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本经】
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几者,非昔之隐几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析文解字】
本节也是为国人熟知的一个寓言故事。庄周先生借三籁之说,形象生动地阐明了世间物论自然之理,寓含了深刻的唯识法相学道理。
本节故事的主人公是南郭子綦(qí)和颜成子游。根据成玄英的注疏,南郭子綦,字子綦,是楚昭王的庶弟,楚庄王时期位居楚国司马之职。古人多以居处为号,子綦先生的宅子大概位于楚都南区,故称南郭子綦。颜成子游,姓颜名偃,字子游。根据二人的对话内容,颜成子游应是南郭子綦先生的门人弟子,在《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和《杂篇·寓言第二十七》还有关于二人的其他内容,届时再做说明。但是,在《杂篇·寓言第二十七》中,“南郭先生”的称谓变成了“东郭先生”,这当然不是随随便便写的。寓深意于人物的称谓之中是庄周先生的常用手法,这一特点将逐文展示。
先看“嗒焉似丧其耦”这句话说了什么意思?“嗒(tà)焉”是形容忘怀的样子。“耦”(ǒu),本义指古代时二人并肩耕种的一种方式,称为耦耕。所谓的“嗒焉似丧其耦”,即是喻示南郭先生修行证道,打坐入定,证至身心相离的境界了。如果按《逍遥游第一》的说法,就是说南郭先生证到化鹏的境界,见真性了。本节后文“今者吾丧我”进一步明确了这层含意。其中,“吾”字意指证入真如性海的真我;“我”字意指这个集触受于一体的色身,是与真我相对的假我。当然,所谓的真亦非真,所谓的假亦非假,这进一层的深意此处暂且不论。“吾”和“我”的区别从二字的本义上可以体现出来。“吾”字是形声字,上面的“五”字从中国传统文化理、象、数的观点,指天地阴阳二气交汇。《说文解字》:“吾,自称也”,“吾”就是指见性之人证得独然自化的自性之后,所证知的不依器物世界的、绝对的、唯心的真我。“我”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我”的字形分别是“”和“”,像靠放在一起的两只戈,本义指兵器。想想人活在这个世间,因为这个肉壳子可真受罪啊!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每天稀里糊涂地活着,在肉体受意念驱使的同时,精神也时时受到肉体触受乃至外部环境的牵挂,的确很不自在、很不逍遥啊!
“大块噫气”这一段文字的寓意就是《逍遥游第一》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真实写照。“大块”一词在《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中又称作“大隗”。“大块噫气”一词的字面意义是大地在呼吸。一个人行进到大山之中,山风起处草木摇曳,众窍齐鸣,这种现象对于任何一个思维健全的人而言,即使不是身临其境也不难想象,所以,仅仅把“大块噫气”当作庸常所谓的风也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如果仅仅理解到这种程度,显然是不足以深刻理解庄周先生藉此故事所要寓托的喻义的。学人不妨再进一步思索,这个世间的一切形形色色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起世经》中佛说:“一切世间,各随业力,现起成立。”这就是说世间一切均是由其各自的业力,在因缘成熟时自然呈现的。一切众生的共业所致的阴阳之变,就是充斥于世间的最大的炁,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最大的原动能。这个世间最大的真息的作用功能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是因为众生的心性永远没有止息的时候,外在就表现为器世间成、住、坏、空的周变。所以,从器世间呈现的根源来讲,“大块噫气”喻指真如性海的生发功能,即行蕴功能。
我们都对“自己”一词的词义习以为常了,并不深思“自己”一词的本义。“自”字的本义指鼻子:用作代词时,指“自身”;用作副词时,是“亲自,主动”的字义。“己”字的本义是指为了缠束丝而区分出来的丝缕的端绪。根据“自”和“己”两字的本义,“自己”一词的本义是自使其然,作茧自缚之意。自己啊,自己!我们活得不逍遥的根本原因,追根到底都是我们自己拿自己不开心。学人如果真能相信万相自然的道理,并行之以自解其缚,则离道不远。
本节中有“人籁”“地籁”和“天籁”之谓,分别寓含深刻的喻义。
“人籁”一词的字面意义指人吹排箫发出的声音,喻指世间各种言论,即百家学说。愚凡之人不明人生宇宙事实的真相,妄执人我,是非相攻,实是妄上加妄。所以,《南华真经》用“比竹”来形象地比喻世俗人等各执己见,互不通融,是非相攻的荒唐之举。
“地籁”一词的字面意义是大风吹作下草木的摇曳之姿和众窍发出的各种声响,而喻义则在说明,世间万物万相形成的实相,乃是众生的阿赖耶识(种子识)藉助真如性海的行蕴之风,在适当外缘条件下的自然呈现。“地籁”一词形象地寓托了万物万相无心生成的大理。“万窍怒呺”的千姿百态的众生相,乃是众生宿世业力所致的结果,性相的呈现禀自先天,不受后天分别意识的控制。根据十二因缘之无明缘行的道理,行蕴生发的原因乃是无明与明相袭相盖的幻相,而阴阳本空,难道世相会真的实有吗?
无论“人籁”还是“地籁”,根源均是众人的自妄自执自分别,离心无物,所以称之为“天籁”。而我本无我,所有的一切言论乃至性相,究其根本,空无所得。《大佛顶首楞严经》:“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吹万不同”与“厉风济则众窍为虚”,则是对世间万象生灭来去真相的形象说明。《楞枷阿跋多罗宝经》中说:“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此即是说,阿赖耶识才是人身命的真正主人。阿赖耶识的识流生发,即有相应的性相呈现;阿赖耶识的识流住于身躯,人身就活在世间;阿赖耶识离开身躯后,人之身命就终结了。解脱行蕴后,即可证知无生的大理。(五蕴解脱的说明,参见后文《大宗师》中相关内容。)
《齐物论》以人、地、天三籁开篇,寓托了世间万象皆出于自然而又一切了不可得的事实真相。对世间万象事实真相的认知,正是后文一切内修外证的理论基础。“齐物论”是建立在对宇宙人生事实真相的证悟基础上的。
最后,还有几个字词的意义需要简单说明一下,以方便理解。“翏翏”(liù)一词的字面意义指远远袭来的风声,即长风之声,喻义行蕴之根玄不可测。“畏佳”形容树木高大参差的样子。“枅”(jī)字的本义是柱子上的支撑大梁的方木,此处指小方孔。“洼”字的本义指深池。“污”字的本义指“浊水不流”,此处指比洼更深的池。“謞”通“嗃”(xiào),形容长啸之声。“譹”(háo)通“嚎”,形容大声呼喊,大声哭叫。“宎”(yào)字形容风吹入深的洞而发出的声音。“泠风”“飘风”“厉风”分别指微风、大风和烈风。“调调”“刁刁”二词形容山林草木随风摇曳的不同形状。“调”字表示言语投机、融洽。“刁”字的本义为狡猾、奸诈。
【译文】
南郭先生坐在几案之后,仰天而嘘,身心俱遣、物我兼忘,证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颜成子游立侍一旁,请问道:“如何安处呢?竟然可以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界?先生今天凭几而坐的神情与往昔大不相同啊!”
南郭先生回答说:“偃,你问得真好啊!今天的我放下外执之假我而进入了真我的境界,你知道吗?你是知晓人籁的道理而不知晓地籁的道理,知晓地籁的道理而不知晓天籁的道理啊!”
颜成子游说:“请问地籁、天籁之意?”
南郭先生回答说:“大地的呼吸,名之为风。这种风不发则已,发则各种不同的孔窍都怒吼起来。你难道就不曾闻听翏翏长风为何生发吗?山林高大参差,百围大树的窍穴,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梁柱上的方孔,有的像杯圈,有的像舂臼,有的像池洼,有的像深潭(这些窍穴在长风吹作下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湍流冲激,有的像羽箭发射,有的像叱咄,有的像呼吸,有的像呼叫,有的像号哭,有的像深谷发出的声音,有的像哀切感叹。风呜呜地吹刮,各种窍穴则喁喁地相和。轻微的风就小声地和,狂风则大声地和,厉风过后万窍齐虚空寂无声。你难道不曾见山林草木或调调然,或刁刁然随风起舞吗?”
子游说:“地籁是风吹窍穴发出的鸣响,人籁仿如箫管相比各执一音,那么请问天籁又是怎么回事?”
子綦说:“吹的功能作用到万种不同的孔窍之上,自然发出千差万别的声音。这都是孔窍自取自执的结果,难道还有谁主使吗?”
【段意小结】
本节以人籁、地籁和天籁形象的譬喻入题,亦是观因缘悟道的法门。通过对地籁现象中风起风灭、万窍随作随息、山林树木与窍穴禀性不同而呈现千姿百态的描述,阐明万相皆是识蕴与行蕴相配合,因缘呈现的自然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