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第2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切实把握好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着力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捷

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多重的角色。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对整个社会起思想保障作用、精神支撑作用、社会引领作用、推动发展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之中。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弱,则民族弱;文化亡,则民族亡。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当前,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当中,认清时代发展潮流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时代与历史发展的交汇点上,牢牢把握建设的着力点,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一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是儒学居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位置。它作为中华文化的结晶,曾经在很长时期里对于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对于统一多元的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国家的统一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它长期稳定地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有其历史的必然和进步性。但是,一种思想文化,当它不再能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足够强大的支撑力的时候,当它不再有效地成为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稳定器的时候,当它演变成为维护封建集团腐朽统治的思想武器和严重束缚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禁锢的时候,它就必然成为社会变革的对象。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在其后期日趋走向反动、没落,儒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消极作用便日益显现。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更是如此。中国近代,需要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加以根本性的变革,需要解决殖民列强的亡国灭种威胁,需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儒学不但不能给进步的中国人指明前进方向,而且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愚弄民众、禁锢思想解放、阻止社会进步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儒学的统治地位和封建专制统治一样,成为民族民主革命的对象。

伟大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为思想文化的解放创造了政治前提。五四运动勇敢地冲决封建思想文化的思想禁锢和精神枷锁,引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影响,一直绵延至今。它所打掉的,并非整个儒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而是儒学所代表的封建思想文化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亦即封建社会当中的至尊至上的统治地位,是它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曾经是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而旧民主主义的曲折实践,也宣告了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同样不行。中国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伟大实践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五四运动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运动的结合。随后,又由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成为赢得民心、夺取全国政权的有力武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发展证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新中国的成立,第一次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从此揭开了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要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近代以来思想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以上的历史回顾,展现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这就是通过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以至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来变革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通过逐步确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过程。

二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要解决好“两个继承”

当一种思想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丧失了统治地位之后,并不意味着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也就此停止了。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发展反复证明,对于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思想文化,并不是简单地一打就可以了之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实际上,也就在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同时,也就提出了“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的历史任务。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这个历史任务,至今仍在努力完成。

五四运动以来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复证明,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上述这两条线索是同时存在,密切联系的。其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主心骨,就会迷失方向,一切便无从谈起。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在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还必须很好地继承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很好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包括西学在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下简称“两个继承”)。毛泽东指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从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构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两个方面,实际上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两大历史任务,两大历史课题。

在新世纪新阶段,在大力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很好地解决“两个继承”呢?我以为要同时重视推进以下几点:一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键是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二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是入脑、入心,树榜样、见行动;三是系统地吸收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具有时代性、人民性、普遍性的文化精华,关键是如何很好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服务,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公众化服务;四是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关键是大力提高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有效性、时效性,大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亲和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原载《党建》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