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焚书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复马历山〔1〕

甚快活,甚自在,但形神离矣,虽有快活自在不顾矣〔2〕。此自是恋臭皮囊者宜为之〔3〕,非达人事也〔4〕

且夫形、神,两物也,生即神寓〔5〕,死即神离,神有寓有离,形有死有生,则神亦与形等耳〔6〕。正所谓无始以来认贼为子者〔7〕,好修者以为宝,是以徒劳而罔功〔8〕;真修者以为贼,是以投诚而皈命〔9〕。如公所言神〔10〕,正所谓识神,千万劫被伊拖累〔11〕,轮转六道〔12〕,未尝暂歇者,顾反宝藏而快乐之耶〔13〕?孰若一超直入如来地〔14〕,庆幸何如!

尽大地是一老众生耳〔15〕,安有如许多事乎〔16〕?既自负是老众生〔17〕,安有明白,安有糊涂,安有起灭,安有自在〔18〕。就天地如此,老众生亦如此;圣人如此,老众生亦如此。天地、圣人、老众生,同一杳然〔19〕

注释

〔1〕本文约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写于北京通州。见前文注〔1〕。 本文就形神(即生死)的关系作了阐释。李贽认为,一切都是缘生不实、寂灭归空的,不要错认妄想为真实,所以对于生死要有超脱。《焚书》卷四有《伤逝》一文,提出“死不必伤,唯有生乃可伤耳”,可参看。

〔2〕“甚快”四句:指人对生死的认识,即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意思。意为人死后,很快活,很自在,只是身体与神识分离了,虽有快活自在也不值得眷恋。形神离,指身体与神识分离。形,指身体、形骸;神,指精神,佛教也称“神识”。《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顾,这里是顾惜、眷念之意。

〔3〕“此自”句:意为这只是贪恋形骸、尘世者的认识和想法。臭皮囊,喻指人的躯体、形骸。释道以人体内多污秽不洁之物,如血、痰、涕、屎、尿等,故有是称。《后汉书》卷三〇下《襄楷传》:“天帝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注曰:“《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佛曰:此是革囊盛众秽耳。’”

〔4〕非达人事也:不是真正通达人情心性者所为。

〔5〕寓:寄寓,寄托。

〔6〕神亦与形等:神与形的虚幻特点其实是相同的。

〔7〕无始:没有起始。佛教认为万物皆由因缘而生,没有始源,时间也是无始无终的,所以也称起始为无始。这里是“从来”的意思。 认贼为子:佛教用语。比喻错认妄想为真实。语出《楞严经》卷一:“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意思是,如来告诉阿难:(那个心)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妄念的所思所想,它迷惑了你的本真心性,使你从无始无根源以至现在,都错认妄想为真实,失去了你的本真心性,所以只能堕入生死轮转之中不能拔除。

〔8〕“好修”二句:意为好修者以“神”为宝,结果死后形、神俱灭,一切苦修的功夫都白费了。“好修者”指对生死之理并不真正理解而喜欢追求神不灭者。

〔9〕“真修”二句:意为真正明白死生之理的人,把“神”看做是“贼”,而投献诚心归依于超脱生死的真理(即下文所谓“如来地”)。投诚,投献诚心。皈(guī)命,即皈心,诚心归向。皈,归向,依附。

〔10〕公:指马历山。 神:与下句的“识神”(中华书局本把“识”断为上句,把“神”断为下句,不妥),佛教用语。佛学研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李贽在这里认为二者同义,继承了汉译佛籍把“识”与“神”并称的理论,指心理与精神的总称。东晋僧人净影慧远《大乘义章》卷三:“所言识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故知“识”即是“神”之知。

〔11〕千万劫:言其时间极长。劫,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再重新开始,这样一个周期称一劫。劫的时间长短,佛经有各种不同说法。 伊:指上文的“神”或“识神”,实际上就是所谓的“灵魂”。佛教修行,强调破除“我执”,以达到“无我”的境界。但如若真达到“无我”,把“我”的形、神两者都看成虚幻不实,就否定了灵魂不灭。这样一来,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就没有了依托。因此,佛教讲破“我执”,不可能彻底到形、神皆灭,还是留下了神不灭的尾巴,以给六道轮回说留下余地。李贽在这里不赞成留下这尾巴,主张形与神等。这样的主张,颇近于六朝范缜的“神灭论”。

〔12〕轮转六道:佛教用语,在六道中轮回。轮转,轮回。六道,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亦称“六趣”。佛教认为,众生各依所作善恶不同,在六道中生死交替,互相转世,有如车轮般旋转不停,故称轮转,亦称轮回。

〔13〕“顾反”句:意为怎么能反而当作宝藏而快乐?顾反,反而。宝藏(zàng),珍宝,珍贵物品。

〔14〕“孰若”句:意为何如一念顿悟,直接见性而成佛。孰若,何如,怎么比得上。一超,一跃。如来,释迦牟尼的十大称号之一。这里指佛。

〔15〕众生:佛教用语。这里指由众多之法,假(凭借,依靠)和合(混合,汇合)而生。净影慧远《大乘义章·十六神我义》:“依于五阴和合而生,故名众生。”

〔16〕安有:哪里有。

〔17〕自负:自许,自己称自己。

〔18〕“安有”四句:意为(既然自许为是由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的“老众生”),哪还有明白糊涂,起灭自在之分,一切相对的概念,皆同泡影,归无所得。

〔19〕“天地”二句:意为天地、圣人、众生等现象,都如镜花水月,虚妄而无踪影。这里表现了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缘生不实、寂灭归空的“空观”思想。杳(yǎo)然,幽寂而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