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字的整理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節 秦漢石刻文字的著録和研究

漢代人們已開始著録、引用石刻了。《史記·秦始皇本紀》引録了秦代嶧山、泰山、琅琊、之罘、之罘東觀、碣石、會稽刻石。《漢書·藝文志》:“秦時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歷代著録、研究石刻的學者和著作很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是現存最早的石刻著録之一,其中收録漢代石刻共100多處。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引録了洛陽寺院中所存的碑石共20多件。唐代文人學者對石刻中的書法極爲重視。漢唐時期的相關成果爲後世金石研究奠定了基礎。

宋代是中國金石學著録、研究的第一個高峰。宋代社會城市經濟逐漸繁盛,商業發達,文化傳播手段得到發展。因此,宋代金石學極爲興盛。王黼《宣和博古圖》收録的宫中藏品上迄三代,下至秦漢,共有1萬餘件。吕大臨《考古圖》中記録的北宋私人收藏家有60人之多。接下来廣泛收藏的是編輯圖録、刻印圖譜,進而是研究考釋,形成了宋代金石研究的高潮。古代石刻著録和研究形成了專門的學科。歐陽修《集古録跋尾》以石刻題跋爲主,共收近400條。趙明誠《金石録》包括目録10卷,跋尾20卷,共收録石刻1900餘種,跋尾502篇,代表了當時金石著録研究的水平。值得一提的還有宋代的幾種字書,如劉球《隸韻》、婁機《漢隸字源》和洪適《隸釋》《隸續》。《隸釋》(27卷)成書於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與《隸續》(21卷)共著録漢碑碑文及碑陰等258種,魏和西晉的碑刻17種,漢晉之間的銅器、鐵器銘文、磚文共20餘種,并收録了大量漢畫像石及碑式圖樣,還附録了《集古録目》《天下碑録》《水經注》《金石録》等書中的碑目。宋代金石學者及其著作流傳至今的,據容媛《金石書録目》載,有22人,著作30種。清代李遇孫《金石學録》中録有宋代金石學者61人。楊殿珣《宋代金石佚書目》中列出只知書名的宋代金石佚書89種。由此可見當時金石著作著録研究的盛况。

元明兩代,石刻材料的收録和研究水平大爲降低,與宋代不可同日而語。

清代考據學盛行,金石學興盛,是中國金石學著録、研究的又一個高峰。清代社會安定,有了一定的物質條件,因此文人可以專心漢學。清代涌現出大批有重大貢獻的金石學者,出版了大量水平較高的金石著作。乾隆以降,是金石學的鼎盛時期。據容媛《金石書録目》中的收録,現存自宋代至乾隆以前700餘年間的金石書僅有67種,而乾隆以後的金石著作却達906種之多。清代金石學者考證嚴謹,鑒别精湛,收集資料豐富,考釋文字水平較高,編撰了許多高水平的專書。單就石刻文字考釋而言,主要有顧藹吉《隸辨》8卷,邢澍《金石文字辨異》12卷,翟雲升《隸篇》15卷、續15卷、再續15卷,趙之謙《六朝别字記》,楊紹廉《金石文字辨異補編》等。這些專書一般從金石銘刻中收集異體别字及古文、篆文等字體,分類編排。一般的體例是在字頭下面列出别體字形,注明出處,或適當加以説明。排列或按《説文》部首,或按古韻部。

清代末年,葉昌熾《語石》問世。《語石》全書共10卷,以分條舉證的形式闡述石刻的有關内容。該書論述了碑刻制度、書法演變、文字内容、摹拓技術、收藏源流、辨僞等。書中所涉及的問題遍及石刻研究和史學、金石學研究的各個領域。作者提出了很多頗有見地的看法,涉及了前人没有注意的石刻材料。最重要的是,該書爲石刻初步擬定了一個嚴密的分科體系,總結了至清代爲止的石刻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理論。《語石》全面分析與概括了石刻學的學科體系,并總結了相關規律,使之初步成爲一門獨立的完整學科。《語石》是最早对古代石刻文字進行論述的通論性專著。

王昶《金石萃編》是清代金石學中集石刻著録之大成的重要著作,是一部收録完整的石刻資料超過千種的宏篇巨著。該書完成於嘉慶十年,在金石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金石萃編》所收以石刻爲主,所有器物依照刊刻年代先後順序排列,每件均在標題之下詳細記録原器物的形制、尺寸、書體和所在地,然後録寫原文。録文將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時的篆、隸、古文字體均依照原樣摹寫出來,楷書和隋唐以下的隸書文字則改用宋體刻出,别字異體依原樣書寫,并且將額題、陰、側等有關文字録全。録文後面,分條列舉各家專著中的有關跋語、考證,最後加上王昶自己的按語,加以總結考訂。這種體例既詳盡明晰又易於查索,極便使用。

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是繼《金石萃編》之後的另一部巨著。該書是在《金石萃編》的基礎上補充和訂正而成的,對有關内容均依據自己選取的較好拓本校正訛誤、補充不足,校訂認真詳細。該書還補充了《金石萃編》中没有收入的許多材料,特别是造像、題名、墓誌等新發現的材料,總數達2000餘種。

民國時期,石刻研究的學者有羅振玉、王國維、馬衡、容庚等。羅振玉石刻研究的成果很多,秦漢石刻方面的如《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録》《廣陵冢墓遺文》等。馬衡的《漢石經集存》是收集漢石經殘石最完備、研究最全面的專著。馬衡根據所見拓本互校,考定文字,并與文獻傳本對照,考證經文文本的流變過程,提出了一些重要觀點。容庚《漢武梁祠畫像録》是關於漢代畫像石圖録的著録。民國初期陸續影印了許多石刻圖録,如周進《居貞草堂漢晉石影》、容庚《古石刻零拾》、趙萬里《漢魏六朝冢墓遺文圖録》等。

新中國成立後,各地出土了一些古代碑石。較重要的有漢代的張景碑[3]、幽州書佐秦君石闕[4]、鮮于璜碑[5]、肥致碑[6]、熹平石經殘石[7]、王舍人碑[8]等。在各地發掘古代城市建築遺址與陵墓時,還出土了一批相關的石刻。例如在西安漢代禮制建築遺址中出土有工匠題記的石礎,[9]在河南芒碭山漢梁國王陵墓中出土了大量有文字標記的黄腸石。[10]

新中國成立後,石刻著録出版較多。如1991年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的《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收録自先秦至民國的石刻共2萬餘種,爲前所未有的巨型石刻圖録。石刻研究也有了長足的進展。發表在《文物》《考古》等學術刊物上的有關石刻的論文很多。綜合性研究方面,對石刻的概况、分類、形制、銘文、體例、紋飾等都有論及。如劉昭瑞《石刻文字的著録和分類》一文介紹了歷代石刻著録的情况和石刻分類的方法,將石刻分爲碑誌、刻經、造像記、詩文、題識、雜刻六類。趙超《中國古代石刻概論》是這方面的力作(下文將作介紹)。

秦漢刻石,現存的原石及拓本(即原石不存),總數在400種以上,其中絶大多數年代集中在東漢晚期。秦漢刻石主要分布在山東、四川、河南、陝西等省。

20世紀初以來研究秦漢石刻文字的學者主要有羅振玉、王國維、容庚、商承祚、郭沫若、周進、趙萬里、于豪亮、馬衡、劉節、趙超、高正、徐森玉、王壯弘、毛遠明、劉志生、劉昭瑞、陳淑梅、徐玉立、李檣、吕志峰等。

下文對新中国成立後出版的與石刻研究相關的幾種重要專書略作介紹。

《碑别字新編》,收録近2000碑刻,字頭2228字,收别字12844字,可謂集碑别字之大成。該書在羅振玉《增訂碑别字》等書的基礎上編撰而成,收録了一般在字書上很難查到的碑别字,對釋讀秦漢文字,查找歷代異體字有所裨益。[11]

《漢碑集釋》,是關於漢碑考釋的力作。作者積三十年之功,對50件漢代碑刻逐一進行注釋,對漢代的典章制度、假借字考釋尤爲精到。[12]

《隸辨》,是一部隸書字典。全書8卷,前5卷是采自漢碑之隸字,依宋《禮部韻略》分韻編次,每字之下均注出碑名,并引碑語;第6卷《偏旁》,按《説文》540部進行分析;第7、8卷《碑考》,説明碑之存亡去處,以碑碣的年代先後爲序。該書編寫比較嚴謹,收録豐富,内容以漢代隸書石刻爲主,所收字形爲隸書,偶有篆書。摹寫字形清晰,但也有一些訛誤。該書對秦漢文字的釋讀有參考價值。[13]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收録自先秦至清代民國的石刻共2萬餘種,首次提供了迄今最龐大、最能反映石刻面貌的歷代石刻精品圖録,爲石刻及有關學科研究提供了便利條件。該書以收録藏品中整幅拓片爲主,并加精選。僅收原石拓本,無原石拓本者以翻刻代之。該書據朝代分爲九大部分,各部分又以朝代、年號、年、月、日先後爲序排列,年、月、日相同者,以標題字順爲序。拓本年代的著録,一般根據刻石、立石年代,墓誌根據葬年,無葬年者根據卒年。[14]

《中國古代石刻概論》,是一部介紹石刻的概論性著作,主要内容包括中國古代石刻的主要類型及其演化、中國古代石刻的存留狀况、歷代石刻研究概况、石刻銘文的釋讀與常見體例、石刻及其拓本的辨僞鑒定與編目整理。該書對瞭解石刻的出土、著録、研究情况有重要參考價值。[15]

《古代石刻》,全面綜述了20世紀中國古代石刻的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探討了歷代碑石、出土墓誌、漢代畫像石和其他石刻材料(摩崖題記,漢代石闕、黄腸石與其他建築石刻,石窟造像記、佛經刻經等佛教石刻)的發現與研究狀况,圖文并茂,資料翔實,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欣賞價值。[16]

《東漢碑隸構形系統研究》,以東漢碑刻隸書爲研究材料,利用電腦技術對東漢碑刻隸書的構形系統進行分析,對東漢碑刻隸書的總體面貌進行全面的測查和探討,對文字形體進行拆分,探索漢隸的構形單位、構形特徵,視角較新。主要内容包括東漢碑刻文字研究概述、東漢碑隸字形整理、東漢碑隸的構形系統、東漢碑隸系統的演化、東漢碑隸字形與字理的關係、東漢碑隸在漢字史上的地位、隸變規律的應用、東漢碑隸構形分析總表、東漢碑隸基礎構件及其變體分布表等。[17]

《石刻古文字》,包括石刻古文字的主要内容、石刻古文字的釋讀方法、常用工具書簡介、石刻釋例等。[18]

《漢魏六朝碑刻校注》,通過全面總結和分析比較以往各種碑刻文獻整理研究著作的得失利弊,在科學整理與研究碑刻文獻方面獨闢蹊徑:分時段全面收集碑碣1400通,製作成拓片圖録;據圖録準確釋文,并加上現代標點;廣集衆本,精心校勘;對碑銘中的疑難詞語簡要注釋和考辨,并輔以提要。該書從語言、文字、音韻、訓詁、歷史、地理等多方面對石刻進行校勘注釋,是目前爲止較爲全面的大型石刻校注資料。[19]

《碑刻文獻學通論》,是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碑刻文獻學的通論性著作。該書討論了碑刻的定義、碑刻文獻學研究的對象、内容和任務;追溯了我國各類碑刻文獻産生、發展的歷史,揭示了各歷史時期碑刻文獻的狀况和特徵;全面清理了各類碑刻的形制、體式,歸納了碑刻文獻的主要内容;介紹了碑刻文獻的保存方式、現存面貌以及歷代學者整理與研究碑刻文獻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特别注意反映碑刻文獻的最新面貌和最新研究成果;具體闡述了今後碑刻文獻整理、碑刻文獻學學科建設的意見和利用碑刻文獻從事各學科研究的重要理論問題。該書點面結合,歷史與現實結合,材料介紹與理論分析結合,行文深入淺出,具有較强的理論性、實用性和可讀性。[20]

《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研究》,對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進行了全面而詳盡的研究。該書分析了碑刻異體字的成因、類别及基本特徵,闡釋了碑刻異體字龐大而繁雜的原因,歸納了碑刻異體字中的類化字、同形字、新生會意字、簡體字、訛混字、記號字等。該書的研究不僅對文字學、訓詁學、文獻整理、辭書編纂等學科具有重要意義,對於指導現代漢字的整理和改革也具有深刻的實踐價值。[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