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定数: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个维度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本书的材料与研究方法

笔者反对那种把修昔底德及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看做具备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观点。如果把修昔底德及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视为具备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那么,在这套理论无法连缀的地方,就必须加入研究者的臆断、想象甚至捏造。这样一来,研究者所构造的就不再是修昔底德的思想,而在很多地方是研究者本人的思想了。

笔者反对对修昔底德及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进行过度解释。虽然修昔底德及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叙述背后有着丰富的隐微含义,但过度的解释却往往远离修昔底德本来的意思,特别是当研究者在隐微含义背后继续挖掘隐微含义时,离开修昔底德本来的目的就会更远一些。过度解释的弊端和错误,即使在伟大的研究者那里也是难以避免的,如施特劳斯这样的思想者陷入过度解释时,同样会臆断连篇。这就失去了学术研究的意义。

笔者反对对修昔底德及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进行远离政治知识的解说。研究先贤及其著作,目的在于获得和深化对政治生活的认识和知识。如果研究工作局限于对当时事件的具体解释,得到的是对当事人的经验与教训,而不是对我们今人的经验与教训,那么,这种研究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对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研究,我们同样不能局限于雅典或斯巴达应当如何,而要进一步总结政治生活的规律性的东西,通过研究特殊,得到一般。在对修昔底德及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研究中尤其应该做到这一点。因为修昔底德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目的就在于让读者由特殊得到一般。

此外,笔者认为,对修昔底德及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研究结论要非常明确,而不应当以隐微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结论。如果研究者的结论依然存在大量隐微含义,需要再有研究者来研究先在的研究者的隐微含义,那么,先在的研究者的研究就失去了价值。如果研究者把自己的研究结论依然包藏在一个外表之下,让后人再来探索其微言大义,那么,这样的研究链条将永不断线。这样的做法,不是学术的传承,而是学术的无聊。

基于以上几点认识,本书的研究将立足于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原著的材料。这样说,有两层含义:一是立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所叙述的事件,二是立足于修昔底德本人的评论。本书要做的事情不是修昔底德“可能想说什么”,而是修昔底德“展示了什么”。修昔底德可能想说什么,是难以确定的,完全取决于研究者的猜测。猜测就有两种可能,或正确,或错误。但是修昔底德展示了什么是确定的,完全取决于修昔底德的叙事与评论。尽管修昔底德就一个事件所展示的意思很可能是多个方面的,我们没有能力穷尽所有意思,但我们所能思考到的方面必定是这多重意思中的一个意思或若干意思,因而我们所能思考的意思不是猜测而来的,而是有着完全的根据的。本书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研究路线,是要吸取前人研究中猜测和臆断盛行的错误做法;而且,本书的方法也完全合乎修昔底德本人的原则:“我们可以要求只用最明显的证据,得到合乎情理的正确结论。”[141]

本书的研究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归纳法。归纳法是特殊走向一般的一般方法,它尤其适合于对修昔底德著作的研究。修昔底德记述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一个特殊事件,如何可能为人类政治生活提供一般性规律呢?简单朴实的做法就是归纳。由归纳总结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一般规律,以人性搭建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一般规律与整个人类历史中的政治规律之间的桥梁,从而使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一般规律上升为人类政治生活的一般规律。这些一般规律,就是“政治的规律”或曰“政治的定数”。在这个由特殊到一般的上升过程中,归纳是最基础可行的方法。


[1] Finley,Thucydides,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3,p.3.

[2]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34、135—136页。

[3]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145.

[4]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第134、138页。

[5]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39—143页。

[6] [美]伊梅瓦:《权力病理学和修昔底德笔下的演说》,王涛等译,载[美]斯塔特编《修昔底德笔下的演说》,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页。

[7] 白春晓:《苦难与伟大:修昔底德视野中的人类处境》,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

[8]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0页。

[9] 孙仲:《修昔底德与政治的悲剧性》,《浙江学刊》2010年第1期。

[10]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34页

[11] [美]福特:《统治的热望——修昔底德笔下的阿尔喀比亚德》,未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12] [美]威廉斯:《修昔底德笔下的个人与城邦——〈战争史〉卷二义疏》,陈开华译,载刘小枫、陈少明编《修昔底德的春秋笔法》,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

[13] [美]韦特格林:《论修昔底德叙述的结局——〈战争志〉卷八发微》,彭磊译,同上书,第119—120页。

[14] 魏朝勇:《自然与神圣——修昔底德的修辞政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15] 魏朝勇:《自然与神圣——修昔底德的修辞政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16] 同上书,第26页。

[17] 同上书,第182—183页。

[18] 同上书,第183页。

[19] 魏朝勇:《自然与神圣——修昔底德的修辞政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4页。

[20] Richard Schlatter,“To the Reader”,in Hobbes’ Thucydides,New Brunswick: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75,p.7.

[21]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28—130、132、134、150—151、153、161页。

[22] 同上书,第143、153页。

[23]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44页。

[24]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p.151-152.

[25]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224。

[26] [美]韦特格林:《论修昔底德叙述的结局——〈战争志〉卷八发微》,彭磊译,载刘小枫、陈少明编《修昔底德的春秋笔法》,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119页。

[27] [美]福特:《统治的热望——修昔底德笔下的阿尔喀比亚德》,未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28] 孙艳萍:《中文版序》,载[英]弗朗西斯·麦克唐纳·康福德《修昔底德:神话与历史之间》,孙艳萍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页。

[29] 毛丹:《修昔底德的正义论——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一种政治思想史读法》,《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0] [美]格雷纳:《古希腊政治理论——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笔下的人的形象》,戴智恒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9—20、26页。

[31] [美]韦斯特三世:《修昔底德笔下的演说词:描述和列表》,载[美]斯塔特编《修昔底德笔下的演说》,王涛等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7—8、10页。

[32] [美]肯尼迪:《引论》,同上书,第101、121、129页。

[33] [美]韦斯特雷克:《修昔底德笔下演说的背景》,同上书,第101、121、129页。

[34] [美]福特:《统治的热望——修昔底德笔下的阿尔喀比亚德》,未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页。

[35]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34、133页。

[36] Strauss Leo,The City and the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142.

[37]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53—154页。

[38]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148.

[39]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54页。

[40]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p.151,166,174,218.

[41] [美]肯尼迪:《引论》,载[美]斯塔特编《修昔底德笔下的演说》,王涛等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42] [美]格雷纳:《古希腊政治理论——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笔下的人的形象》,戴智恒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20—23页。

[43] [美]肯尼迪:《引论》,载[美]斯塔特编《修昔底德笔下的演说》,王涛等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44] [美]冯雷:《修昔底德的文风》,陈开华译,载刘小枫、陈少明编《修昔底德的春秋笔法》,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45] [美]斯塔尔:《卷六和卷七的演说词与事件过程》,载[美]斯塔特编《修昔底德笔下的演说》,王涛等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79—80页。

[46] [美]肯尼迪:《引论》,载斯塔特编《修昔底德笔下的演说》,王涛等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47] [美]伊梅瓦:《权力病理学和修昔底德笔下的演说》,载[美]斯塔特编《修昔底德笔下的演说》,王涛等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2、24、33、44页。

[48] 颜贺明:《论演讲词在修昔底德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实用主义思想为研究视角》,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9] [美]韦斯特雷克:《修昔底德笔下演说的背景》,载[美]斯塔特编《修昔底德笔下的演说》,王涛等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115、117、120页。

[50]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美]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44—146页。

[51]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152.

[52] 威廉斯还说,伯里克利的战争政策是明智的,但他的后继者屈服于民众,采取相反的政策,如尼西阿斯就支持和平。所以,威廉斯说,对伯里克利的赞扬就是对尼西阿斯的指责。

[53] [美]威廉斯:《修昔底德笔下的个人与城邦——〈战争史〉卷二义疏》,陈开华译,载刘小枫、陈少明编《修昔底德的春秋笔法》,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83、88—103、110页。

[54]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97页。

[55]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p.204,208.

[56] [美]施特劳斯:《对修昔底德著作中诸神的初步考察》,载[美]施特劳斯《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研究》,张缨等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142页。

[57] [美]韦特格林:《论修昔底德叙述的结局——〈战争志〉卷八发微》,彭磊译,载刘小枫、陈少明编《修昔底德的春秋笔法》,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131页。

[58] [美]福特:《统治的热望——修昔底德笔下的阿尔喀比亚德》,未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7、71、77—79、178页。

[59]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488页。

[60]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488—489页。

[61] Thucydides,History of Peloponnesian War,trans.Rex Warner,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72,pp.418-419.

[62] Thucydides,History of Peloponnesian War,trans. Richard Crawley,New York:Barnes and Noble Classics,2006,pp.356-357.

[63]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岩松、黄贤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页。

[64] [美]韦特格林:《论修昔底德叙述的结局——〈战争志〉卷八发微》,彭磊译,载刘小枫、陈少明编《修昔底德的春秋笔法》,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132页。

[65] [美]福特:《统治的热望——修昔底德笔下的阿尔喀比亚德》,未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72、83—86、90—91页。

[66] [美]福特:《统治的热望——修昔底德笔下的阿尔喀比亚德》,未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00、112—113、129、131页。

[67]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70页。

[68] [美]福特:《统治的热望——修昔底德笔下的阿尔喀比亚德》,未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80—181页。

[69]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70页。

[70] [美]福特:《统治的热望——修昔底德笔下的阿尔喀比亚德》,未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7、69页。

[71] 福特认为,在修昔底德那里,伯里克利是传统的理想政治统治者的代表。与亚西比得相反,伯里克利自制又谦让,似乎是将城邦的利益放在他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上,在雅典人当中获得了绝对的信任。在政治家与共同体关系问题上,伯里克利全心全意地赞同传统的观点。参见[美]福特《统治的热望——修昔底德笔下的阿尔喀比亚德》,未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7—8页。

[72] [美]福特:《统治的热望——修昔底德笔下的阿尔喀比亚德》,未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80—82页。

[73]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45—146、158页。

[74] Strauss Leo,The City and the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153.

[75]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57—158页。

[76] [美]施特劳斯:《对修昔底德著作中诸神的初步考察》,载[美]施特劳斯《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研究》,张缨等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141—142页。

[77]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706—707页。

[78]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34—135、145—146页。

[79] [美]韦特格林:《论修昔底德叙述的结局——〈战争志〉卷八发微》,彭磊译,载刘小枫、陈少明编《修昔底德的春秋笔法》,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126页。

[80] 同上书,第128—129页。

[81] 同上书,第130、139页。

[82] 同上书,第97页。

[83] [美]格雷纳:《古希腊政治理论——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笔下的人的形象》,戴智恒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48页。

[84] 朱春悦、纪振奇:《修昔底德的雅典情结探析》,《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85] 白春晓:《修昔底德与雅典民主》,《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86] [美]韦特格林:《论修昔底德叙述的结局——〈战争志〉卷八发微》,彭磊译,载刘小枫、陈少明编《修昔底德的春秋笔法》,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124、135—137页。

[87] [美]福特:《统治的热望——修昔底德笔下的阿尔喀比亚德》,未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页。

[88] 张浪:《〈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悲剧色彩——论西西里远征对修昔底德史学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年,第33页。

[89]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9页。

[90]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44—149页。

[91]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p.146-147.

[92] [美]韦特格林:《论修昔底德叙述的结局——〈战争志〉卷八发微》,彭磊译,载刘小枫、陈少明编《修昔底德的春秋笔法》,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120、147页。

[93] [美]施特劳斯:《对修昔底德著作中诸神的初步考察》,载[美]施特劳斯《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研究》,张缨等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123—124页。威廉斯也曾提到,伯里克利似乎很少考虑宗教传统。参见[美]威廉斯《修昔底德笔下的个人与城邦——〈战争史〉卷二义疏》,陈开华译,载刘小枫、陈少明编《修昔底德的春秋笔法》,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94]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161.

[95] [美]施特劳斯:《对修昔底德著作中诸神的初步考察》,载[美]施特劳斯《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研究》,张缨等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132页。

[96]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160.

[97] 李永明:《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看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神祇观》,《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98] 李永明:《试论修昔底德的宗教观》,《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99] 郭海良:《关于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作品中对神谕的描述》,《史林》2003年第6期。

[100] 张广智:《试论修昔底德朴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101] 易宁、李永明:《修昔底德的人性说及其历史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02] 李永斌:《神话迷雾中的人本主义曙光——解读修昔底德的历史观》,《天中学刊》2009年第2期。

[103] 张悦:《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与希腊古典史学的人本史观》,《考试周刊》2008年第2期。

[104] 黄洋:《修昔底德的理性历史建构》,《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6期。

[105] 李永明:《从〈考古学〉篇看修昔底德的历史思想》,《兰州学刊》2008年第3期。

[106] 李颖:《修昔底德的国际关系思想》,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7年。

[107] 徐莹、刘静:《修昔底德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08] 陈玉聃:《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继承还是误解?》,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上海,2006年8月。

[109] 陈玉聃:《〈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国际正义观》,《国际论坛》2010年第6期。

[110] 陈玉聃:《战争始于何处?——修昔底德的阐述与国际关系学界的解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0期。

[111] 李会龙:《略论修昔底德的战争观》,《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12] 徐松岩、李电:《修昔底德斯和平思想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13] 刘淑梅:《修昔底德与孔子:两种国际政治思想的渊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14] 刘淑梅:《战争中的权力与道义——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春秋左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15] 赵绪磊:《〈左传〉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编年体异同》,《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16]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

[117]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143.

[118]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0页。

[119]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158页。

[120]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139.

[121]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p.237-238.

[122]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238.

[123]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146.

[124]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36—140页。

[125]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19—20页。

[126] [美]施特劳斯:《修昔底德:政治史的意义》,郭振华等译,载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40页。

[127] 同上书,第141—142页。

[128]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156.

[129]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157.

[130]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583页。

[131]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p.157-158.

[132]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158.

[133]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184.

[134]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29页。

[135]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64,p.220.

[136]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410页。

[137] 同上书,第19页。

[138] 同上。

[139]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9—20页。

[140] 同上书,第20页。

[141]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