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等与差异之间:女性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女性主义的含义考证及其主要特征

一 关于“女性主义”的语义分析

关于“女性主义”词源的考证,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术语。女性主义运动绝不是一个概念单一、宗旨集中和极具共识的政治运动,相应的,“女性主义”是一个连续发展并不断丰富其含义的社会性术语。就像任何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思潮一样,女性主义思潮充斥着来源于不同价值体系的观点和意见,以及各种理念的对峙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流派、不同学者之间所指称的含义是各不相同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众多的女性主义者,还是女性主义的研究者之间,都从未达成关于女性主义的一致的、普遍可接受的定义,就如加拿大学者巴巴拉·阿内尔(Barbara Arneil)所说:“没有一个关于女性主义的定义是完全令人满意的,因为这个术语是不定型的、模糊的,它包含许多思想流派,其观点差异甚大而又不断变化。”[11]从权威的词典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例如,英国伦敦出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1974年第15版)中没有该词条。这种影响也波及中国学术界,1986年中文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没有选入这个词条;在北京出版的由全国妇联主编的、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准备的《中国妇女知识全书》(全国妇联出版社1995年版)中也无此词条。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西方的一些权威性的词典中对女性主义词义[12]具有代表性的界定和解释如下:

第一,美国历史学家南希·科特(Nancy Cott)曾经追溯了“feminism”一词的最早使用情况,认为feminism一语好像是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发明,它只是在女性一词——法语拼写为femme——后面加上“ism”(代表一政治立场的词缀)。[13]feminism一词大约是在1910年进入英语词汇的,其含义是妇女角色“彻底的社会革命”。

第二,《女权主义百科全书》认为“feminism”出现于19世纪90年代,在1895年4月27日的书评杂志The Athenaeum上出现,用以概括性别平等理论和妇女平等权利运动,取代了womanism,在20世纪才开始被广泛使用。[14]

第三,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说法,“该词是对一种复杂现象的总称……它主要可以被理解为基于妇女因其性别遭受痛苦这种认识而对妇女在过去和现代社会中与男人的关系方面的社会作用的一种关注。……现代女性主义的政治语言和目标源于法国革命和启蒙运动。……女性主义把自己看作是为使妇女权利得到承认、为了两性间的平等和为重新理解妇女所进行的一场斗争。……女性主义仍是一个在根本上有争议的概念。”[15]在韦氏《新世界字典》中,女性主义被定义为妇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应与男性享有平等权利的原则。1991年版的《美国学术百科全书》认为女性主义主张妇女具有所有的公民权利,这包括与男性一样的政治上的、经济上的以及社会中的平等。1994年版的《牛津哲学词典》认为女性主义是对社会生活、哲学以及伦理学的探讨,它致力于纠正导致压迫妇女以及轻蔑妇女特有体验的偏见。《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2卷认为女性主义是一个追求妇女平等权利的社会运动,要求给妇女以同男人一样的社会地位,以及自由选择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方式的权利。

第四,在《中国妇女大百科全书》(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中将“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分做两个词条,分别这样界定:女权主义是“西方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流行的妇女运动理论和基本妇女观”;女权主义则被称作“男女平权主义”,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为基础,要求结束妇女从属地位,主张男女两性平等,是资产阶级妇女运动的主要理论基础。[16]这是国内对西方女性主义最权威也是最早的界定。

加拿大学者巴巴拉·阿内尔在《政治学与女性主义》中将女性主义初步定义为:“认识到不论何时何地,也不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在人们自己的生活中,男性与女性拥有的权力是不平等的;由此而产生这样的信念:男性和女性应该平等;认为迄今的知识是关于男人的、由男人写成的、关于男人的、也是为了男人的,从而认为必须重新认识并理解所有的知识学派,以便揭示这些学派忽视或委屈性别的程度。”[17]也有人很简单但直接地认为女性主义是“所有企图改变妇女地位或关于妇女观念的团体”所追求的理想[18]。艾莉森·贾格尔也简单将女性主义界定为“一种终止妇女从属地位的社会运动”[19]。肖巍在总结各种定义后将女性主义概括为“以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妇女的压迫为政治目标的社会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革命”。[20]

对于如此众多的关于女性主义的定义及对其含义的鉴定,有学者认为,“由于女性主义运动后来在历史上针对其他反对社会统治的排斥活动而起,就有不同内容的女性主义,就有在思想体系上、目标上、价值上以及对其反对者的政治分析上都不同的女性主义。因此,对女性主义不可能给出一个抽象的、非历史的定义,除非含糊地定义为使妇女获得权力或得到解放这样一个目标。”[21]尽管“女性主义”一词的意义一直处于演变之中,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最宽泛的意义则是指一种政治权力问题,是一方压制另一方、一方服从另一方的问题,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是一场提高女性政治地位的斗争,而且这一问题对于政治理论及实践是至关重要的。王政博士指出:总的来说,女性主义有别于各种“主义”,它不是由几条定义和一系列连贯的概念组成的一种固定不变的学说,更不是排斥异己、追求占据思想领域中霸权地位的“真理”,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涵盖面极广的、各种思想交锋、交融的场所。[22]

从国内外对女性主义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主义的定义包括政治、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的含义。从政治上说,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是一场提高女性政治地位的斗争;从理论上看,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两性平等,对女性进行肯定的价值观念、学说和方法论原则;从实践上讲,女性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女性主义实际上是这三个层面的集合体。从各种对女性主义的界定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女性主义不仅指欧美国家中妇女为争取与男性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平等权利,将自身从父权制文化和制度的压迫与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而进行的运动和斗争,而且更重要的是致力于性别差异和不平等的根源、结果及解决途径的理论解说,以及期望给性别关系带来深刻变化的社会与文化变革及重建工程的努力,即妇女地位的变迁不只是要求法律和政治的变革,而且需要基本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的激进变化;女性主义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上向男性争取平等权利,而且要从根本上撼动现存的社会、文化秩序,解构传统历史话语,重塑历史,建构新的文化秩序,这就将妇女解放运动从社会、政治领域扩展到历史、文化、学术领域。女性主义的重要特点是以女性视角观察、解释性别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它构成了妇女运动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基于女性价值的理解世界、理解生活的一种新的方式;同时它已经超越了“妇女问题”或“性别问题”本身而指向造成这些问题的父权制制度和男性中心文化,成为反主流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视角和研究方法之一。

“女性主义”最初是指为女性提高社会地位而发起的政治运动,它针对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而提出。当人们意识到性别不平等的事实是人类社会中比阶级的不平等更普遍、更长久的一种关系时,就发生了女性主义运动,其主旨是要消除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各领域存在的对女性的歧视、压迫与剥削,争取彻底实现两性之间的性别平等与妇女的解放。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波女性主义高潮后,“女性主义”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批判,其对立面是父权制,提倡用独特的女性视角重新审视父权制社会的一切现象及一切价值判断,不愿承认和服从父权社会强加给它的既定价值体系。经过保守势力的回潮,在80年代晚期到90年代,一种新型的女性主义浪潮——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出现,它逐步扬弃西方启蒙主义认识论中有关性别的压迫性的宏大叙述,从追求男女平等转向强调妇女之间的差异,影响日渐扩大。但是,女性主义并不是铁板一块的意识形态,其阵营中波澜曲折,流派纷呈,主张各异,相反的声音和不同方向上的理论建构呈现空前多元的态势,但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对平等理念的信奉和对性别平等的公正社会的不变追求。

二 女性主义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

女性主义不是由几条定义和一系列连贯的概念组成的一种固定不变的学说,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涵盖面极广的理论。女性主义的重要特点是以女性的视角观察、解释性别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它构成了妇女运动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基于女性价值的理解世界、理解生活的一种新的方式。女性主义理论来源于并服务于女性主义运动,准确地把握西方女性主义的基本特征,对于全面理解其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女性主义具有明确的现实目的性。女性主义是一种旨在改变社会中男性与女性之间现存权力关系的政治,无论是哪一流派,都是在追求妇女解放这一根本目标指引下建构其理论体系的。尽管各流派对“自由”“解放”所赋予的意义和内容可能存在差异,但并不改变其整体目标的一致性,都致力于全体或部分妇女的解放,“妇女解放之日也就是女权主义消亡之时”。[23]

第二,女性主义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依赖性。从理论上看,女性主义在产生与发展的整个历程中,往往要借助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作为其主流线索,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主要借助天赋人权的资产阶级革命观念和自由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借助马克思主义的关于家庭和私有制的思想,后现代女性主义主要借助后现代主义思潮等。这些女权流派在这些理论的贯穿下形成较为独立的流派。从实践上看,女性主义的发展往往依赖妇女运动的推进,如第一次妇女运动高潮促成了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发展,第二次妇女运动高潮分别促进了激进女性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兴盛。但是,这些妇女运动并非独立的,它们往往是同一时期整个社会大型变革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当时社会运动的主流具有强烈依赖性。

第三,女性主义具有明显的内部矛盾复杂性和多元性。女性主义并不是铁板一块的意识形态,在整个20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产生出众多相互平行传播的流派,其阵营中波澜曲折,流派纷呈,主张各异,甚至互相矛盾,相反的声音和不同方向上的理论建构呈现空前多元的态势。即使是某一流派内部,各个代表人物的主张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特别是在某些微观问题上,还存在着流派内部理论的不相容现象。从整体上看,女性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复杂、松散、多元的思维。这种多元性恰恰说明单一的女性主义流派不足以解释女性内部“多样化”的差异——地域、文化、种族、民族、阶级、性倾向等方面的不同而导致极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性也说明了女性主义丰富、健康、有活力的特性。于西方女性主义而言,“承认内部矛盾斗争的不可避免性,鼓励不同思想的交锋,正是它存在和发展的源泉”。[24]

第四,女性主义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一方面女性主义者对社会各方面造成妇女受奴役和不自由状况的原因进行探索、剖析,从公共权力领域到私人领域揭示出男女不平等、妇女不自由的诸多问题,并尽可能探索其产生之源,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女性主义者从消解西方传统哲学所固守的男权中心主义(Phallocentrism)入手,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明确的问题意识,以及尖锐的批判锋芒、执着的批判精神,对自由主义理论、传统政治经济学、传统哲学的二元模式、传统伦理学、传统知识论进行了批判,对已有理论和知识系统进行全面质疑和挑战,对父权制的历史文化结构和男权思想结构进行全面解析,并重新审视传统哲学的研究范式,具有相当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第五,女性主义具有动态的理论发展性。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庞杂,异彩纷呈,但它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的。女性主义最初是指为女性提高社会地位而发起的政治运动,它针对社会中男女性别不平等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而提出;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高潮后女性主义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批判,其对立面是父权制,提倡用独特的女性视角重新审视父权制社会的一切现象及一切价值判断,不愿承认和服从父权社会强加给它的既定价值体系;从80年代一直到现在,女性主义发展到向后现代、多元化转向。虽然女性主义也具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理论的局限性、个人的局限性,但它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改造客观的同时,不断纠正自己理论上的偏差,从而获得巨大的生命力。[25]

第六,女性主义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蓬勃发展的态势。女性主义既是一种政治运动与意识形态,又是一种学术思潮与研究方法,为许多的传统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与范式。可以说,没有日益发展的女性主义运动,就不会有女性主义的学术活动。凭借第二次女权运动高潮,女性主义研究向文化界、学术界进军,走进了西方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并且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和研究领域逐渐开始形成规模,其主旨是消除知识建构和学术领域的性别歧视,建立女性主义的知识模式、文化图式和研究方法,同时从各个角度探讨性别不平等的根源,为女性主义政治运动提供理论基础和策略指导。西方女性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进入学术领域以来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学术分工更为精细,具体信息储备大量增加,女性主义学术研究日臻成熟。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早期,学界对女性主义运动的学术兴趣,明显地由政治和经济论题转向以文化、心理学和语言学为主导上来,使女性主义思想得到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