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南部乡村汉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南疆自然地理特点与社会环境概述

一 自然环境

新疆的地貌是周围高山环绕、内地与高山相间,三大山系包围两大盆地。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成南北两大部分,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是准噶尔盆地;天山与昆仑山之间是塔里木盆地。我们所说的南疆就在塔里木盆地以及天山和昆仑山山麓,和田地区主要在盆地的南部,喀什地区主要在盆地的西部,阿克苏地区主要在盆地的北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分别在盆地的东部和西北部。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32%,平均海拔约1000米。盆地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为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在沙漠中,除沙漠边缘和河流两岸有少量固定、半固定灌丛沙堆外,几乎全为流动性沙丘。盆地周围,由于出山河流在山前大量堆积沙砾,形成一系列冲积、洪积砾质戈壁,宽度为30~50公里。在盆地的西部,由南向北,沿天山南麓向东弧行,组成宽达60~80公里的现代冲积平原。盆地的边缘,散布着呈弧形、串珠般的绿洲。这些绿洲,水草丰美,农产富饶。盆地内沙漠面积占31%,山地面积占47%,山前草原和盆地边缘绿洲仅占22%。

新疆远离海洋,大陆性气候非常明显,气候变化剧烈,日照时间充足,降水稀少,为典型的干旱地区。塔里木盆地则更是极为干旱。盆地三面环山,湿润空气难以进入。根据新疆气象站的多年统计资料,塔里木盆地西缘和北缘,降水多在50毫米左右,盆地南缘和东缘多数地区为35毫米,而蒸发量达3000毫米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又常集中于7月或8月。降水的年际变化悬殊,最多年降水可为最少年降水的2~3倍,甚至更多。位于盆地南部的和田地区民丰县,1966年降水量只有5毫米,2010年上半年却达96.6毫米。由于极度干旱,在塔里木盆地,除沙漠边缘及大河两岸外,其他地带难以有植物存活。

塔里木盆地内风沙很大。虽然盆地环山,气流仍可以从盆地的东北和西南两个隘口进入,并形成较强气流,因而沙漠地区风力较大,风沙流动十分频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年风沙日都在100天以上,且末、民丰等地可达150天。扬尘或沙暴的天气较多,年平均扬尘和沙暴日数,阿拉尔为46.9天,喀什为46.9天,莎车75.1天,和田110.6天,民丰93.5天。[1]

盆地周围山区降雨雪较多,发育有现代冰川。冰雪融水及降雨形成地表径流,构成塔里木河流域向心水系。塔里木河水系是环塔里木盆地的九大水系(分别是开都河-孔雀河、迪那河、渭干河、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水系)144条河流的总称,这些河流源于天山和昆仑山系,流入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则指塔里木水系的下游,现今的河段是指阿瓦提县境内叶尔羌河与阿克苏河汇合口以下河段。“塔里木”在古突厥语中,意为“注入湖泊、沙漠的河水支流”。“塔里木河”一名见于《清史稿》,系维吾尔语,意为“无缰之马”和“田地、种田”双重含义,一方面表现了塔里木河的桀骜不驯,肆意横流,另一方面反映了河水对农业种植的重要作用。由于各河上游灌区引水增加,目前能汇纳到塔里木河的只有阿克苏、和田及叶尔羌3条大河。在一年时间中,塔里木盆地多数河流受夏秋干热、冬季寒冷季节性气候环境的影响,表现为春暖冰川融化形成少量地表径流,夏秋融水骤增暴发洪汛,冬季冰雪凝固的季节性径流量丰枯变化。[2]

图2-1 胡杨

绿洲,是指荒漠中泉水常流、土壤肥沃的地方。水是形成绿洲生态最基本的因素,凡是河流经过的地方,基本是绿洲的所在。塔里木河水系的河流在山前平原、河谷、河流干三角洲(又称陆上三角洲)、河流冲积平原等地形成了大大小小80多片绿洲,大的有上万平方公里,小的不足一平方公里,为干旱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3]塔里木盆地绿洲农业区呈点状或带状分布,与水资源的分布息息相关。农业区中,人工修建的水渠纵横交错,灌溉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等。

图2-2 红柳

在塔里木盆地,自然形成的荒漠植被主要是胡杨、柽柳(亦称红柳)等旱中生乔灌木,间有少量盐生、沼生植丛。自然植被对涵养土壤水分、阻隔沙丘流动、减少扬沙天气、保护农耕绿洲有着重要的作用。开荒与过度樵采使荒漠植被减少。巴楚县一带,20世纪50年代普查时有红柳、胡杨等150万亩,到80年代初期只剩下不足10万亩,除有一部分是因水源的变化而消失外,大部分是因砍挖消失的。[4]

二 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南疆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域,居民以绿洲灌溉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业。脆弱的生态环境、分散的绿洲经济、漫长的交通线,使南疆长期处在偏远并相对落后的环境。至今农业仍是这里的主导产业,居民大部分为农业人口,经济发展滞后,政府财政收入低,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农牧民人均收入较低,贫困人口多(见表2-1)。南疆三地区3市26县中,有17个是国家确定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其中和田地区7个,喀什地区8个,阿克苏地区2个。

表2-1 南疆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指标

续表

喀什、和田、阿克苏三地区是新疆维吾尔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居住着全疆73.5%的维吾尔族人口。2012年三地区867万人口中,维吾尔族占89.22%,汉族占9.61%(见表2-2)。除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及几个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民族乡外,柯尔克孜、塔吉克、回、乌孜别克等民族有少量人口零散分布。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中乡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态,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塔吉克族多使用维吾尔文)。

表2-2 2012年三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人口状况

近些年,由于南疆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对多数,区域落后与民族构成表现出重叠倾向,使这里的社会问题与民族因素交织,易被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利用,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都有可能受到威胁。因此,南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中央及自治区的高度重视。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特别指出,要把加快南疆发展放在突出重要位置,这对于促进自治区区域协调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有着特殊重大的意义。南疆三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阿克苏地区的柯坪县、乌什县(两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得到了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持,发展速度加快。

新疆位于祖国的最西端,地域辽阔,交通线漫长,而南疆又是新疆离内地省份最远的区域,交通状况一直是制约这里发展的瓶颈,也是这里与外界缺少交流、外地之人很难进入的原因之一。阿克苏、喀什、和田三地区绕塔里木盆地周边,分别位于盆地的北缘、西缘和南缘。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公路交通线是由东向西先到阿克苏,再到喀什,再绕行和田,从乌鲁木齐市至三地区行署所在地(三市)的公路距离分别为1000公里、1500公里、2000公里。80年代乘坐公共汽车由乌鲁木齐市到和田市要走8天左右。1995年、2007年两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漠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大大缩短了和田至乌鲁木齐市的公路通行距离。目前由乌鲁木齐市发往南疆各县市的公路班车大多24小时以内到达。

铁路是新疆通往内地的另一条重要交通线路。1962年年底兰(州)新(疆)铁路铺轨至乌鲁木齐站,使新疆与内地的人员和物资交流规模大大扩大。1999年,由兰新铁路上的吐鲁番市经阿克苏市,至最西部的喀什市的南疆铁路(全长1446公里)全线通车运营,2010年年底喀什至和田的铁路(488公里)全线铺通。

对于内地省份的人来说,南疆气候干燥、风沙大,偏远封闭、落后贫困,交通不便,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对多数,文化差异很大。内地汉人来到南疆,而且是在乡村长期生产和生活,其迁移之路和适应过程都会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