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调查:新白领生存状况与社会信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新白领阶层的工作特征

(一)职业涉及领域广,集中于私营企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大

“白领”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指的是一切受雇于人而领取薪水的非体力劳动者。白领的范畴很广,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办事员、推销员、打字员、会计、教师、医生、律师、普通职员等。“新白领”是白领群体中新兴的一个群体,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松动,人口的迁移和流动而兴起的移民群体。本次调查中,将“新白领”定义为出生在外地、在上海从事非体力劳动、大专以上文化学历的劳动者。

为了较大地涵盖新白领的范畴,较好得出目前上海市新白领的工作特征,本次调查最大限度地涉及各种不同性质的企业单位以及新白领的不同阶层。

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033名新白领中(14人没有回答其职业或就业状况),党政机关就业人员占了3.5%,国有企业就业人员占了14.4%,国有事业就业人员占了11.7%,集体企业就业人员占了0.5%,个体经营就业人员占了3.2%,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占了32.9%,外资/合资企业就业人员占了27.2%,股份制企业就业人员占了5.9%,非营利组织就业人员占了0.7%(见图4-1)。

图4-1 上海市新白领所在企业性质的分布情况

在这些新白领中,77.6%的新白领位于第三产业,21.5%的新白领位于第二产业,只有1%的新白领位于第一产业(见表4-1)。这与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上海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报告》显示的2010年第一产业在业人口占在业人口总数的比重为2.9%,第二产业占42.6%,第三产业占54.5%的趋势相同。上海市从业人员集中在第三产业,被调查新白领同样集中在第三产业,对于这一重合现象,主要是由于上海市本身的政策和经济环境决定的,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三产业的不发达严重制约上海经济的发展,1984年,国务院批转《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上海的第三产业,并加快上海的工业结构调整。在浦东外向型经济的推动下,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增加,第二产业中新兴现代制造业与现代的服务业也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成为主导部门,传统农业和制造业的比重日趋缩小,专业技术人员与现代商业服务业的从业人员逐步增加,而传统农业与工业的从业人员日趋减少。

其次,根据《文汇报》2011年的报道,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999年首次超过50%,2011年上半年达到57.8%,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1996年以后(除个别年份外)都超过60%,三产投资和财政收入占比超过70%,利用外资占比超过80%,是最具前景的产业。

最后,目前上海市白领阶层的比例日益上升,就业需求大,第三产业则为这一需求提供了很好的保障,50%的就业人员都处于第三产业。而被调查的新白领多数处于私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国有企业等,这些企业性质除极个别外都是第三产业,因而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被调查的新白领也较多地处于第三产业。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上海市就业人员倾向于第三产业,而上海市的新白领阶层也倾向于第三产业。

表4-1 上海市新白领阶层所在产业的分布情况

新白领阶层聚集在第三产业是因为上海市本身的政策和就业环境,那么集聚在私营企业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原因如下:首先,根据2008年上海市《新闻午报》的报道,上海地区的500多个公务员招考岗位,吸引了超过3万人报名,除大学生外,在职白领也成为报考公务员的主力军。但是,尽管工作的稳定性是很多新白领选择工作的首要条件,新白领择业时首先会选择考公务员或国家事业编制,但是毕竟国家公务员、国家事业单位的岗位数量非常少,不可能成为容纳新白领阶层的主要就业渠道,而私企相对来说在整个行业占的比例较大,招工人数较多,因而新白领的人数比重也相对较大。

其次,上海创信市场调查公司所做的一份最新调查显示,近来,一大批海归和高科技人才纷纷加入上海的私企,利用在外企学到的管理经验和建立的关系网络创业或到私企重新打造一片新天地,他们认为从近两年的薪酬增幅来看,外企不如私企,而且私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私企的地位也超过在外企的地位,这也是构成新白领阶层向私企集聚的第二个原因。

(二)不从事管理工作新白领多,新白领阶层内部层级分化大

按照管理层级进行划分,不从事管理工作的新白领占了52.5%,从事一般管理工作的新白领占了33.0%,从事中层管理的新白领占了11.9%,从事高层管理工作的新白领占了2.7%;按照技术职称进行划分,除去占被调查总体17.5%的不适用职称划分的新白领之外,其余的情况是,无职称的新白领占了35.4%,初级职称的新白领占了20.7%,中级职称的新白领占了20.7%,高级职称的新白领占了5.6%(见图4-2)。

图4-2 上海市新白领的管理层级以及技术职称的分布情况

由此可见,在新白领内部,有着不同的职业地位,并且差异较大。就管理层级来说,50%以上的新白领只是普通的职员,不从事管理工作,30%以上的新白领从事一般性的管理工作,只有14%左右的新白领管理层级相对较高;就技术职称来说,拥有技术职称的新白领占将近47%,但是技术职称集中在初级和中级,高级职称的拥有者较少。据此,我们可以看到,新白领内部的分化较大,被称为新白领,并非就一定是身处高位或者是资深技术人员,新白领只是相对于蓝领来说的,而且只是工作性质不同而已。

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新白领阶层内部的管理层级和技术职称呢?我们引入性别、年龄、教育三个变量,进行分析比较。考虑到我们对于很多企事业单位考量的都是管理层级,技术职称只对部分技能型工作比较有用,因而在分析中,我们忽略对技术职称的分析,只分析管理层别。

性别对新白领阶层内部的管理层级分布有显著的影响(p<0.001)。不从事管理工作的女性比例比男性高7.1%,在一般管理人员中,女性比男性高了2%,但在中层管理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上,男性比女性分别高出6.3%和2.8%,这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是在新白领阶层的较低层次(见图4-3)。

图4-3 上海市新白领阶层在管理层级上的男女比例

我们认为,女性在初级管理层级中比例大,但在中高级管理层级中比例小的现象,可以用职业中的“天花板效应”进行解释。“天花板效应”就是说,女性或是少数族群难以晋升到企业或组织高层并非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或经验不够,或是不想要其职位,而是一些针对女性和少数族群的升迁方面,组织似乎设下一层障碍,这层障碍甚至有时看不到其存在。因此,如果组织中的女性或少数族群顺着职业生涯发展阶梯慢慢往上攀升,当快要接近顶端时,自然而然就会感觉到一层看不见的障碍阻隔在他们前面,所以他们的职位往往只能晋升到某一阶段就不可能再继续上去。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女性在没有管理层级和初级管理层级上的人数远远多于男性,但是男性在中层管理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上的人数却多于女性的原因。

就年龄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不从事管理工作的比例逐渐减少,从事管理工作的比例逐渐增加。这个现象与目前很多企业晋升与工龄有关非常切合。而且我们也不难想象,随着年龄的增加,工作经验也在不断累积,从而为进入更高的职业地位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本次调查中绝大部分新白领都集中在不从事管理工作和一般管理人员的职位上,因为本次调查中的新白领的年龄段集中在30岁偏下部分,而这个阶段的新白领其事业大多正处于刚起步的阶段。

图4-4 上海市新白领阶层在管理层级上的年龄分布

当我们引入受教育程度这个变量的时候,我们发现受教育程度与管理层级并没有很大的影响。我们推测这可能与新白领阶层普遍的较高学历有关,因为本次调查的新白领受教育程度均为大专及以上水平,因而学历的优势并不明显。

由此我们得出,新白领阶层由于存在性别、年龄的差异,因而内部层级分化较大。尽管很多人认为,新白领阶层相对于蓝领而言社会地位更高,但是在新白领阶层内部也有自己阶层的等级排序,而这些等级排序,一般就是由管理层级和技术职称确定的。

(三)受教育程度高,经验丰富

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析报告》指出,2010年上海市2208.57万6岁以上常住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2.8%。本次调查的1047位新白领中,23.3%的新白领是大专或高职学历,50.7%的新白领为大学本科学历,26.0%的新白领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76.7%。尽管新白领阶层内部在职位或职称上有较大的分化,但是新白领阶层的受教育程度远远超过普通就业阶层。

新白领阶层不仅受教育程度高,而且有丰富的就业经验。为了便于统计,我们以被调查的新白领拥有第一份在上海的工作的时间为基础,以年为单位,计算被调查新白领的工作经验(因为新白领阶层在拥有第一份在上海的工作时,可能已经有过工作经验,而且由于以年为单位,我们并不排除有误差存在),根据调查显示,新白领阶层的最高工作经验为37年,最低的为1年,53.4%的新白领工作经验在1~5年,34.5%的新白领工作经验在6~10年,12.1%的新白领工作经验超过10年,具体见图4-5。

图4-5 上海市新白领的工作经验

由此可见,本次调查中的新白领素质都相对较高,不仅自身教育素养较高,而且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四)工作报酬较高,但工作时间较长

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统计局的统计,上海市2010年度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46757元,月平均工资为3896元。而本次调查的新白领月平均薪酬显示,新白领的月平均工资为5935元,中位数为5000,最小值为1000元,最大值为10万元。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新白领的平均工资高于普通职工的工资。我们推测,新白领的月平均工资高出上海市普通职工,是因为新白领阶层所受的高等教育为其增加了资本,而新白领阶层的高强度的工作时间为其增加了工资。

调查显示,就每天的工作时间来说,36.9%的新白领的上班时间超过8小时,并且超过60人其工作时间达到10小时以上,有人甚至工作16小时;而从新白领加班情况来看,只有30.7%的新白领表示从不加班,46.1%的新白领表示一周中需要加班1~2次,14.5%的新白领表示要加班3~4次,8.7%的新白领则表示要加班5次以上;29.8%的新白领每天上下班的时间在0.5~1小时,27.8%的新白领花费1.5~2小时在上下班途中,这又在无形中加剧了新白领的负担(见图4-6)。每天花费在工作上的时间严重超标,不仅是新白领阶层平均工资高于普通职工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造成新白领阶层工作压力大、工作满意度下降的关键性因素。

图4-6 上海市新白领每天上下班花费时间情况

(五)工作流动性大,跳槽意愿高

根据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新白领来到上海后,换过工作的比例占了48%,当被问及今后有没有跳槽可能的时候,将近30%的新白领认为非常有可能或者比较有可能跳槽,跳槽的意愿较高(见图4-7)。

图4-7 上海市新白领跳槽意愿

从社会的角度看,新白领阶层的跳槽有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一些恶性的跳槽行为,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使企业无法正常运作。关于上海市新白领阶层的跳槽意愿,我们采用五分量表法,跳槽非常有可能为5分,比较有可能为4分,觉得一般为3分,觉得不太可能为2分,认为非常不可能为1分,并且我们引入了年龄、工作时间、企业性质、管理级别、月平均收入、工作满意度、人际氛围、工作压力等变量对跳槽原因进行交互分析。

就年龄和工作时间来说,25岁以下的人得分为2.1分,26~30岁的人得分为1.9分,31~35岁的人得分为1.7分,36岁及以上的人得分为1.1分;工作经验在5年以内的跳槽意愿得分为2分,6~10年的为1.9分,10年以上的为1.2分。这就显示了,随着年龄和工作时间的增加,跳槽的意愿逐渐降低。我们认为年龄和工作时间与跳槽意愿成反比的原因是因为年龄越大、工作时间越长的新白领,冲动辞职率比年轻、工作时间短的新白领低,而且随着年龄和工作时间的增加,对于新白领来说辞职的风险也会增加,因此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加,新白领的跳槽意愿逐渐降低。

跳槽意愿不仅与工作时间和年龄有关,而且与不同的企业性质相关。根据就业于不同性质企业的新白领的跳槽意愿情况来看,就业于国有事业单位的新白领的跳槽意愿最低,其次是国有企业的新白领,再次是股份制企业的新白领,又次是外资/合资企业的新白领,最后是私营企业的新白领。根据目前的一般认识来说,国有企业的工作稳定性最高,私营企业最低(见表4-2)。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工作的稳定性是新白领阶层选择跳槽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表4-2 上海市新白领就业于不同性质企业的跳槽意愿

就新白领阶层的管理级别来说,不从事管理工作的新白领、一般管理人员以及中层管理人员的跳槽意愿差别不大,都是1.8分左右,但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跳槽意愿明显要小很多,只有0.9分左右。这显示了就跳槽意愿来说,普通职工选择跳槽可能性较大,高层管理人员较小。

就月平均收入来说,我们发现,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新白领跳槽意愿为2分,收入在4001~8000元的新白领跳槽意愿为1.7分,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新白领跳槽意愿为1.6分,这就显示了,月收入低的新白领更倾向于跳槽,这与新华网2011年职场人跳槽的调查得出的结果相似,也就说薪酬原因是跳槽的首要原因。

此外,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人际氛围都影响着跳槽的意愿,工作压力高,跳槽意愿就大;工作满意度低,跳槽意愿就大;人际氛围差,跳槽意愿就大。

显然,很多新白领将跳槽作为改善薪酬条件,改变工作性质以及改善工作环境的出路,但是跳槽并不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跳槽也是存在成本的。因而新白领阶层在每次跳槽之前,都要对自身的能力、经验以及潜力,还有对对方企业提供的空间进行评估,确认跳槽的风险是自己可以控制和预期的,否则,最好不要轻易冒险。

(六)求职途径多元化,关注个人职业发展

根据调查显示,上海市新白领阶层的求职途径非常多,首选依靠自身实力,自己直接申请工作的新白领占比为62.7%,其次就是依靠熟人和朋友的介绍和推荐,占了18.7%,再次是通过国考、省考或者其他的一些考试及形式,通过国家分配、招录/组织调动获得工作(见图4-8)。

图4-8 上海市新白领目前工作取得途径

据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新白领非常注重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技能培训,超过半数的新白领2010年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在2012年的计划中,70%的新白领表示仍会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见图4-9)。这表明,一方面,新白领对自身技能非常关注,另一方面,这种对自身技能的关注不仅停留在表面,而且存在于新白领的自身规划中,并且在不断完善,追求更高的职业技能。

图4-9 上海市新白领2010年、2012年参加和打算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情况

图4-10 上海市新白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费用承担情况

我们不禁想问,新白领阶层对职业技能的追求,是自身的兴趣所在,还是单位的宣传支持呢?根据调查,在培训费用谁承担这一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出,44.2%的新白领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受到公司支持的,完全由公司负责;28%的新白领则是自己承担职业技能培训;3.1%的新白领的职业技能培训是由公司和自己同时负责(见图4-10)。据此,我们可以肯定,对于职业技能的追求,不仅是公司对员工的一项外在要求,而且也是员工自我规划的关键内容。

当问及最希望参加哪种类型的职业培训时,61.7%的新白领选择了与工作有关的各项技能,28.9%的新白领选择了通用类的技能,9.4%的新白领选择生活类的技能。这表明对于新白领而言,技能的培训仍然集中在对工作有利的技能上,即使是通用类的技能培训,像外语、计算机、驾照等技能培训也依然是为工作服务的。

(七)同事构成受到受教育程度与职业性质的影响,呈现多元态势

根据调查显示,上海市新白领阶层的同事一般是由上海本地人、上海户籍的外地人、无上海户籍的外地人以及外籍人士构成的。本次调查以无、很少(30%以下)、一般(30%~70%)、很多(70%以上)以及不清楚五个指标就新白领阶层同事构成比例进行研究分析。调查显示,在“很多”的指标中,比例最大的是“无上海户籍的外地人”,比例为28.3%;在“一般”的指标中,比例最大的是“本地人”,比例为38%;在“很少”的指标中,比例最大的是“上海户籍的外地人”,比例为40.5%。也就是说,尽管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但是在上海新白领的同事中的外籍人士相对较少,对于新白领而言,周围同事一般还是上海本地人或者是没有上海户籍的外地人(见表4-3)。

表4-3 上海新白领自评同事的构成比例

我们认为同事的构成与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因而我们引入教育程度与职业性质两个变量,并且以新白领同事中的“一般”(30%~70%)和“很多”(70%以上)为衡量指标,将这两项合并为较多。

就受教育程度来说,我们看到就本地人来说,大专/高职学历的新白领认为同事中本地人较多的比例为55.3%,大学本科学历的新白领认为同事中本地人较多的比例为68.9%,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新白领认为同事中本地人较多的比例为68.7%;就有上海户籍的外地人来说,大专/高职学历的新白领认为同事中有上海户籍的外地人较多的比例为26.2%,大学本科学历的新白领认为同事中有上海户籍的外地人较多的比例为33.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新白领认为同事中有上海户籍的外地人较多的比例为55.9%;就无上海户籍的外地人来说,大专/高职学历的新白领认为同事中无上海户籍的外地人较多的比例为72.9%,大学本科学历的新白领认为同事中无上海户籍的外地人较多的比例为64.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新白领认为同事中无上海户籍的外地人较多的比例为45.5%;就外籍人士来说,大专/高职学历的新白领认为同事中外籍人士较多的比例为8.7%,大学本科学历的新白领认为同事中外籍人士较多的比例为13.2%,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新白领认为同事中外籍人士较多的比例为8.8%(见表4-4)。

表4-4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上海市新白领阶层同事构成

也就是说外籍人士在上海新白领阶层的同事中的比例还是相对较少的,对于本科生及以上学历的新白领来说,上海本地人和有上海户籍的外地人为其同事的比例较多,而对于大专/高职学历的新白领来说,同事较多的是无上海户籍的外地人。

就职业性质来说,在国有企业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是本地人较多的比例为79.2%,在国有事业单位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是本地人较多的比例为84.2%,在私营企业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是本地人较多的比例为54.1%,在外资/合资企业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是本地人较多的比例为64.1%,在股份制企业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是本地人较多的比例为59.1%;在国有企业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为有上海户籍的外地人较多的比例为42.8%,在国有事业单位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为有上海户籍的外地人较多的比例为63.5%,在私营企业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为有上海户籍的外地人较多的比例为28%,在外资/合资企业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为有上海户籍的外地人较多的比例为35%,在股份制企业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为有上海户籍的外地人较多的比例为26.2%;在国有企业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为无上海户籍的外地人较多的比例为55.9%,在国有事业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为无上海户籍的外地人较多的比例为24.5%,在私营企业中较多的比例为77.7%,在外资/合资企业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为无上海户籍的外地人的比例为64.7%,在股份制企业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为无上海户籍的外地人较多的比例为63.9%;在国有企业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为外籍人士较多的比例为5.2%,在国有事业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为外籍人士较多的比例为3.7%,在私营企业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为外籍人士较多的比例为5.1%,在外资/合资企业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为外籍人士较多的比例为27.9%,在股份制企业中工作的新白领的同事为外籍人士较多的比例为6.5%(见表4-5)。

表4-5 就业于不同性质企业的上海市新白领阶层的同事构成

续表

也就是说,本地人大多分布在国有事业和国有企业中,有上海户籍的外地人大多分布在国有事业和国有企业中,无上海户籍的外地人大多分布在私营企业和外资/合资企业中,外籍人士大多分布在外资/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中。

这就说明了根据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和企业性质的不同,新白领阶层的同事呈现多元的态势,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新白领更可能与本地人和有上海户籍的外地人一起工作,而大专/高职学历的新白领更可能与无上海户籍的外地人一起工作。而在国有企业和国有事业工作的新白领,更有可能与本地人和有户籍的外地人一起工作,在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工作的新白领更有可能与无上海户籍的外地人一起工作,外资/合资企业的新白领更有可能接触到外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