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1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各利益相关方对于修路的态度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最初来源于管理学,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利益相关者就是指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个人或群体。[4]这原本是来源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不少国外旅游研究者开始将“利益相关者”一词引入旅游领域,并运用于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与协作的研究之中,甚至还衍生出了“旅游利益相关者”这一对应术语。[5]旅游业明确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是在第十三届会议通过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WTO,1999)中,提供了旅游业发展中不同利益相关者行为参照标准,标志着“旅游利益相关者”概念已正式得到官方认可。[6]不过对于谁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则因为旅游地的类型不同,利益相关者及其格局不尽相同。很多旅游研究学者对于“旅游利益相关者”有自己的界定,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者,通常认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社区、旅游者。[7]不过即使这些核心利益相关者,他们的重要程度也并不完全一致,而且会因为彼此间力量对比的变化、社会经济条件的变迁,以及人们对利益各方的关注程度不同而发生改变。

本文所牵涉的修筑通往雨崩村的道路,首先涉及旅游企业和政府的旅游管理部门。实际上对于梅里雪山地区的旅游来说,主要采取的管理方式依然是政府主导型,尽管成立了梅里雪山旅游开发公司,但是这个公司并不是民营企业,而是德钦县旅游局主办的,其经理也由旅游局的副局长兼任。因此,可以说梅里雪山地区的旅游开发,政府和旅游企业基本上并没有分开,可以算做同一个利益相关者。其次是当地社区,这主要包括雨崩村民和西当村民,尽管他们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同属于当地社区,但他们各自从旅游开发中获得的收益方式不尽相同,所以他们对于修路的态度也不完全一样。因此,本文所要论述的修路问题牵涉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三方:当地社区、游客和梅里雪山旅游开发公司。

(一)当地居民的态度

根据“利益相关理论”,当地居民是民族生态旅游中最为重要的一方,因为民族生态旅游依靠的就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没有了当地居民,民族生态旅游也就不复存在。但是不同的村落,却因为参与到旅游业的方式不同,各自的利益诉求也不一致,因而不同的村落也有不同的声音。要进入雨崩村,游客首先要经过西当村。西当村目前参与到旅游业的主要途径是为游客牵马,这差不多是西当村从梅里雪山旅游开发中获得的唯一的收益。因为游客大多不会住在西当村,村里没有几家客栈,西当人并不能通过留宿游客而受益。所以西当村的村民都反对修路,他们说如果修了路,游客就不会再雇他们的马,他们从旅游中得到的几乎是唯一的收入——牵马费也就没了,虽然游客从他们的村子穿过,却不能再带给他们任何收益了。

雨崩村的村民想法就没有那么一致。雨崩村的村民从旅游业中获得收益的方式并不单一,所以雨崩村的村民对于修路的态度不尽相同。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种人坚决反对修路。持这种看法的人在雨崩并不多。这部分人认为,雨崩现在那么受游客欢迎,原因也就在于还没有修通道路。首先,对于城市人来说,雨崩就类似于一个原始部落,很能满足游客猎奇的心理。而且徒步旅行,对于来自城市的游客来说,也充满了挑战和新鲜感。因此不通车路,正是雨崩吸引游客的地方。其次,游客来看的是藏族传统文化,如果修通了道路,游客是会进来很多,但是雨崩的状况也会迅速发生改变,雨崩原本的神秘感也将随之消失。加之交通方便,游客或许只是来雨崩看看,而不会选择住在雨崩,这样雨崩从旅游业中得到的收益也就会大大减少。再次,修路一定要砍伐树木,造成森林资源的破坏。反对修路的人认为村子里强烈要求修路的人没有看到道路修通以后所带来的危害:一是牵马的收入没有了;二是路修通之后,各家的收入差距就会很快拉开。现在因为大家轮流牵马,所以从牵马中获得的收入每家都是一样的,利益分配是均等的。将来路修通之后,利益分配就会有很大差距。笔者采访的时候,雨崩一位反对修路的村民这样形象地说:“有些有门路的人家就会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没有门路的人家只有站在路边吃灰的份。”复次,如果路修通了,旅游业很快就会衰退,原本依靠旅游业迅速改变了生活的雨崩村民,只能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上,或许只能依靠自然资源,必然加剧梅里雪山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化。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多数人家都开有客栈,他们除了通过牵马获得收入,客栈的收入更是远远超过了牵马的收入。

第二种人对于修路与否持矛盾的心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如果道路修通了,他们的生活要便利许多,毕竟现在所有的生活物资都需要通过人力或者畜力从山外运进来,生活极为不便。不过他们也认识到如果修通了道路,雨崩的魅力也就丧失了大半,结果就是旅游业的衰退。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即使不修通道路,他们也认为,雨崩依靠旅游业的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现在借开发旅游的契机,如果修条公路,将来旅游业衰退了,至少有这条路能够留下来,否则又回到开发之前的日子了。当然修路必然要破坏森林,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甚至为此,有些人还提出即使修路也要沿从雨崩到尼农的峡谷修,不能从现在西当到雨崩的人马驿道修,以免过度破坏森林资源。持这种观点的人在雨崩其实占有相当比例,他们对于修路这件事情的心理相当纠结。

第三种人非常赞同修路,他们认为虽然现在通过发展旅游,雨崩村的收入是大大增加了,但是收入的70%都用于支出,主要用来买粮食和用于基本生活支出,真正能给存留下来的不多。赞成修路的人为笔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在德钦买一袋100斤的水泥,水泥的价格是135元,但是从西当温泉到雨崩雇骡子的托运费要35元,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水泥的成本。这也是造成雨崩的物价比较高的原因,毕竟运输费用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他们赞同修路,哪怕就是把原来这条人马驿道稍微扩宽一点,让拖拉机通行也可以,这样能够运输必需的物资进来,改善现在所有物资全靠人背马驮的状况和运输成本高的实际。

(二)旅游开发公司的态度

笔者为修路的问题专门走访了梅里雪山旅游开发公司,从中了解到旅游开发公司的态度,实际上也是德钦县政府的态度。其所关注的首先是环境保护问题。梅里雪山地处长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江并流地区的核心地带,环境保护问题是国家极为关注的。现在已经基本上否定了修筑从西当温泉到雨崩这条道路的建议,原因是修路要砍伐大量森林,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且修路以后,因为监管难度增大,私自砍伐森林的事件肯定会出现,那时对于梅里雪山的生态影响将是致命的。其次还牵涉民族宗教信仰问题,修建从西当温泉到雨崩的道路,对于藏族民众来说,实际上就是在神山上修路,无疑是在神山的脸上划上一道伤疤。因此从环境保护和尊重民族宗教信仰的角度来说,修路的方案基本上是被否定了。再次,考虑到游客的安全和雨崩村民的生活便利程度。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说,在高原上走这样艰苦的人马驿道,非常挑战体力,极为不便。再者这条人马驿道过于危险,安全上也有隐患。同样,村民的生活也不方便,就医和购买生活必需物品都是极大的困难。所以,目前虽然路是不修了,但还是要考虑如何解决交通问题。一方面是方便游客和村民的进出;另一方面,尽管不修路的原因是为了保护环境,但是以马匹运送游客的方式,对于环境的影响也很大。仅以雨崩村为例,游客多的时候,雨崩村150匹马都要出动,每匹马1名游客,加上牵马人,在山路上行走的人差不多就有300人,人畜的吃喝拉撒造成了卫生条件的恶化。

尽管梅里雪山旅游开发公司作为德钦县政府下辖的公司,一方面是公共权力机关,要体现政府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者,要整合和调配公共旅游资源,从社会公益和为游客及村民负责的角度出发,因而有上述设想。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旅游企业,还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8]所以如何方便快捷地使游客到达雨崩,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这是旅游开发公司的目的之一。因此,旅游开发公司目前的设想是,修建索道,并辅以修整过的人马驿道。索道的起点可设在西当温泉,原来运送木头的沟比较隐蔽,那里原本也没有树木,可以将索道建在那里。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建平行的木栈道,到垭口以后,往下再接着建索道,同时也建栈道。不仅方便村民运送生活必需品,以及将垃圾运出来,而且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可以通过索道及时救助。对于喜欢徒步旅行的游客,可以走栈道。骡马要渐渐淘汰,只在必要的体验区保留少量的骡马,让游客体验。但骡马淘汰以后,很多村民从旅游中得到的收益就没有了,为避免造成当地村民与旅游开发公司的矛盾,旅游开发公司考虑让村民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参与公司的利益分配。这样也可以让原本并没有从旅游中得到收益的村庄得到收益。比如荣中村虽然和西当村紧邻,但是西当村靠牵马从旅游中获得了相应的收益,但荣中村却没有,为此两个村庄还产生了矛盾。如果建了索道,景区内的所有村庄都可以从旅游开发中获得收益,这样就保证了社区发展和景区发展同步进行,据旅游开发公司说这是他们所坚持的原则。从旅游开发公司的角度来看,似乎这件事情这样解决也是可行的。他们说大概5年之内要实施这样的规划。

笔者后来看到云南大学为梅里雪山所做的《香格里拉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中提到:要保留一些徒步交通线路,其中就包括从西当到雨崩、神瀑的这条线路。而且这个规划中还规定:“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全区域不得修建索道、缆车、滑雪场、垂直观光电梯、轨道式交通系统等大型娱乐设施,以保护国家公园珍贵的自然资源和景观。”[9]“由游憩道、防火道和其他功能通道构成的国家公园道路系统是实现国家公园资源保护和游憩功能的物质保障,也是确保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内各社区均衡受益,以及社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公园道路系统不仅用做自然资源保护的森林防火通道和旅游者进出观光的游憩道,也必须解决长期以来梅里雪山各乡村聚落不通公路的现状。实现村村通公路不仅是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建设的基本要求,也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10]但是这份规划并没有提到如何解决现在雨崩村民的交通问题,其所言停留在理念倡导阶段。

(三)游客的态度

对于游客来说,旅游体验更多的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自然、历史、传统等的认知,不单纯是为旅游社区带来了经济利益。[11]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特别希望能够寻求一种“原汁原味”的体验,即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也就是所谓的追求旅游产品的“本真性”。大多数游客所持的观点是,这是一条难得的徒步线路,尽管对于人的体力有很大的挑战,但是经过长途跋涉,能够看到雨崩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般的山村,那诱惑还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喜爱徒步旅行的游客,修路无疑大大降低了雨崩村对他们的吸引力,因为类似雨崩这样自然风光的村子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并不少见,雨崩的魅力就在于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的那种愉悦。而且这样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山村更增添了都市人猎奇的心态,可以满足游客的游览愿望。特别是这条山路上还有骡马供游客骑乘,一则可以减轻游客的负担,二则可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寻求“本真性”的心态,毕竟在原始森林的山道上骑乘骡马对于都市人还是一个新鲜的体验,那也代表着更为“原始的”乡村生活。徒步与骑乘骡马都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这种旅游需求,所以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说,不修路是比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