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历史探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瑶人迁徙滇边境外

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莱蒙尼,在老挝琅勃拉邦南部开梭村瑶族调查,得到了《仪典书》(瑶族经典文献),该书开卷首句谓:“祭司之书,瑶人十二姓的子孙,传给兵士们,跟着祖先,在王公会议上,子子孙孙永远使用,勿得漏传。”

《仪典书》是瑶人祭祀仪典所用之书(即瑶经),粤北瑶人俗称为《请神书》,即节日拜王(祀盘古王)时,法事仪式上师爷(巫师)读唱的瑶经。祭司,指师爷祭祀盘王执法事之职(司其职)。瑶人尊称其首领宗祖家先为“公王”或“王公”。八排瑶《打银歌》云:“不旺旺亚香公王”,意为烧香供奉祖先。《高山葬祖茅叶子佬歌》云:“前代公王,后代尔爷”,意为上代祖宗,后代父母。“公王会议上”,是指拜王时,拜请上坛兵马,下坛兵将,宗祖家先到祭坛赐福。其在还愿,挂灯度身法事,取得法名,继承祖先的功业,保持传统,这就是所谓“跟着祖先”。而“勿漏传”,指此瑶经《仪典书》不要失传,不要外传。“兵士们”,指动乱年代跟随瑶兵首领迁徙到老挝的瑶兵。子子孙孙永远使用,即瑶兵的后代,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明代,广东有瑶兵之设,成化间高州知府孔镛立瑶兵。据《连阳八排风土记》卷8载:“正德五年(1510)连山黄连贼首李公旺以瑶兵攻州城。”

明末,桂王在广东肇庆即位,奔走于广西、湖南、广东边境瑶族地区,不少瑶族群众与瑶兵参加勤王抗清队伍。如满大壮,湖南辰州人,何腾蛟开府长沙,招募将才,大壮奉檄招练辰、麻峒兵2000,为腾蛟新兵[3]。“顺治四年(1647)冬,广东有瑶民、蜒民(水上居民)和护丁抗清起义”。清兵入广州余龙举义兵于顺德甘竹滩,“陈邦彦以甘竹滩余龙兵万千人向广州界”(《皇明末造录》)。

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春,清军占领肇庆,桂王奔梧州、平乐至桂林,其监军副使汤来贺,亦曾“走广宁匿瑶峒山中”(《皇明末造录》)。平乐陷走全州、武冈(湖南境),总兵刘承胤以兵迎至武冈。湘、桂交界之平乐、全州、武冈,均为瑶族居地,亦有瑶人参加抗清队伍。七月,清军攻武冈,桂王走桂林,“由通道县入瑶境,出古泥达柳州”。

永历二年正月,桂王夜奔南宁,左右江土司之土卒俍兵多有参加勤王队伍。十二月走土司,“诸蛮各具粮饷及从官夫役……水行至田州,起陆由制伦土司向镇安,山路峙岖,于路中土司各以夫役应给”。

在桂王的队伍中,确有瑶族土兵(瑶兵)。永历帝即位后,兵部主事陈邦彦“监粤西俍兵援赣”[4]。桂王在湖南的部队中,“俍兵营总覃遇春不守宝庆而入粤”。俍兵,民族成分含瑶、僮。

李成栋叛清,其军官马宝,于永历六年二月率连山五排瑶人攻打上叶平头寨,驻守连山3年(《连阳八排风土记》卷5)。

永历帝在明末农民起义首领李定国的支持下,曾一度收复失地,直抵长沙。明李寄《天香阁随笔》卷1载:“定国兵律极严,驻军半载,居民不知有兵,定国所将,半为罗倮、瑶佬。”

永历二年,李定国“曾率部万人攻沙定州,定州据险,且纳楼教化、车里、老挝十余土司相为声援,定国一战擒定州并万氏、归干、木邦、老挝各土司皆畏定国”。永历十三年,桂王入缅。“白文选逃木邦,木几,定国入安南”(《皇明末造录》)。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定国在磨盘山,大小十余战,终以兵少粮乏,孤军无援,遂走孟艮、孟定、八百媳妇国(即木邦)等处”(《皇明末造录》)。永历帝云南殉国时,李定国正在孟蜡,忧国发病而死,“定国死后,其遗部还有好几千人,他们在滇边距离阿瓦城东一百里的地方聚族而居”[5]

南明败亡,湘、粤、桂三省勤王瑶兵部分散播至滇边境外的越南与老挝,其后有迁入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