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各章主要内容
本调查报告分为12章。
第一章为总论,主要介绍本次调查的目的、对象、抽样方法、调查方法及调查报告的结构安排等内容。
第二章围绕经济状况介绍新白领的经济收入、影响收入的因素及新白领对经济收入的主观满意度等问题。总的来说,新白领阶层经济收入处于较高水平,支出也较高,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尽管收入较高,但他们对经济收入的满意程度仍然较低,感到“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合计只有13.9%;新白领阶层内部的经济收入分化明显,个人年收入最高前10位的收入总和是最低后10位收入总和的99倍。
第三章介绍新白领的住房状况。调查发现:1/3的新白领拥有自己的产权房,若按一户三人计算,平均每人的居住面积在27~30平方米,稍低于上海本地居民的住房水平;其余新白领是租房或由单位提供住宿,租住面积均不大,平均租金为1550元/月,最低仅为40元/月,“租住单位公房”降低了平均租金水平;他们的购房预期并不强烈,仅有3.63%的人表示近期会购房。
第四章描述了新白领的工作特征、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新白领工作报酬相对较高,但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因此,工作压力也大。工作压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收入压力、晋升压力和竞争压力。这些压力导致工作满意度下降,工作流动性加大,跳槽意愿增高。
第五章介绍新白领阶层的恋爱、婚姻、家庭关系、家庭决策模式和家庭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新白领阶层大龄未婚青年比较多,家庭关系比较和谐,家庭生活决策模式比较民主,家庭生活满意度总体上比较高。影响家庭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家庭收入和购房压力。家庭收入越高,购房压力越小,相应的家庭生活满意度就会越高。
第六章介绍新白领阶层的奢侈品消费情况,并分析了他们的消费特征以及消费心理。他们购买奢侈品的覆盖率较高,几乎遍及每个收入层次,但总体上奢侈品支出保持在较为理性的水平;购买类别男女有别,女性偏好名牌化妆品、珠宝首饰和名牌箱包,男性偏好名牌手表和电子产品。
第七章从参与同乡、校友、战友活动,参与居委会/物业组织的活动,参与宗教聚会,参与兴趣群体的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和投票选举等方面描述了新白领阶层的社会活动。参与同乡、校友、战友和兴趣群体的聚会是新白领阶层参与较多的活动,但其余活动类型新白领的参与人数均不到一半,经常和较经常参加居委会/物业组织的活动的新白领人数不到被调查总体的2%,85%以上的新白领从未参加过宗教聚会活动,60%以上的人从未参加过志愿者活动,84%的人没有参加过区人大代表选举,86.2%的人没有参加过村/居委会选举活动。
第八章从上海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角度描述了新白领阶层的交往对象和交往内容。从交往对象看,新白领阶层与外地人的交往高于与上海本地人,“朋友”大部分是上海本地人的新白领只占被调查总体的10%稍强一些,而交往对象主要是外地人的新白领则占被调查总体的45%。之所以存在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新白领的同事大多是外地人。求助、谈心、外出就餐是他们的主要交往内容,交往对象主要是家人、亲戚和朋友,而在这些人中,仍旧是外地人比例较高。
第九章是关于新白领阶层的身心健康问题。一方面,他们对自己身心健康状况持乐观态度,自我感觉普遍较好;另一方面,12.5%的人认为自己有可能会过劳死或猝死,超过3成的新白领受到各种身心问题困扰,主要是运动系统疾病、眼科问题和情绪困扰三种。但大多数新白领并不把这些问题当疾病看待,不去医院治疗;新白领的身心健康状况与企业性质和工作压力有很大关系,男性心理压力高于女性。
第十章从群体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及社会网络认同四个方面分析了新白领阶层的社会认同。调查发现,上海户籍对上述四个方面均构成显著影响,因此,户籍是影响新白领阶层社会认同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十一章首先论述了新白领阶层对公共安全状况的社会信任,包括对食品安全、人身财产安全、医疗安全以及个人隐私安全的社会信任;其次论述了新白领阶层对个体、组织及国家的社会信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新白领阶层对上海未来公共服务的社会信心,包括对住房保障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教育服务、公共交通服务、人才服务、个人发展机会、生态环境、食品安全、财富与收入的分配、工作与就业机会这十一个方面的未来信心。
第十二章对新白领阶层的子女状况及其对子女的期望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平均年龄为28.44岁;②子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男女之比高达139∶100;③子女会讲上海话的比例仅为23.3%;④子女抚养费用较高,平均每月为1641.1元;⑤对子女期望较高,但并不坚持子女未来留在上海发展。
[1] 潘允康:《“白领”与现代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3期。
[2] 见上海市统计局网页,http://www.stats-sh.gov.cn/sjfb/201105/218819.html。
[3] 夏建中等著《社会分层、白领群体及其生活方式的理论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48~49页。
[4] 夏建中等著《社会分层、白领群体及其生活方式的理论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48~49页。
[5] 潘允康:《“白领”与现代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3期。
[6] 杨雄:《上海“白领”青年职业生活调查》,《青年研究》1999年第6期。
[7] 郗杰英:《解读“新白领”》,《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6期。
[8] 潘允康:《“白领”与现代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3期。
[9] 李强:《西方发达国家的白领阶层》,载何建章等编《当代社会阶级结构和社会分层问题:第七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第125~127页。
[10] 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11] 关于该抽样方法的详细介绍请参考赵延东、Pederson的《受访者推动抽样:研究隐藏人口的方法与实践》,《社会》2007年第2期。
[12] 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