》。前有自识,称“咸丰己未,是时年甫弱冠,虽自谓六书之学,未能穷流溯源。而发轫之初,小学已得门径,著书以具条理。”《提要》云,书中增补更订手笔,多在中年。书面自记一行曰:“此未成之书故存之”,则晚年之笔。似以少作不欲传之。是书以偶阅郎兆玉《周官古文奇字》1篇,颇多舛错,因而正其伪,删其谬,补其缺。有沈氏家藏稿本。
《日南读书记》18卷,《续修四库全书》著录。《提要》称,是书专为研经而作,其曰“读书记”者,盖取于真西山;冠以“日南”者,时居京师城南也。其体制略如惠栋之《九经古义》,依经分别,而十三皆全。其所引据,上自两汉经师下逮并世,不分汉宋门户,要以裨补注疏折衷义理为归。奇词奥旨者无取焉,单文孤证者亦无取焉。其自为按语,虽寥寥数行,不为博辨,不师成心,而片言居要,已足以排难解纷。斯固治经之坦途,清儒之钤键。昔阮元序《经义杂记》,许其平恕,此书亦然。有沈氏家藏稿本。
朱镜清(1849~?),字至堂,号频华、平华,归安人。吴云之婿。光绪二年(1876)进士,改庶吉士。光绪三年(1877)翰林院散馆,自请以知县官江苏。朱镜清辑《皇朝五经汇解》(又名《五经案解》)270卷,计《诗经》76卷、《易经》40卷、《书经》52卷、《礼记》49卷、《春秋》53卷,清光绪十九年(1893)宝文书局石印本。国图有藏。
章震福(1853~1920),字雨田,号庚仪、怡田,归安荻港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副贡。任法律馆校理、京师法律学堂藏书楼管理员、农工商部印刷科科长、商务官报局总校等职。授朝议大夫。
《考工记论文》1卷,光绪三十三年(1907)农工商部印刷科刊印,国图有藏。
散佚及未见著述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