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教育:中美的研究与比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的逻辑建构——理念与目标

社会学者韦伯斯基和葛特研究认为,专业知识是专业最为根本的特质,它是具备以下特质的一套知识系统:(1)一套有系统、具普遍性、可记录及传递,甚至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理论系统;(2)这套理论系统更须能落实为可实践的原则——专业技术,并且可应用于解决人类社会的实际问题;(3)这套专业知识(包括理论与技术)更须让社会大众相信它确实能够解决有关的生活问题;(4)由于这套专业知识确实能够解决社会和个人生活上的具体问题,因此,专业知识对社会就具有一种不可或缺的功能(曾荣光,2011/1984)。如前所述,既然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属于职业性专业教育,它就应该具备一套有别于一般职业的专业知识系统,笔者以为这个系统要求应该是研究与应用统一,专业与职业统一,技能与价值观统一。本着上述三个统一,笔者拟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的逻辑建构。

研究与应用统一 关于社会工作教育是重理论还是重实践似乎无需赘言,但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却值得思考。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是否应该单方面注重实务教学,若如此那么与本科教育的区别在哪里?如果单方面注重理论教学,那么与学术学位教育的区别又在哪里?研究生教育顾名思义,应该体现“研究”二字,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也不例外。关键点在于“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即研究什么。社会工作研究生的“研究”,侧重的是应用研究,而不是理论基础上的研究,是将社会工作理论、原理和规律如何应用到解决社会群体、个人实际问题的研究。这应该是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的理念与目标。这与技术理性教育理念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是应用性研究。与此相关的第二个问题是,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要不要学术,如传统的社工教育观念是重实务轻学术,这种理念在西方社会工作发展早期较为盛行。但社工教育发展到研究生层面之后,就不能不涉及“学术”,因为学术是学位的本质体现(曾荣光,2011/1984)。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如果不包含“学术性”,其学位存在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从而与高等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混为一谈。因此,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不仅要体现研究性,更要体现学术性,是研究与应用的统一,是应用层面的研究与学术。

专业与职业统一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在提到其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概念时,常常把两者分开。原因是政府从制度层面,把社会工作教育作为培训纳入中央和各部门干部培养规划中,被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工程范围,因此从社会工作教育层面谈职业性这个概念时,它常被归结为岗位职业,归结为“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然而从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层面谈职业性时,职业与专业应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工作研究生的专业教育就是一种职业教育,它有特定的职业领域,特定的技能和知识应用结构,社会工作专业学位中的“专业”就是体现在这种特定的职业领域之中。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将职业资格与专业学位获得联系在一起,这充分表明专业与职业统一不可分割。可以说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体现的就是一种特定的高层次职业教育,本着这个发展目标,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工作理论应用学习的指导,加强社工实务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在理论应用和实务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能与价值观统一 2010年《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试点高校“以培养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人才为目标,以高校为主体,依托企业和行业组织,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郑湘晋等,2012)。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属于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务技能、鲜明的社会工作价值观,运用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和需要帮助的人们。与此同时,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作为社会工作的灵魂,价值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界定社会工作本身、目标和意义,而且在于它同时界定了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机构的项目、目标和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与态度(王思斌,2010:39)。正因为如此,社会工作教育要始终以价值为本,在培养学生掌握社会工作技能的同时进行价值观教育,使技能与价值观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殊之处。

参考文献

马克斯·韦伯,1996,《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

柳拯,2012,《本土化:建构中国社会工作制度必由之路》,中国社会出版社。

王思斌,2008,《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国情调研课题组,2008,《中国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

国务院学位办,201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4、9、11期。

王思斌、马凤芝,2011,《社会工作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利敏,2012,《趋同与趋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思斌,2010,《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

方青等,2007,《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和谐社会建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1期。

熊跃根,2005,《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理论解释与经验反思》,《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童敏,2004,《社会学》,http://www.lw23_com/paper_38268361。

柳拯等,2012,《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现状与前景》,《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

邓光平,2004,《国外专业博士学位的历史发展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第10期。

秦惠民,199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袁广林,2011,《应用研究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9期。

刘国瑜,2005,《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中国高等教育》第11期。

曾荣光,1984,《教学专业与教师专业化:一种社会学阐释》,《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第1期,转引自袁广林,2011,《应用研究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9期。

郑湘晋等,2012,《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4期。

王思斌,2010,《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 赵一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