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实践论:实践哲学视域的现代社会发展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哲学实践论:哲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学问

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这看似很简单的问题,细想起来却意味深长、非同小可,甚至令人困扰、百思不得其解。哲学历史上有很多大哲学家思考这个哲学问题,给出的答案却不尽相同。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说,这个问题被一再认真提出、严肃思考,应该说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哲学以后整个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历程的新动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象征着整个中国思想界、学术研究领域在马克思主义这个主流哲学阵地的一次重大、深刻的思想解放、思想创新过程。

这里不妨谈点个人的相关经历。记得从1985年开始做研究生时起,在阅读哲学家著作的过程中,我就时常感到有些迷惑:大师们所讨论的问题、所采取的立场和方法、所形成的命题和理论系统,与我头脑中业已形成的哲学观念之间,似乎总是存在着某种难以言明的不协调之处,但究竟有什么不协调之处则不得而知,其他同学似乎也有同感。一次,我们听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位知名教授讲康德哲学,大家深为折服,觉得这种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唯心主义的哲学其实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智慧,具有真正的哲学应该具有的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一次课间休息,从窗外看到理科系实验室的工作情形,有同学嬉笑感慨:看人家这科学!(意思是说,我们说自己的哲学是科学,但是人家这才是真的科学。)在场同学纷纷响应,表达同感。但是说实话,感慨总归只是感慨,大家都没有去认真面对和实际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对于重新看待唯心主义哲学这样的问题大家也并没有从理论上认真对待,因为人们习惯于这样回答这个问题:唯心主义是高明的骗术。

后来,同学之中,选择把以往所谓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人,相对而言为数不少,而且他们的学术成就也都斐然。而我个人,向来关注的首要对象是问题而不是学派和学脉,是现实中的学术问题而不是悬空的智术思辨,我认为研究“哲学”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某种学派传承源流。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兴趣,我比较愿意为了现实历史而对学术“货比三家”。所以,在广泛的阅读和实际的思考中,更加倾向于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学问?哲学上的各种理论体系、各种思想流派、各种倾向,包括像唯心主义和玄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这种我们曾经长期在一种我们自己理解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大加挞伐的理论倾向,它们是否具有某种共同作为哲学理论的统一的性质或意义?如果有,那么这种统一的性质和意义可以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有意思的是,这种问题你不问的时候答案显而易见,至少所有“原理”教科书都开宗明义讲清楚了,但当你真正认真阅读、思考时,答案反而像云雾一样扑朔迷离了。或许,这就是哲学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