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转型与幸福感变迁(1978~201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证成涅槃”的幸福

一般认为,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情感体验,“苦”与“乐”(幸福)是相对的。一个人即便不能享受一生的幸福,也会多多少少体验到幸福的时刻。在人的在世存在过程之中,单纯的苦难或者幸福并非绝对的,它们如纸的两面落实于现实之中人的真实的存在。不过,在佛教看来,人生是一个苦难的历程,乐只不过是人世间的梦幻泡影,并不具有现实性的品格,唯有苦才是人生的本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佛教称人世为“苦海”,佛经中也处处强调现实的人生乃是处于无边无际的苦海之中,“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法华经·寿量品》)。佛教对现实人生做了“唯苦而已”的最终判定,佛教经典还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生之苦做了较为细致的区分,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便是对人生八苦的划分。所谓的八苦便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苦在佛法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佛教所谓的苦、集、灭、道四谛都是围绕各种人生之苦而展开。苦谛是指世间有情皆是苦,集谛是说产生苦的种种原因,灭谛是讲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而道谛则是论修道乃是消灭苦因的路径。虽然佛教认为苦在人生中占有根本性的地位,却也不否认人生中有乐的存在,只不过相对于人生之苦而言,乐在人的一生之中不仅极其短暂而且十分有限,一如流星划过夜空般转瞬即逝。这种乐就是佛教所谓的“世间福”,它为人世间的芸芸众生所孜孜以求,如对功名利禄的占有、对福寿安康的祈求等。在佛教看来,这些看似幸福的人生其实只不过是一种虚妄的幻象。因为它不仅不能使人的心灵获得解放,让人的灵魂摆脱外界的纷纷扰扰,反而会束缚人的精神,从而成为人们获得幸福的羁绊。

普度众生,使世间之人脱离苦海,从而达到无上的幸福乃是佛教的终极关怀。佛教对于各种现实苦难的征服以及对于受苦之人的拯救,并非仅以一种毋庸置疑的语气向人们宣告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快乐的、幸福的,并试图引导他们走上这条幸福之路,而是试图通过劝说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是苦是乐,是福是祸,那都只不过是空是幻而已。佛教的“空”论便是教世间之人如何通往幸福之路。所谓的“空”便是要“看破”,因为佛教认为唯有看破世俗红尘,方能放下对于世间万物的执着,从而实现心灵的自由。而“看破”无疑需要具备一定的智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将幸福与理性联系在一起。佛教指出,人世间的许多痛苦都是由于人自身的痴愚无明所造成的。由于对于世界、人生缺乏真正的了解,导致人无法认清世界、人生的本质,从而引致种种业报苦果。若要使人生从无穷无尽的痛苦中解脱,就应当对世界、人生有更透彻的认识。在看破世间万物的虚幻不实之本质之后,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修行来获得“出世间福”。佛教的修行首先自然包括对于“四谛”的领会,在对“四谛”有了通透的理解之后,就需要进行八正道的修持,而后再经历戒、定、慧三环节的修行,最后进入涅槃境界。修习的目的是为了破除人们心中所固有的“贪”“痴”“迷”等各种执念,通过修习,最后识得万法皆空,方能“度一切苦厄”。不过,佛教所谓的修行并不单单是个人的私事,它还总是涉及自我之外的其他人,“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华严经·十回向品》)。因此,修行从来就不是个人单纯的信仰问题,它同时蕴含着“自度”与“度人”的双重维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的幸福观总在实质层面上关涉群与己,换句话说,它总是既关注个体层面的一己幸福,也关注社会层面的集体幸福。

在通透“五蕴皆空”并经过一系列的修习之后,人便能进入佛教所谓的“涅槃”境界。所谓的“涅槃”,其实乃是指修行佛教之人过世之后所进入的一种特殊状态,进入这种状态的人将永远脱离生命中的各种苦难,从此不再进入六道轮回。“涅槃是人达到彻底自由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决然优越于当下状态的一种生命场景。”(王建光,2006:138)因此,玄奘便将“涅槃”意译为“圆寂”。从玄奘的翻译,可以明显看出“圆寂”一词至少在字面上指的是在功德圆满之后归于无所挂碍、寂静的境界。近代以来,西方将它译为“觉醒”或“启示”,这种翻译在一个层面上揭示了幸福与理性或者智慧的关系。佛教把“涅槃”描述为心灵超越于贪欲、嗔恨和其他的被折磨状态后的极其宁静,这意味与周围的世界和谐,对万物慈悲,放弃执着和痴迷。在涅槃状态,贪婪和嗔恨的根源已经被根除,这样的人不再遭受生的痛苦,因为“只有涅槃才能从存在的毒咒中解救人们的不幸”(鲍吾刚,2004:159)。也只有证成涅槃,才能从根本上斩断一切烦恼、消除一切执着,从而达到寂静、湛然与极乐无忧的状态。“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实名涅槃。”(《杂阿含经》)

涅槃境界是一种“出世间福”,这种幸福不仅具有时间上的永恒性,而且具有完全的自主性,它不仅不依赖于任何外界的人和物,也不会有生灭,更不会像“世间福”那样常有“世间苦”掺杂其中,而是完全自作主宰,超越时空,极其纯粹。在《法句经》中,佛陀便说涅槃是“最高的幸福”。这是一种持久的幸福,通过内在的静定获得完整圆满的幸福感,达到了觉悟或菩提,而不是通过非永恒的事物所带来的幸福。

以上,我们对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道教以及佛教的幸福观念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希望能够以此来呈现中国古代幸福观的大致轮廓与图景。当然,追溯传统的目的并不是要停留其中,而是希望通过某种“回归”来更好地理解当下。现代生活从传统中走来,对于中国古代幸福观念的勾勒,无疑能够为我们更好地领会当代社会生活、诠释当代人的幸福观提供一个历史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