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隋唐至宋元的湖州经学著述
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建立隋朝。九年以后,南朝陈亡,中国在经历了长达300多年的南北分裂以后,重新走上了统一道路。隋代儒家学者力图通过整合南北经学来为统治者服务,但由于国祚短暂,来不及做出更多的贡献,却为唐朝的儒学统一并向理学的过渡作了重要铺垫。
经过唐初统治者的努力,至唐太宗时,以孔颖达主持修定的《五经正义》为标志,完成了南北经学的统一。然而,学术思想一旦成为统治思想,也就失去了学术的争鸣及其活力。又由于唐代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唐代的释、道两教和文学创作比较活跃,而有影响的经学家和经学成果北方远胜于南方。在长达380年的隋唐时期,湖州出现了如姚察、姚思廉这样的史学名家和孟郊、皎然这样的大诗人,却没有产生一个有地位的经学作者。
但是,在唐太宗统一经学的过程中,魏晋南北朝的湖州学者仍有其后续影响,孔颖达受诏修撰《五经正义》时,曾吸收了沈重疏《礼记》、《毛诗》和沈文阿疏《礼记》、《左传》的成果。[2]唐代李鼎祚所撰的《周易集解》,是一部集前代易学研究成果的专著,收录了自先秦迄隋唐《易》说35家,其中有姚信、沈麟士两家。[3]
中唐以后,儒学滞碍,佛学大盛,尤其是安史之乱引发的社会动荡,致使一些学者对当时作为道德与价值标准的注疏经学开始怀疑,并产生了重建儒家道德、重振儒学精神的动因与实践。刘知几、啖助、陆淳、韩愈、李翱、柳宗元已不满《五经正义》对儒家经典的现成阐释,为宋代学者开创了疑古改经的先河。在这股疑古风气中,今人学者注意到一个声名不彰的湖州人所写的一本书,题名为《兼明书》,作者叫丘光庭,乌程人,生活在公元10世纪初,已属五代时期。《兼明书》是一部笔记体著作,在性质上属于子部杂家类,虽然不隶属于经部,但是却记载了许多经学方面的论题,涉及《诗》、《书》、《易》、《礼》、《春秋》、《论语》、《孝经》、《尔雅》等经书。《兼明书》的作用在于对注疏之学产生质疑;逐渐脱离文字训诂等说经旧方式,而着重于经书义理的探求;意识到经书记载可能包含了不可信的成分,从而开始了“疑经”、“改经”、“补经”以及探究经书真正作者的活动。虽然丘光庭的表现不能作为五代时期经学研究者的代表,但是《兼明书》的存在,却证明了自韩愈与啖赵学派以来的新学风在当时的延续与发展。[4]
公元960年,赵匡胤自立称帝,建立了宋王朝,推行的是重文抑武的政策,学术环境比较宽松,宋初学者传承了中晚唐以来的疑经学风,推动了儒学由汉唐训诂之学向宋明理学的转变。
在宋初诸儒中,最先探讨身心性命义理之学的首推胡瑗。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如皋(今江苏如皋)人,远祖世居安定(今甘肃泾川以北),学者称其为安定先生。胡瑗经学闻名当世,与孙复、石介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宋初三先生”。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迁知苏州,创建“苏学”,聘胡瑗任教授。庆历二年(1042),应滕宗谅之邀出掌湖州府学。他在湖州府学创立“经义”和“治事”两斋,因材施教,提出了“明体达用”的教育宗旨,其所订学规为朝廷太学取法。其弟子遍布朝野,北宋理学大师程颐出其门下。胡瑗博通五经,尤长于《易》学,程颐的《伊川易传》明显受到胡瑗《易》学的影响。因此,胡瑗一直被理学家尊为“宋学”的先驱。胡瑗殁后葬于湖州。存世而又被《四库全书》收录的著作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皇祐新乐图记》等。
《周易口义》12卷,《四库全书》采自浙江吴玉犀家藏本。书非胡瑗手著,而由其弟子倪天隐根据记录整理编著而成,故称“口义”,后人又称《易解》,《宋史·艺文志》误以一书二名为二书,而两皆著录。此书重在阐明人生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以教人修身治国之方。《总目提要》称其书“在宋时固以义理说《易》之宗也”。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有《安定先生周易口义》14卷本,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吉水李氏白石山房所刊。
《洪范口义》2卷,是书《文献通考》作《洪范解》,《宋史》作1卷,已佚。《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校定字句,析为2卷。此书为解释《尚书·洪范》而作。《提要》云:“其说之存于经文各句之下者,皆先后贯彻,条理整齐,非杂记、语录之比。”另有清嘉庆《墨海金壶》本及《丛书集成初编》本。
胡瑗著作除《周易口义》、《洪范口义》外,今存者尚有《皇祐新乐图记》3卷,其他诸多著作都亡佚了。[5]
在《四库全书》中收录经学著作较多的另一位湖州作者是叶梦得。
叶梦得(1077~1148),南宋经学家、文学家。字少蕴,号石林。原籍吴县,其曾祖元辅徙居乌程。梦得绍圣四年(1097)进士,南渡后官至崇信军节度使,绍兴十八年(1148)卒于吴兴,葬于卞山南岙太阳坞,《宋史》有传。梦得治经精于《春秋》,有《春秋传》、《春秋考》、《春秋谳》等,皆收入《四库》,见上海古籍版《四库全书》第149册。
《春秋传》20卷,《提要》称:“梦得以孙复《春秋尊王发微》主于废传以从经,苏辙《春秋集解》主于从左氏而废公羊、谷梁,皆不免有弊。故其书多参考三传以求经,不得于事则考于义,不得于义则考于事。更相发明,颇为精核。开禧中,其孙筠刊于南剑州,真德秀跋之,称其辟邪说,黜异端,有补世教不浅。”《四库》采自朱彝尊曝书亭藏本。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有清小草斋抄本。
《春秋考》16卷,叶梦得为攻驳《左氏》、《公羊》、《榖梁》而作。《提要》云:“其文辨博纵横,而语有本原,率皆典核。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辨定考究,无不精详,殆不诬也。”是书与《春秋传》、《春秋谳》于宁宗开禧中同刻于南剑州。元程端学作《春秋三传辨疑》,多引其说,则当时犹有传本。自明以来,藏书家皆不著录,故朱彝尊《经义考》注曰“已佚”。《四库全书》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春秋谳》22卷,其说主于信经不信传,于《公羊》、《榖梁》多所驳诘,于左氏事迹亦断其有诬于经义。词辨纵横,翻澜不竭。可谓长于议论。是书《宋史·艺文志》著录30卷,《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参以程端学《春秋三传辨疑》辑成,厘为《左传谳》10卷,《公羊、谷梁谳》各6卷。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有国立北京图书馆藏传抄本《春秋公羊传谳》6卷,系从《四库》本《春秋谳》抄出的单行本。《提要》云,其书于公羊之说,昌言排击,持论颇称博辨,但其间亦不免矫枉过直,流于偏驳。
被《四库全书》收录的湖州作者还有张大亨、沈该、沈棐、章冲、张有、陈友仁等。
张大亨,字家父,吴兴人。登元丰八年(1085)乙科,尝官司勋员外郎,终直秘阁。有《春秋五礼例宗》7卷、《春秋通训》6卷,《四库》著录,见上海古籍版《四库》本第148册。
《春秋五礼例宗》7卷,《提要》云,朱彝尊《经义考》载此书10卷,注曰存。而诸家写本皆佚其军礼3卷,已非彝尊之所见。《永乐大典》引此书亦仅吉、凶、宾、嘉四礼,则军礼3卷久佚,彝尊偶未核检也。该书取《春秋》事迹,分吉、凶、军、宾、嘉五礼,依类别记,各为总论。义理赅贯,而无诸家拘例之失。陈振孙称为考究详洽,殆非溢美。丁氏《八千卷楼书目》云,有抄本及《粤雅堂丛书》本。
《春秋通训》6卷,《宋史·艺文志》和《经义考》均作16卷。竹垞云,其书已佚。《四库全书》辑自《永乐大典》,病其繁碎,合为6卷,并谓“其文则无所佚脱也”。是书自序谓,少闻《春秋》于赵郡和仲先生。《提要》云,考“和仲”者,本苏轼字,又考苏氏族谱,系出赵郡。因而,大亨之学出于苏氏,议论宗旨亦近之。
沈该,撰《易小传》6卷。该,字守约,一作元约,归安人。重和元年(1118)登嘉王榜进士,绍兴中官至左仆射,兼修国史。《易小传》6卷,《四库》著录。《提要》云,宋人称是书为“沈丞相易传”。尝札进于朝,高宗降敕褒谕,尤称其每卦后之论。陈振孙《书录解题》称该又有《系辞补注》十余则,附于卷末,今本无之。见上海古籍版《四库》本第10册,近有刘氏嘉业堂刊本。
沈棐,撰《春秋比事》20卷。《四库提要》称,棐,始末无可考。惟是书前有陈亮序,称其字文伯,湖州人,尝为婺之校官。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案湖有沈文伯,名长卿,号审斋居士,为常州倅,忤秦桧,贬化州,不名棐也。不知同父(陈亮字)何以云然?《四库》以陈亮去棐世近,姑从所序,仍著棐名。《宋史·艺文志》亦仅题沈棐《春秋比事》,而不注里居。此书本名《春秋总论》,陈亮更其名。其书前以诸国类次,后以朝聘、征伐、会盟事迹相近者,各比例为之说。持论颇为平允。元至正中尝刊于金华。其版久毁,世罕传本,故朱彝尊注曰已佚。《四库》本前有中兴路儒学教授王显仁序,应是从元刻本传录所得,见上海古籍版第153册。
章冲,字茂深,章惇之孙,长兴人。淳熙中尝知台州,叶梦得婿。撰《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5卷。《四库提要》云,梦得深于《春秋》,故冲亦颇究心于《左传》。取诸国事迹,排比年月,各以类从,使节目相承,首尾完具。该书作于淳熙三年(1176),踵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之义例而作。见上海古籍版《四库》本第349册。《四库》著录列入史部记事本末,清纳兰性德以其书刻入《通志堂经解》,兹故改入《春秋》类。
元代乃蒙古族入主中国的朝代,和历代少数民族统治者一样,需要借助儒家思想来巩固其政权,但元朝享国不足百年,文治不如武功,经学的承传路向以程朱理学为基本内容,思想贡献不大。元代湖籍经学作者屈指可数,存世著作寥寥,有陈友仁、敖继公、钱义方的著述因《四库全书》赖以传世。
陈友仁,撰《周礼集说》12卷。友仁,字君复,湖州人。是书《四库》著录,前有陈友仁序,称其友云山沈则正得此书于霅,编节条理与东莱《读诗记》、东斋《书传》相类,名氏则未闻也,癸未携以归。《提要》云,盖友仁因宋人旧本重辑也。序题丙子后九岁,而不书至元年号。卷首有总纲领一篇,官制总论一篇,凡例一篇。所引注疏及诸儒之说,俱能撷其精粹,而以王安石新经义采摘尤多。原佚《地官》2卷与《春官总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云,关中刘储秀尝补注以行,今未之见。莫友芝《郘亭书目》云:此书有明初及成化闽抚张瑄刊本。附有元俞庭椿《复古编》一卷。阁本缺11卷,张金吾从成化本补录明按察副本,祥符田勤甫刊本。见上海古籍版《四库》本第95册。
敖继公,撰《仪礼集说》17卷。继公,字君善,元长乐人,家于吴兴。通经术,动循礼法,赵孟頫尝从受业。宋咸淳擢进士。元大德中,浙江平章高彦敬荐于朝,授信州教授,命下而卒。《仪礼集说》,《四库》著录,是书成于大德五年(1301),于郑注有所去取,而无所攻击。于郑注字句隐奥者,爬抉诠释,较贾疏颇为分明。其知《丧服传》当改附记后,而不敢移其旧第,亦汉唐诸儒笃实之遗,非悍然移易经文者比。见上海古籍版《四库》本第105册。
倪渊,撰《易卦说》1篇,《周易集说》序例1卷。渊,字仲深,用荐除本州儒学,迁当涂主簿。《两浙著述考》著录,未说明版本。
钱义方撰《周易图说》2卷。义方,字子宜,湖州人。尝举进士,仕履则不可考。是书成于至正六年(1346),上卷为图者七,下卷为图者二十。《四库提要》称,大抵衍陈、邵之绪余,所谓陈抟因《易》而演图,非伏羲据图而画卦,皆为笃论。朱彝尊《经义考》及《湖州府志》均误作1卷。上海古籍《四库》本第26册。南京图书馆藏有精抄本2卷,较《四库》本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