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一 主要结论
本书从分工研究体系中的一个领域入手,选择新型产业分工这一研究对象,结合中国的实际,通过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新型产业分工是分工演进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有意义的分工形式。
本书通过对分工演进过程与趋势的分析,认为新型产业分工是分工发展历程的一个新阶段,它对于区域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当前分工发展的具体实践,将产业链分工和模块化分工结合在一起,对新型产业分工进行了界定,并通过对其类型、特征及经济性等方面的分析,认为我国当前应在现有分工发展的条件下,促进基于区域比较优势而跨区域协作的新型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
第二,区域和产业两个层面的因素共同推进了新型产业分工的形成。
对新型产业分工形成的动力机制探讨是本书的重点。新型产业分工是当前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分工形式,探讨其形成的动力机制,不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种分工的特性,而且对于从国家层面上引导这种分工在区域和产业两方面合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书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市场扩张、生产方式的进步和交易效率的提高等促进了产业链各环节的纵向分离和跨区域生产的可能;而要素禀赋、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则推动了同类产业的地域集中和区域专业化的形成。新型产业分工的形成过程是产业链在空间上不同环节纵向分离和同类环节横向集中的过程。
第三,我国有些区域已经表现出新型产业分工的大体趋势,但具体到产业则有所不同。
本书选择两个产业在典型地区的分工发展状况,得出两种分析结果:(1)将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发现新型产业分工已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即在京津冀都市圈范围内,北京、天津和河北在产业链的总部、研发设计、加工制造、营销与服务四个主要环节的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工。(2)具体产业的情况有所不同。一是对汽车产业的研究,未能发现明显的跨区域产业链分工状况;二是对纺织产业的研究,发展产业链分工协作的程度较高。
第四,在新型产业分工的条件下,探讨了当前我国应实施的区域发展政策。
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向新型产业分工转变的过程,国家政策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要对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从战略上做出调整,政府不但要加强我国区域发展秩序的规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划区域产业发展,完善要素市场,并且要以都市圈为重点,加强都市圈内产业分工的引导与协调,加快推动新型产业分工格局的形成。其次,在地区功能专业化加强的情况下,国家需要出台一定的扶持政策,对资源输出区和生态涵养区给予合理的补偿和援助,以达到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均衡。
二 创新与不足
新型产业分工是当前区域和产业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但目前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薄弱。从本书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来看,创新之处虽然存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值得庆幸的是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多种困难并由此发现做这方面研究时无法采取的思路和方法,希望以后就此问题继续探讨。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对新型产业分工作出界定,并对其类型、特征进行了研究。参阅大量有关分工研究的文献,结合对分工演进历程的研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界定了新型产业分工的内涵和特征,提出新型区域产业分工是当前分工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的观点。
第二,将区域和产业两个层面的分析结合起来,从理论上探讨了新型产业分工形成的动力机制。虽然对动力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难以找到类似研究借鉴的前提下,仅以现有的分工理论为研究基础,进行新型产业分工动力机制的探讨仍是较有意义的尝试。
第三,从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分析,提出当前应该从传统分工走向新型产业分工的观点。并提出基于新型产业分工的有关政策建议。这对于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分工新格局的形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书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实证研究总体上较为薄弱。本书试图首先对新型产业分工进行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做出较充实的实证研究。然而,在写作过程中发现,对于一个选题,同时关注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从时间和研究深度上都难以保证。所以,只能分阶段进行研究,目前仅达到通过一定的例证对理论做出验证的目的。
第二,由于企业层面的数据难以获得,只能通过产业数据对产业链分工状况近似地测算。因此,只能反映产业链分工的大体趋势,地区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无法体现,难免出现结果过于粗略的情况。
第三,实证研究的测度指标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由于预想的数据无法获得,本书在研究过程中未能对新的度量方法进行充分探讨,只是借鉴现有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测算。
新型产业分工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仅能作出初步的探讨,希望通过今后的努力学习,继续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转引自林其泉《分工的起源和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2] RCA指数是衡量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一种方法。RCA是显示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的简称。它的表达式为:RCAXij=(Xij/Xi)/(Xwj/Xw);其中Xij为i国j产品向世界市场出口的价值,Xi为i国向世界市场出口所有产品的价值,Xwj为世界市场出口j产品的价值,Xw为世界所有出口产品的价值。当RCAXij大于1时,表明i国j产品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3] NET指数是衡量一国净出口水平的一种方法,即Net Export Performance Ratio。通常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出口减去进口与该类商品贸易总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NXij=[(Xij-Mij)/Xij]/(Xwj/Xw);其中Xij表示i国家j种商品的出口,Mij表示i国家j种商品的进口。净出口指数在-1到1之间。如果为-1,意味着该国j种商品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如果为1,意味着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
[4] SITC是联合国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的简称。
[5] Hummels提出了测度产品内分工规模的两种方法。一种为VS,用体现在一国出口商品中的进口中间品价值来衡量,公式为VS=(出口额/产出)×进口中间品;另一种为VSI,考察一国出口的中间品中被他国用作生产出口品的价值,计算方法与上式大体相同。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VS从一国的进口中间品来考虑,VSI从一国的出口中间品来考虑。他与Feenstra的区别在于,其统计口径不包括一国进口中间投入品中用以生产满足国内市场消费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