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维度和思路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维度和思路有以下六个方面。
1.坚持以村民自治为特征的社区化管理模式,发育农村公民社会
主要实现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民主管理机制,坚持和完善村委会民主选举。政府适当退出自治民主的领域,增强社区的独立性、自治性和社会公益性特征,使之成为独立的社会管理主体。二是发挥政府的制度供给功能。政府要培育和扶持并依法管理农村社会的组织,利用各类组织和渠道为村民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和秩序。三是从立法、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政府要积极支持农村公民社会的发育,增强村委会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以承接政府转移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
2.吸引村民广泛参与村中事务,增强社区成员互动与合作
一是政府通过社区事务的广泛动员和参与,培养村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农民在广泛参与中将“我”变成我们。二是政府要完善多元化的公民社会监督机制,增强社区成员的责任意识和互动意愿,完善村监事会职能,坚持“村务三公开制度”,加强对农村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强化组织自律,杜绝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
3.实行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推进村民联保和自治
网络、信任和规范是社区社会资本构成的基本要件。依据农村自然村分散居住和家族化集中居住的特点,政府正好可以利用农村社会资本的特点推行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实行大社区套小社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推行自然村或者家族内的联保与自治;建立更小范围内的大家共同认定的信任和规范机制。
4.坚持用共同的发展愿景凝聚人心,将管理目标内化于心
发展是硬道理,农村中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进一步发展来解决。如果没有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和责、权、利统一的权利和义务,农民不可能听从于任何人的指派和安排。
5.通过公平的支持规则和合理的投入机制,为农村公民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受农民最讲现实和传统的平均主义使然,如果没有公平、透明、合理的扶持规则和投入机制,给农民再多他们也不会满意。政府对“三农”提供资金支持,一定要注意程序和结果的公平、透明与公正,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农民的集体感、责任感、归属感等社区公民意识。从目前情况看,农村公民社会所需要的资源中,最需要加强的是网络化的组织资源、智能化的人力资源与技术化的信息资源等。
6.坚持用群众的办法治理农村社会,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能力
一是政府要坚持开门议事、与群众互动、让群众参与的群众路线,构建“听民声、察民情、办民事、排民忧、解民怨”的工作机制,通过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解决群众中的问题;二是政府应利用民间力量去组织动员群众,让民间组织资源为党和政府所用,让乡村的道德模范、经济能人、技术能手、红白喜事协会等,协助基层组织做好农村社会管理工作;三是政府要用群众的办法解决群众的问题,坚信“妙方在民间,关键在发现”,充分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借鉴、沿用群众创举,助推农村社会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美〕迈克尔·S.格雷弗:《真正的联邦主义》,王冬芳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3]〔英〕大卫·G.格林:《再造市民社会》,邬晓燕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4]夏建中:《合作性道德秩序:和谐社区建设内涵》,2012年5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杨沛英)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492页。
[2] 〔美〕迈克尔·S.格雷弗:《真正的联邦主义》,王冬芳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3] 〔英〕大卫·G.格林:《再造市民社会》,邬晓燕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4] 夏建中:《合作性道德秩序:和谐社区建设内涵》,2012年5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