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未来走向与今天的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 周溯源
关于文化的重要性,现在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越来越重视,达成了共识。过去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改变了,文化也创造经济效益。在美、德、英、法、加、日、韩等经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美国号称世界文化产业帝国,其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占到五分之一。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值1993年就已经超过汽车产业,2004年就已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并占GDP的18%。在我们中国,现在也看到了文化的效益,所以现在提出搞文化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有人讲产业化,我不同意,文化不能产业化,因为有些文化项目是需要扶持的,不可能都赚钱,甚至需要赔钱,特别是在塑造人文精神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是需要赔钱扶持的。
一 文化的含义
关于文化的含义,现在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据统计有300多种定义,最近有一种说法比较一致,文化就是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比文明的含义还要宽。因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可以说是文化,吃饭有吃的文化,喝酒有酒文化,养生有养生文化,外交有外交文化,礼仪有礼仪文化。文化是跟人相联系的,只有人才有文化,有人就有文化,只是文化的多和少、高和低、先进和落后的区别。那么如果过多的探究它的定义,现在还恐怕一时难以达成共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探讨和发展。
二 关于本源文化
本源文化就是传统文化。中国的历史很长,传统文化内容很丰富,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那么,本源文化应该是我国最早成熟的一种文化体系,具体说来就是先秦诸子百家文化,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农家、杂家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儒学的核心概念是“礼”与“仁”。“礼”包括统治制度和行为规范。孔子提倡“克己复礼”,就是恢复周公之礼,诸侯听命于天子,大夫听命于诸侯。孔子又把礼的范围扩大到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每个人都要依据不同的身份地位遵循一定的规范和礼仪。“仁”是爱心,但是受礼的制约。孔子主张君臣互爱,父子互爱。他认为如果自天子诸侯到普通民众都能遵守礼节,又有爱心,以和为贵,就会消除争斗,实现天下太平。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强调“仁义”,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统治者要对被统治者实行“仁政”。孔孟主张“仁治”。荀子发展了孔子的“礼”学,主张“法后王”,完善诸侯国现行的制度,达到统一的礼。荀子反对“天命论”,提出“性恶论”。主张对贵族讲“礼治”,对庶民用刑罚。荀子是儒学的传人,又是法家的先驱。
法家既反对孔孟的仁治,也不赞成荀子的礼治,主张法治。韩非是代表。他主张不论身份地位高低,一律遵行统一的法令,犯法者都要治罪,不搞法外施恩。法令不要因循守旧,而要依据世事的变动而变化,由君主制定颁行。君主要有法、术、势,权势至尊。举国上下都守法,君主就可实现天下大治。《韩非子》总结了诸子百家关于治国安邦的学说,其完整的法家理论为秦王朝集权专制体制的建立提出了指导思想,也影响了秦以后的政治体制2000多年。
墨家的基本观念是“兼相爱,交相利”。它不同于儒家受礼制约的“仁爱”,主张不拘地位身份的“兼爱”。指出战乱的根源在于诸侯只爱自己的国不爱别人的国、家主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个人只爱自己不爱别人。因此,墨子主张诸侯国之间、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所有不同身份地位的个人之间,都要“兼相爱、交相利”,互爱互利才是天下的“治道”。
道家的核心观念是“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学说的主旨。道家思想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认为百姓穷困难治是因为在上者收税太多管得太多。统治者应该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方能安定。“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还富含辩证法。它把事物的发展规律叫做“道”,道在物中,支配物的运动。事物由正反两面合成,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没有贱就没有贵,没有下就没有高。对立的双方又相互转化,祸可变福,福可变祸。
墨家后来衰落了,道家是出世文化,不占主导,所以几千年来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法家。
本源文化中还有其他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在此不一一列举。总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不少精华,有批判继承的价值。关于中华民族精神,上古文献《周易》里有两句很重要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奋斗精神,永远前进,努力向上,决不停止;厚德载物是兼容精神,胸怀博大,兼收并蓄,包容万物。一个是奋斗精神,一个是兼容精神,这两点一直指导、鼓舞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三 文化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但是这个规律又是人类去遵循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体现的。如果什么都不考虑,都不选择,只是顺着走,又变成了宿命论,人就无所作为了,就会“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明日休”,听天由命,随俗浮沉。自觉的人、创造历史的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实践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规律性和选择性的统一。选择的高下在哪里?如果认识了规律,遵循了规律,选择就是正确的,就会成功;反之,如果没有认识规律,违背了规律,选择就是错误的,就会受到惩罚,就会失败,导致迷惘。当年治水,禹选择了疏,就成功了,大禹就是遵循了治水的规律。
因此,我们在讨论文化的未来走向,不能不谈到选择,谈到选择就要谈到规律,谈到规律就要谈到科学,必须唯物,必须求真,必须实事求是。关于文化的发展,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条规律:
第一个规律:从单一性到多样性
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就像生命进化一样,由单细胞到双细胞,由双细胞到多细胞。人的智力发展也是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文化也是这样的。儒家认识到自然的多样性,老子也认识到自然的多样性,提倡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多样性。马克思在他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多么深刻!多样性是互补的,一种事物不可能有多种性质,苦瓜就是苦,是祛火的;西瓜就是甜,是清凉的;辣椒就是辣,是上火发热的;梅子就是酸的,酸溜溜的。苦、甜、辣、酸都有,是互补的,人们只有苦瓜没法活,只有西瓜也没法活,只有各种滋味具备,人类才能生活好。自然界有高山、丘陵与平原,有湖泊与大海,有参天大树与卑微小草,有大朵的牡丹与小朵的茉莉花……多样性就是文化的规律之一。
第二个规律:从集权到民主
集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一个历史阶段。西方学者魏特夫,写了本书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该书认为中国的地理环境缺水,缺水就得治水,治水就要做浩大的工程,浩大的工程要有千军万马,要有千军万马,就必须集权。反过来说,只有集权,才能有千军万马;只有千军万马,才能搞浩大的工程;只有搞浩大的工程,才能把水治好;治好水,中国人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但是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是要求多样化。当有了铁器以后,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就崩溃了,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不再需要那种原始公社的制度了。个体可以独立生存发展,就导致生产多样化了,可以种水稻,也可以种小麦,也可以种棉花,多样化了。我们现在是家庭联产承包,实现了经济民主,不再听队长一个人的指挥,有自己决定种田的权利,也可以不种田,出去打工。由集权到民主,到现在民主还在继续发展。中国现在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些在前进,有些在停滞,总体在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想停下来也做不到。像网络,就是自由的,开放的,人人都是播音员,人人都是记者。言论自由发展了,有人说这是挑战,我说这是进步。不要什么都说是挑战,它是进步,它对旧的东西是一个否定,说它是挑战,就好像是跟你过不去,势不两立。我们应该适应这个进步,然后再加强管理,就会活而不乱。
第三个规律:从束缚到自由
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生物界是自由的,候鸟可以从南飞到北,也可以从北飞到南,鱼在水中也是自由的,鸟在林中也是自由的。人是万物之灵,应该是自由的。但是在奴隶制度下,在封建社会里,人是不自由的,连思想都不自由,这是人的悲哀之处。到了资本主义时代,人有人身的自由,有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可以在你这个厂工作,也可以在另外一个厂工作,相对封建制度来说是历史的进步。现在人才流动了,也相对自由了。现在不少单位的员工实行聘用制,他找到好的单位,说想走,就可以走。当然,你可以靠事业留人,靠感情留人,靠环境留人,靠适当的待遇留人。如果员工找到了更好的单位和工作,你不能阻挡,也阻挡不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规律,那就欢送他去,希望他发展得更好,如果那里不好,欢迎他再回来。这就是从束缚到自由。我们现在的很多改革,就是变得越来越自由了。
第四个规律:由等级制到平等
必要的等级,有合理性,但是把等级制绝对化,一切都是为了等级,那就是走向了极端,就会妨碍社会的进步。像我们过去讲民主集中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终是集中,领导拍板决定。在定下来之前是有一些反复的,反复的过程就是实行民主的过程。看现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就体现了平等的发展。过去开会分台上台下,台上是领导,台下是群众,现在是圆桌会议,圆桌会议就看不出等级,谁也不比谁大。过去吃饭都是桌餐,讲座次,同时吃,现在有自助餐,自助餐就显示出平等与自由。张三可以吃米饭,李四可以吃馒头,王二可以吃面条,也不分座次,这就平等自由了。另外,现在信息的传播,有了互联网,世界变平了,不是旧的宝塔式的了,现在的很多信息不是先从部长传到司长,司长到处长,处长到科长,而是同时得到,甚至一个普通人可以比部长得到的速度还要快。这是文化的变化,信息的变化,是科学技术带来的发展,没法阻挡的。
第五个规律:由封闭到开放
在古代社会,在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以前,世界是分散的,国家之间很少来往。但是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后,就把世界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市场。有了资本主义制度以后,才有了世界史。国家之间相互联系,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清朝想封闭,闭关锁国,但是行不通,必须打破你,你不接受贸易也得接受贸易,要么是和平接受,要么是耻辱地接受。当你开放以后,开始是耻辱的,吃了很多亏,但是愈往后得到的好处会愈多,文化会进步,文明会进步,物产会丰富,技术会提高。有了鸦片战争,事后才有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搞起来之后,洋东西都进来了。所以说,搞封闭是不行的,封闭应该向开放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做出的开放政策是英明的,这个战略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高。“六四”以后,有人提出来,同西方国家减少往来,留学生要减少。在上层发生了分歧,是封闭还是继续开放?是减少还是增加?最后开放的意见占了主导。不能因为一个事件去违背规律,如果我们在世界大潮主流之外,实行封闭发展,那是一种倒退。
第六个规律:从迷信到理性
最初是迷信,慢慢理性增多,过去因为知识有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都有限,所以迷信的很多,那么现在理性的逐渐多了起来。包括宗教本来是有迷信的,但是宗教的理性现在也增多了。今天谈论宗教,如果仅仅还是说精神鸦片就不全面,有鸦片的一面,麻醉的一面,但是还有理性的一面。笔者曾到台湾考察,考察台湾的中华传统文化,看到台湾的佛教现在还是很多的,佛教的慈善事业做得很大。我到了佛光山,同星云大师有一个座谈。他说,在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他们佛光会的会员,总数有几千万人。他的书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佛光山显得非常气派,我就问他:“星云大师,为什么您的佛教事业做得这么大?影响这么大?”他回答:“比我聪明的人有很多,比我执着的佛教徒也有很多,但是为什么他们没有我这么成功?我跟他们的区别在于一个字:无,就是没有的意思。别人都追求财富、名利等很多东西,我只追求一个无,什么都不要,什么都没有。佛光山数亿财产谁要拿就拿去。这个地方成百上千间房子,没有一间是我的,我手上也没有一分存款。我就是本着一个无字,才发展到这么大。”由此可见,他的佛教思想,有很多理性元素。古代老子的思想,认为大无便大有。那些贪官之所以会垮台,今天要这个,明天要那个,觉得老不够,还要贪一点,最后就垮台了。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无,就是星云大师的高深智慧,也是他成功的真谛。所以他的佛教事业、慈善事业做了很多,哪个地方有困难,他就到哪里去,救人、赈灾很多,每年都是数亿元。佛教帮助老百姓很多东西,劝人向善,劝人要有敬畏之心,不论是男还是女,是官还是民,不能为所欲为,要有理性,要遵守道德和法律,要避恶行善。所以说,宗教也不全是迷信,也有很多理性的成分。这就是理性的发展。
第七个规律:从非人道到人道
这个社会的规律,也反映在对犯人的惩治上。过去有挖眼、刺面、断指、剁脚、割耳,还有腐刑割生殖器,死刑有五马分尸,有凌迟,还有挖心,很残酷。随着文明不断进步,现在没有这些刑罚,有的国家还废除了死刑。中国的死刑曾经用刀砍,刀又有不同,有快刀和钝刀,快刀死得痛快,钝刀砍下来非常痛苦,戊戌变法六君子就是在北京菜市口用钝刀砍死的,死也让你死的很痛苦。后来又改用枪毙,现在又改用针刑,痛苦渐渐减轻。看守所的条件也在不断地变人道,有的修得非常漂亮,很阳光的,不是给人阴森森的感觉。以人为本,这在奴隶社会就提出来了,但是没有做到,资本主义也提出以人为本,也没有完全做到,现在我们中国共产党也提出以人为本,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但是究竟以谁为本?以全体公民为本,还是以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为本?还在讨论。总而言之,社会在不断地往前发展,不断地变人道,不断地变理性。笔者认为,我们共产党人今天主张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全体公民为本,这与惩处坏分子并不矛盾。因为坏分子破坏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他杀人,他强暴,把他制服脱掉,就是在捍卫以人为本的理念。现在我们社会的公共服务,只要你遵守法律,都给予服务,不管是亿万富翁还是无产阶级,都不分,都提供服务。
第八个规律:从保守到进步
倒退也有,但是倒退是暂时的,局部的,想全面倒退是倒不了的。我们看看历史,辛亥革命实现共和之后,袁世凯想回到帝制,只做了83天的皇帝梦,最后北洋军阀都不支持他,他倒退不了。张勋想复辟,皇帝的寿命更短,12天就滚出了故宫。所以,想倒退终究倒退不了,还是要往前走的。
另外,今天有人提出来恢复繁体字,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倒退主张。我写了一篇文章,“论汉字再简化”,认为不但不能恢复繁体字,还可以再简化。港澳台是繁体字,为了便于交流,迎合他,恢复繁体字,然而港澳台对繁体字也觉得烦。香港就有专家呼吁要用大陆的简体字,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联合国,都用了简体字。在社会追求高速高效的今天,恢复繁体字,是历史倒退,所以得不到支持。
上个世纪后期,毛泽东同志在晚年犯了发动文革的大错误,再后来东欧苏联都垮了,于是,我们原来的信仰发生了塌方。今天,我们究竟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让中国人来填补信仰的空白呢?西方的东西进来了,后现代主义进来了,也有人提出来要用儒家文化作为指导思想。包括季羡林先生,他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二十一世纪必须以儒家文明为主导。1988年1月,在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际大会上,获奖者提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中国人怎么看?中国人对此争论不休,意见不统一。201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扩建完工以后,把孔子的雕像放到历史博物馆的前面,长安大街的南侧,于是乎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有人质问:这是什么意思?斜对面就是毛泽东,是不是要用孔子来取代毛泽东,换句话说是不是要用儒家思想取代当代的马列主义?好多人写信抨击文化部,你们想干什么?其实,文化部也不一定想用孔子取代马列,只是想突出孔子的地位,毕竟他是第一个伟大的圣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客观历史。但是不行,后来只好搬回到历史博物馆里面了。这说明倒退很难。你可以继续研究儒家的东西,弘扬儒家的优秀文化传统,如果全盘接过来,像封建社会一样,以孔子思想为指导,已经不可能了。
以上是我总结的八条文化发展规律(当然远不止这八条)。那么文化的发展一直到现在,都体现了这些规律,所以我们今天不要去违背这些规律。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知识分子的责任
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四大块: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第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个体系很完整、很全面,但不好记,好多人包括一些干部和研究员都说不清,工人农民理解就更困难了。然而,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很简洁明了,那就是“三纲五常”,臣以君为纲,子以父为纲,妻以夫为纲,仁义礼智信,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好懂好记好操作。
那么资本主义也有,自由、平等、博爱、人权,也就是七八个字,三四个关键词。我们这么大的体系就不好记忆,所以必须要提炼出核心价值观,得有几个关键词,不然的话,社会就没有统一明确的规范。那么,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曾经想搞,但是不成熟,没有统一,于是各地自己搞,北京有北京精神,上海有上海精神,江苏有江苏的,浙江有浙江的。终归总体必须搞出一个东西来,所以我们社科网今年发起一个征文,凝练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收到了不少文章。我们在“征文说明”中提出,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遵循几个原则:第一,必须反映社会大众共同的本质追求。不是部分人的追求,更不是少数人的追求,也不是零碎的追求,而是本质的追求。价值观是为人服务的,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离开人的本质就搞不成了。第二,必须反映出五千年中国文明的优秀成果。因为是中国,中国又有五千年的历史,有许多精华,不要都当成垃圾扔掉,得把好的东西挑选出来,然后加工制作。第三,必须吸收西方文明适合我们的进步元素。我们的价值观要跟人家交流,要反映一些共性东西,不能自话自说。第四,必须反映当代人的新的创造。当代人的智慧有新的创造。对于新的创造要反映出来,不能停留在过去。只有反映这四个方面以后,这个提炼出来的核心价值观才是先进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取得最大公约数,获得最广大公民的认可,才能推广开来,传承下去,从而推动社会健康有序良性地发展。
核心价值观既有引导政府的,也有引导普通公民的,所以说,选择要遵循以上原则。今天的选择决定着明天的未来。无疑,社会的进步必须靠全体公民,但是要有领导人,有主心骨,有先进分子。要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社会上有先知先觉的人,也有后知后觉的人,还有不知不觉的人。2010年8月中宣部长刘云山同志提出来,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自觉,知识分子首先要自觉,要像孟夫子说的,当今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也!要有这么一种担当意识。
知识分子应该胸怀坦荡,要勇于做开路者。当然个人的力量很卑微,社会真的太强大了,有时候说真话还得不到好报,还受委屈,甚至还遭受灾难。你检举腐败分子,结果自己被关进了监牢;你说皇帝的新衣是假的,结果说你是傻瓜。自古以来总是有这样一些人,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奉献,甚至牺牲生命。毛主席当年说过,屈原如果不被流放,继续当官,就写不出《离骚》。知识分子有时候吃些苦,受些罪,可以使他为社会做出独特的贡献,这就是代价。就像农民种田要流汗一样,知识分子要拿出成果来,也要付出心血,付出代价,包括被误解的风险。这就是你的价值所在。你的代价越高,你的价值就可能越大,你在社会上、历史上获得的尊敬度也就越高。价值不仅仅是当时的衡量,还有后世的衡量;不仅仅是领导者的衡量,还有民众的衡量。“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选择的方向务必正确,只要你是为了民族的进步,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民众的幸福,即使暂时被误解,终究会得到公正的评价。
因此,我们在今天的现实当中,不能随波逐流,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不负责任,不能只考虑自己的私利。每年“两会”的人大代表,如果代表讲话只是站在他个人部门的角度说话,石油部门的代表要涨油价,住建部门的代表要提高房价,电力部门的代表要提高电价,教育部门的代表要提高学费,等等,那就不能叫“人大代表”,是“部门代表”,因为你不站在全民的角度和立场讲话。如果提出本部门要降低收费,这才叫“人大代表”。当然,并非要一概反对提价,为了综合平衡,有的提价也是正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应该设文化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医疗卫生研究所、能源研究所等等,因为社科院比较超脱,没有部门利益,可以站在全民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国家建言献策。而那些实业部门的代表,往往有本部门利益的羁绊和局限。
总之,未来的文化走向取决于今天的选择,今天的选择首先取决于知识分子的选择,知识分子的选择中,那些先进知识分子、居于领导岗位的知识分子的选择尤其重要。希望多出一些思想家、理论家、战略家,多出一些社会良知,只有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文化前景才能光明灿烂,我们社会的进步才能又好又快!
(原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