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已经具备建立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所需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从理论角度认识到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效应的形成机理。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会加强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在各领域的合作,带动中俄区域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以中俄区域合作为制高点,对东北亚各国产生辐射作用,促进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同东北亚各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形成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一)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促进中俄区域经济增长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该国或该地区内一些独特的产业集群优势。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会增强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竞争优势,使它们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更大范围的经济增长。
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利用自身的优势不但能够吸引其他地区资源到此聚集,尤其是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等流动性强的生产要素,而且产业集群所特有的网络结构能够将吸引到的外部资源与集群内的资源重新整合利用,使其得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本区域的生产效率,增强当地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和模仿学习,从而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为新企业的诞生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中装备制造业和能源产业的发展所产生的扩散效应同时带动与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周围地区经济增长,最终提升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竞争力,建立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区域品牌,为当地经济实现快速、稳定、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1.带动中俄区域经济增长
中俄两国合作建立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首要目的就是促进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并由该地区带动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增长。无论是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还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是在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出现的,任何单一要素都无法独自推动经济增长。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李嘉图都强调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意义,资本同劳动结合才能更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中。通过对古典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得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制度、对外贸易等。
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实质上是以中国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汽车产业集群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能源产业集群和化工产业集群发展为中心,以中俄双方的政策为支撑,通过双方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的具有地方国际化特色的区域经济综合体。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与发展是中俄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为中俄的经济增长增添新的动力,从而极大地促进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的增长。
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促进该地区装备制造业和能源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一方面是因为产业集群不但能够吸引其他地区的资源聚集于此,而且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使其得到最优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是因为该产业集群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企业之间的竞争增强了创新动力,而企业之间的合作降低了创新成本,此外还有相关服务机构为创新提供支持。
(1)吸引产业集群区外资源。近年来,为了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俄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最缺的依然是资金、先进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会增强该地区对其他地区资源的吸引力。从其他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来看,吸引来的大量资金毫无疑问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来自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投资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这些公司不仅拥有雄厚的资本,还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拥有科学的组织管理方式。
对于跨国厂商投资的作用,学者之间还有很大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这些投资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如Tprrisi(1985)、Tsai(1994)就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引进新科学技术和新管理模式来带动经济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之一[17];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发达国家的投资目的是控制当地的经济命脉,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殖民形式。总的来说,跨国厂商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地区资金缺乏的问题,通过增加投资和消费促进当地经济增长,但是长期来看却会阻碍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不利。就中国的情况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吸引的外资也在不断增长,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FDI)更是高达500多亿美元,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952.53亿美元,其中FDI为923.95亿美元;201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176.98亿美元,其中FDI为1160.10亿美元[18]。Lheem(2004)通过对中国29个省市6年(1995~2000)面板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FDI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关系[19]。
鉴于FDI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中国各省都制定了优惠政策来积极吸引外商投资。跨国公司在进行投资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是自然资源。虽然随着科技进步,自然资源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有所降低,但是资源成本还是企业首先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对资源型生产行业来说,靠近资源产地就意味着生产成本的降低,丰富的资源对这类企业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第二是市场因素,包括市场规模及市场发展潜力。接近市场就意味着产品从车间到消费者的距离变短,为厂商占领市场赢得了时间优势,同时接近市场也有利于厂商搜集信息,听取消费者意见,便于企业进行产品改进。第三是政府的政策支持。所有的投资都具有风险和不确定性,为了规避风险,外商往往重视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除了以上因素之外,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也会影响跨国厂商投资的流向。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有着吸引外资的良好基础条件,表现为这一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为充裕的人力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中国东北地区土地面积为78.8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4637公里,有2178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分布着大庆、辽河、吉林三大油田和鸡西、鹤岗、抚顺等大型煤矿。俄罗斯东部地区是俄罗斯与亚洲地区联系的重要门户,自然资源更是丰富,土地面积为1276.59万平方公里,约占俄罗斯总面积的2/3。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有丰富的水力、森林、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并且从技术上分析这些资源多数是可以利用的。据公布的资料显示,2006年仅堪察加半岛西部6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地区,就储藏有18亿吨石油和23000亿立方米天然气。据俄国专家估计,楚科奇的资源价值在10000亿美元左右[20]。西伯利亚能源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3,远东地区所有联邦都拥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含油气区域面积约为160万平方公里,占该地区总面积的25%。
东北三省形成了与全国各地和东北亚各国紧密相连的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运输网络。贯穿整个东北三省的哈大线和京哈线不仅将黑龙江省、吉林省的沿边口岸和辽宁省的沿黄海、渤海的开放口岸连接起来,还将东北三省与国内其他地区紧密联系起来。大连市作为东北三省的港口中心,是联系东北亚各国的重要的海上枢纽,航空交通运输也非常便利。俄罗斯东部地区也具有庞大的海、陆、空、内河综合运输体系。如西伯利亚铁路和贝阿铁路经海参崴、纳霍得卡等沿海港口以及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多处内河码头,与太平洋海上运输线相连接,形成跨洲运输的最佳路线。
富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技术和人力资本则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政府在这一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政策倾斜导致这一地区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逐渐扩大,但是东北三省在重工业制造方面仍具有技术优势,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制造、机车和汽车及飞机制造、机床制造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该地区拥有大庆油田、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这些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拥有一批专业化技术人才和先进的设备,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支持下,许多国有企业又焕发了生机。东北地区拥有一批有经验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和高技能的生产工人,且科研院所数量多,有高等院校142所,占全国高等院校总数的11.6%,自然科学研究机构700多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5.18万人,占全国技术人员的9.9%[21]。俄罗斯东部地区虽然人口稀少,近年来出现了人才外流的现象,但仍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这一地区不但拥有优秀的科研机构,同时也是俄罗斯科研人员比较集中的区域,尤其是西伯利亚。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是世界著名的科学研究院,拥有11个联合研究所,59个科研中心和技术设计研究所。118所高等院校为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22]。
近年来,中俄政府为了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了不同的政策。2003年中国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并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此后多年又制定了诸如支持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造、加强对东北地区的信贷支持等多项优惠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联邦就制定了《1996~2005年俄联邦远东及外贝加尔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2000年普京授权修订规划并将执行期限延至2010年。经过先后七次赴俄东部地区考察,普京认为东部地区对俄罗斯国家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实施新的东部大开发战略,并于2007年2月批准了《远东及外贝加尔地区2013年以前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规划》,联邦财政投入总额为5673.5亿卢布[23]。
中国东北三省拥有吸引外资的良好环境,但是多年来这一地区吸引的外资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对外资的利用效率一直不高。例如,2001年中国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资为31.95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6.43%,仅相当于华东地区的1/7左右。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东北三省利用外资的规模逐渐扩大,截至2005年,东北三省累计批准涉及外商投资项目47510项,合同外资金额957.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09.52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59%、7.45%和6.45%[24]。
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充分发挥了本地区的原有优势,同时,集群经济的优势进一步增强了这一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集群经济本身就意味着成本的节约,这种节约既包括传统的生产成本节约,也包括交易成本的节约。产业集群区域内完善的基础设施、专业化供应商、劳动力市场以及知识外溢等对外商投资有很大的吸引力。
首先,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发展状况决定社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特别是对具备一定投资规模的大型企业来说,在一个基础设施薄弱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将会导致其投资收益递减。产业集群区内由于各企业从事的行业具有相似性或者关联性,为了节约成本,这些企业会聚集在一起完善区域内共享基础设施,例如交通、通信、水电等,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其次,产业集群的发展会吸引大批供应商到此聚集,因而外商也愿意在此设厂,这可以帮助其以最优的价格获得上游产品,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价格竞争力。再次,厂商的集中能为拥有高度专业化技能的工人创造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拥有高度熟练劳动力的地区比其他地区更具有吸引外商投资的优势,因为熟练劳动力可以直接进入生产,从而为企业战胜竞争对手节约生产时间,也节省了一笔培训费用。最后,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技术的作用同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一样重要,企业选址时会考虑企业如何才能更快地获得新技术、新知识,而相似企业在一起不但有利于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而且有利于创新通过正式或非正式途径在企业之间传播。
(2)整合资源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吸引资源的优势只是其竞争优势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该产业集群网络对丰富的区域内资源和区域外资源进行创新整合的能力,以及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
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网络组织,对资源的配置效率要高于市场和企业(详见表2-1)。鲍威尔认为,与其他的组织形式相比较,网络组织有利于企业降低监控成本,帮助企业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在市场形势发生改变时灵活地进入或退出市场。他还认为,网络是企业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进行模仿创新的重要途径。
表2-1 网络组织和市场、科层组织特征比较
随着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集群区内会形成完整的关系网络,在这一网络中不仅包括产业关联紧密的企业,还包括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行为主体。其中由企业构成的企业集群网络是产业集群网络发展的核心,其他机构则构成了集群的辅助网络体系,为企业提供资源和基础设施、知识、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企业集群网络与辅助网络体系共同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内生产要素的流动,使其得到优化配置。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获得竞争力的核心,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还取决于其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为新企业诞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企业进行创新的途径不外乎两种,一是企业单独进行研究和开发,另一种是通过模仿学习进行产品创新。对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自行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它们难以承担的,因而模仿学习对小企业来说是获取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根据莱伯曼的学习效应曲线,即使不存在规模经济,平均生产成本也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主要原因就是生产者的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提高。这些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根植于参与生产过程的众多个体中,产业集群内部发达的网络关系不但可以使这些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通过人员的流动扩散到集群内其他企业中,还可以通过集群内部人员频繁的交流扩散到其他行为主体中[25]。
大量与装备制造业和能源产业相关的企业聚集在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加剧了这些企业间的竞争,更促进了它们之间的合作,产生互相学习的效应,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使企业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创新优势。首先,企业集群内大量相似企业集聚,它们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企业需要不断改进技术和完善企业管理组织。其次,由于企业位置接近、经济联系密切、信息交流便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知识和技术扩散,为集群内部企业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知识溢出使集群内企业及时获得相关的技术,便于企业进行模仿创新。产业集群内存在的多种正式和非正式交流渠道,为知识传播与扩散提供了基础,尤其是为隐含知识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创新速度、缩短了创新周期。再次,当集群内的企业都有创新意愿因而存在创新动力时,该地区就会形成一种创新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企业就会不断创新,追求和积累新知识和技术。总之,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进行创新的成本要低于集群外的企业,并且这种创新在集群区内的扩散提高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推动了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而且为新企业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壮大,集聚的企业不断增加,大量的中介服务型组织以及提供研究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机构也会不断出现。由于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产品需求市场也会不断扩大,从而对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和中间产品供应商产生强大吸引力。学习效应的存在降低了企业的进入门槛,为企业的衍生和发展提供了技术、资本、劳动力和完善的市场等便利条件,同时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在集群内的扩散,大大降低了创办新企业的创业风险[26]。当某一家企业进行创新生产新产品时,就会需要特殊的中间投入品,这同时会刺激该企业和中间产品生产企业创新。如果集群区内没有企业生产这种产品或者从其他地区购买这种产品的成本较高时,该企业就会选择自己研发生产。当该企业生产的产品占据一定市场规模时,就会刺激其他企业进入这一生产行业,因而对特殊中间投入品的需求量增加,这时就会出现专门企业来进行中间品的生产。这是企业分工细化的结果,也是企业低生产成本的必然选择,这种情况在汽车产业生产中更常见。总的来说,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会导致企业数量的增加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且创新还会促成新类型企业的出现。
(3)促进区域品牌建立。区域品牌指的是产业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制造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企业及企业所属品牌的商誉总和。它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区域性,一般限定在特定的区域或城市范围内,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是某个区域的企业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二是品牌效应,代表一个地区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该地域内某类产业产品的美誉度、吸引度和忠诚度[27]。与企业品牌不同,区域品牌具有公共品的性质,也就是说,区域品牌是一种公共资源,是区域内企业所共有的,区域品牌一旦建立,区域内所有企业都会享有区域品牌所带来的利益。同时区域品牌效应相对于企业品牌效应而言更具有持久性,能够有效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开拓更广阔的消费市场,而区域品牌也需要所有企业共同来维护。
近年来,区域品牌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也越来越重视区域品牌的研究,很多地区相继提出依靠发展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一般来说,那些具有悠久历史或者优越地理位置的地区容易形成区域品牌,如中国瓷都——景德镇。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区域品牌是因产业集群而形成的,例如柳州市就是凭借低压小电器集群而闻名的,在这一地区聚集的主要是中小企业,同大企业相比,这些企业在资金、技术方面并不占优势,但是由于柳州市低压小电器集群的发展,促进柳州区域品牌的建立,而区域品牌的建立为柳州市的企业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为当地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可以说,区域品牌建立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形态,体现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水平,产业集群同区域品牌紧密相连、相互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区域品牌的形成,而区域品牌又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树立区域品牌可以提升地区的整体形象,增强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发展使区域内的企业获得协同效应并形成共同进化机制,从而带动区域内整条产业链的发展。但是欠发达地区自身并不具有建设区域品牌的优势,要建立该地区的区域品牌除了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外,还要提高区域的开放程度,加强同其他地区的合作。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一直因为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与其丰富的资源条件不对称的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同其他地区相比却处于落后状态。因而,重新树立这一地区的区域品牌,改变人们对这一地区的看法,使人们认识这一地区的发展潜力,对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中俄通过技术合作建立的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将有助于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和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高该产业的竞争力,进而提升该地区的竞争力,为区域品牌的建立奠定基础,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战略、组织和竞争。此外,政府的政策及机遇对产业竞争力的形成也具有辅助作用。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会增强该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主要原因就在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将促使四个关键要素发展成为一个整体,使四个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更容易相互作用和协调提高。以汽车产业为例,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会从三个方面影响汽车产业的竞争力。第一,加剧与汽车产业有关的厂商之间的竞争,包括整车生产厂商以及零部件生产厂商等,厂商竞争的结果就是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产品品质优化和类型多样化、产品价格降低,这无疑会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第二,为企业指明创新方向,提高创新速度。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决定企业能否实现这一目标的就是生产的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并最终转化为资本,使其具有进行投入再生产的资本。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因而需要企业不断进行产品的升级改造。产业集群内信息的流动,便于企业进行模仿学习,这就为企业进行创新节省了资金和时间,提高了其创新的速度,缩短了创新的周期。第三,促使新企业的诞生。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的发展,而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与汽车产业相关的行业的发展,例如汽车保险、汽车保养等[28]。总之,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提升了该地区产业的竞争力,而关键产业的发展增强了该地区对区域外生产要素的吸引力,由于生产要素转移而引发的一系列积极效应,如市场规模的扩大、生活成本的降低等,提高了区域竞争力水平。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区域品牌是建立在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上的,而区域品牌的建立又会对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依托区域品牌发展起来的特色区域经济,会吸引该地区优势产业所需生产要素的流入,而该地区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渐从该地区转移,从而使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结果是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因而该地区形成的区域品牌相当于该地区发展的一种无形资产,这种资产在市场上所能带来的利益包括给生产者带来的利益(如利润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和对社会发展的利益(如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该地区的竞争优势、增强该地区的出口能力等)。中小企业缺少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综合实力有限,即使产品的质量、独特性等特性非常优越,企业也会因广告费用过大而不愿积极参与和投入。区域品牌的建立可以改变这一状况,使该地区的每个企业都受益。此外,区域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形象、更直接,具有更广泛的、持久的品牌效应[29]。从总体上来说,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区域品牌的建立是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群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该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代表该产业集群产品的主体和形象,是地域性和产业特色性的有机结合。区域品牌的建立相当于为该区域内的企业搭建了一个区域形象平台,随着区域品牌的发展,区域内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形象、价值也会得到相应提升,起到传播信息、创造市场需求、排斥竞争对手的作用。因此,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可以借用区域品牌来提升区域的整体形象,增强区域吸引力,扩大区域影响,促进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推广工作[30]。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会吸引更多有利于该地区发展的生产要素的流入,尤其是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而产业集群所特有的网络组织结构对本地区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不但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强了该地区装备制造业和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带动相关的中介机构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得区域竞争力增强,树立区域品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中俄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促使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一个不断自我增强的循环体系。
2.促进中俄区域全面合作
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中俄两国通过技术贸易合作共同建立的,该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而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使双方区域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近年来,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在贸易、科技和资金等多个领域展开了经济合作,这对双方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贸易合作方面,东北三省与俄罗斯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双方仍以货物贸易为主,且贸易的商品结构比较单一,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商品主要为肥料、原油、钢材、纸浆等能源类商品,向俄罗斯主要出口鞋类和纺织品等轻工业品;在资金合作方面,中国东北三省与俄罗斯的相互投资规模较小,且投资主体多为中小型企业,投资领域也比较单一。中俄双方通过合作共同建立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会加强双方在技术、贸易、资金等方面的合作。
(1)通过技术贸易带动产业合作和技术合作。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是随着中俄技术贸易的开展而建立的,该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会进一步扩大双方技术贸易的规模和领域,通过技术贸易带动区域间的产业合作和技术合作。
就装备制造业而言,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而俄罗斯东部地区在装备制造业的某些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尤其是以军工产业为主的机电产品在技术水平上远高于中国东北地区,这种技术差距为双方开展技术贸易和产业合作提供了机会。双方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和人力资源优势,通过技术合作和技术贸易往来加强中俄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交流,为集群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东北地区汽车制造业规模较大,而且制定了建立中国东北地区汽车产业基地的战略规划,在生产方面双方各有优势,如东北三省的车身制造技术水平就要高于俄罗斯,而俄罗斯在汽车零部件生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汽车底盘和发动机。因此,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有助于发挥中国东北地区的汽车制造优势和俄罗斯的技术优势,共同发展汽车产业集群。
从能源产业发展来看,中国东北地区的能源工业主要集中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的石油工业与七台河、鸡西、双鸭山、鹤岗等地的煤炭工业,但是由于长期的开采利用,这些地区的资源产量大大减少,并且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产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正日益减弱,迫使大部分资源型城市转型以谋求经济的持续发展。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地区的能源工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技术也相对成熟,在油气勘探、开采和储藏领域有多项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因此,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加强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在能源工业领域的技术分工与合作,促进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
近十几年来,中俄技术合作取得了巨大进展,但由于两国技术合作起步较晚、战略目标及规划比较模糊、合作规模还不够大、战略项目偏少,目前两国的技术合作状况与两国的大国地位以及不断提升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还很不相称,我们需要继续推动东北三省对俄技术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和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目前,东北三省拥有位于黑龙江省的“一城”“两园”和“十三个中心”、位于吉林省的长春中俄科技园,以及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的俄罗斯技术转化中心。这些机构具有连接和纽带的作用,而且为技术产业化提供了平台。但是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东北三省的企业反应并不积极,只有少量的企业参与对俄技术合作,而且这些企业多注重合作的短期效应,“被动”接受技术,很难实现对企业所需核心技术的引进,致使其在市场竞争中难以获得更多利润。
在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合作与技术合作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同时进行、相互促进。产业合作的发展和深化,将推动双方的技术合作升级,不断向更有效和更易于技术产业化的方式发展,改变目前主要通过科技合作中心进行技术成果转化的方式,通过以双方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贸易或联合开发等方式直接将先进技术进行产业化,也就是说,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会推动双方技术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技术贸易的开展,使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东部地区实现优势资源互补,装备制造业和能源产业的技术合作保证了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成果的市场转化能力,从而保证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其关联产业的扩散效应。同时,双方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也是技术合作内容的一部分。东北三省拥有众多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加强同俄罗斯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是进行技术转移的另一条重要渠道。2004年,黑龙江大学与俄罗斯远东大学联合成立研究生院,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高校也与俄罗斯的近20所大学合作,通过引进教材、教学计划和聘用教师等方式联合培养学生,为两国培养高层次人才搭建平台。
总之,中俄双方技术差距的存在是双方开展技术合作的前提,而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产业间存在的优势互补则构成了双方产业合作的基础。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为双方产业合作和技术合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2)深化双方贸易合作。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会促进双方贸易合作的发展,继续扩大双方的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并且改变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以货物贸易为主的贸易格局。
没有一个国家是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的,中俄双方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通过专业化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扩大双方的贸易规模,提高双方的社会福利水平。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在促进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产业合作的同时,为了实现双方产业衔接,在装备制造业和能源产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制成品将大规模地在双方之间流动。例如,中国可以从俄罗斯进口汽车生产所需的发动机、轮胎、底盘等零部件,这样汽车生产厂商可以获得质优价廉的中间产品,从而降低汽车的生产成本;同时东北三省的汽车尤其是轻型轿车可以出口到俄罗斯。随着经济的发展,俄罗斯需要进口大量的汽车,俄罗斯消费者对性价比适中的中国车很有兴趣。在俄罗斯市场上,欧洲车和日本车的价位在2.2万美元到79万美元之间,而中国车的价格则在3500美元到22500美元之间[31]。这些数据说明中国汽车将继续拥有不可改变的市场需求,并会加强与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汽车生产商的竞争力。随着产业集群的建立,厂商之间的合作会进一步增强,外资投入的增加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国汽车的竞争力也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必将继续扩大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汽车贸易规模。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扩大双方产业间的贸易规模,随着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加,工业制成品占贸易额的比例逐渐提高,改善双方原有的商品结构,从而使中俄双方的贸易商品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随着中俄双方产业合作和技术合作的加强,双方的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也会逐渐成为贸易合作的主要形式,从而改变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贸易格局。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将加速资源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实现双方资源优势互补。相对于俄罗斯东部地区,中国东北地区在劳动力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并且人力资本也比较充足,产业集群发展促使东北三省劳动力向俄罗斯东部流动,这不但使俄罗斯东部地区劳动力匮乏的问题得到解决,也会缓解东北三省剩余劳动力问题。产业集群内中俄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增强双方人力资本流动,这种流动是双向的,对双方技术合作和产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双方在各领域合作的深化,将刺激与之相关的物流、保险、金融等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服务贸易也随之兴起和发展。
对东北三省与俄罗斯技术合作成功项目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双方技术合作的主要方式中技术贸易所占的比例较小,在技术合作以及产业演进规律的作用下,技术要素流动的规模和方式都将不断拓展,技术贸易的规模将不断扩大。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作为技术贸易主体,通过引进、输出核心技术来扩展自身优势技术,加速装备制造业和能源产业的创新、延长产业生产链条,促进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3)加速双方资金合作。随着东北振兴战略和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俄双方政府加大了对这一地区的投资力度,因此双方的相互投资规模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促进双方装备制造业、能源产业及与其相关产业的密切合作,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这些生产链上聚集着大量的中俄企业,企业间的合作将会加速资金在双方的流动,直接投资规模、借贷规模、资金合作方式都会有所发展。
中俄双方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产业间分工,为了充分发挥东北三省的劳动力优势,产业链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中于中国东北地区,而俄罗斯充分利用其资源和技术优势,吸引资源型和技术型产业。这种分工模式将吸引中国政府和企业向俄罗斯东部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加工领域投资,同时也吸引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聚集在中国东北地区。资金的流动实质上也是企业在区域间的迁移,将会解决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生产要素的稀缺性问题,从而增加资金收益率。中俄输油管道的建立就是双方合作成功的典型例子,通过利用俄罗斯石油和中国的资金,实现中俄双赢的局面。
进行跨国投资设厂对于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外,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资金问题。此外,集群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是推动中俄合作项目成功的保证。政府投资是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产业集群的建立将刺激在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出现借贷资本输出、风险资金等多种融资渠道,与此相关的金融机构也将陆续出现和发展起来。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是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该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将扩大中俄双方区域合作的规模和范围,通过技术贸易带动双方的技术合作和产业合作,而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化和升级,贸易结构将得到优化和改善,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将逐渐扩大。随着中俄双方合作的进行,资金在区域间流动速度加快,相关金融服务机构也应运而生。
(二)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增强了对日韩的吸引力
日本和韩国在东北亚地区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版图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虽然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和韩国的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但是经过政策调整,两国的经济早已开始复苏。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显示,2001~2003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4%,韩国为4.6%。目前,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8年的GDP达到52900亿美元,人均GDP为41480美元。韩国经济虽然没有日本那么强大,但是也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并且在2004年成为OECD成员国,2008年其GDP达到9920亿美元,人均GDP为20240美元,据IMF预测,2014年韩国GDP将达到17038亿美元[32]。由于国土面积狭小、国内资源有限、国内市场狭小,日韩两国一直发展外向型经济,所生产的产品大都出口,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进口产品以资源型产品为主,进行加工后再出口。
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与日本、韩国地理位置接近,多年来区域之间的经贸关系密切,但是目前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十分有限。在贸易合作方面,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与日韩的贸易格局主要是建立在双方要素禀赋差异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农副产品和粗加工制成品占较大比重,虽然近年来的贸易额不断增加,但是日、韩进出口总额所占比重却无增加,甚至还有所下降[33]。辽宁省是东北三省中与日、韩经贸合作最紧密的地区,从表2-2中可以看出,辽宁省与日、韩的贸易规模逐年扩大,但是与日本贸易额占辽宁全省总贸易额的比重却逐年下降,与韩国贸易额所占比重无重大变化。此外,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处于产业价值链底端且产业关联度不高,这导致其与日韩的贸易方式较低级,主要是传统的货物贸易。在资金合作方面,日本和韩国向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输出的资金多投向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并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项目和能源开采等,而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不多[34]。在技术合作方面,日、韩目前向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输出的技术有限,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以电气机械、运输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行业的技术出口为主[35]。
表2-2 辽宁省与日本、韩国的贸易情况
根据分析得出,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会促进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合作的发展,促进双方的经济增长,从而树立区域品牌形象,提升该地区的竞争力。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这一地区将成为东北亚一个新的增长极。根据理论分析,该增长极将会对周围地区产生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前者指的是这一新的增长极对周围地区资源的吸引作用,后者指的是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的一种经济带动作用。在这两种经济效应的作用下,诸如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区际合理流动将加速,表现为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同日本和韩国的资金合作、技术合作、产业合作以及贸易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
第一,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增强日本、韩国对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资金投入。
日本、韩国属于资金比较充裕的国家,其在海外的投资生产规模非常大,但是对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投资只占其投资总额很小的一部分。以韩国为例,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韩国对中国的投资日益活跃,最初韩国企业选择投资地区时会偏向文化和地理方面比较接近的地区,如吉林省、辽宁省、山东省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政策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更为显著,此时具有优惠政策支持、消费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的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等地成为韩国企业首选。
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所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导致企业生产成本降低,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信任会降低其交易成本,此外技术贸易的开展所导致的技术外溢、技术进步,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将增强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对日韩资金的吸引力。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日本和韩国在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进行直接投资要占有优势,因为进行直接投资等同于企业或产业在区际的转移,这是需要成本的,包括企业在国外进行投资时因语言、文化、气候等差异所造成的成本[36]。日本与韩国同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临近,且文化相近,因而可以减少其进行直接投资的交易成本。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日韩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多元化的投资平台,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广阔的产品市场再加上政府的优惠政策是该地区吸引外资的基础,而产业集群区内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围绕装备制造业和能源产业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形成的完善的生产、销售网络,将对日韩企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扩大其对该地区的投资规模。随着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该地区的经济也会得到快速发展,因而也会增强该地区对日韩的投资。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资金,仅凭中俄两国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同日本、韩国的企业及相关金融机构的资金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在增强同日韩资金合作的同时,也会加强同日韩的技术合作。
日本、韩国的产业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它们拥有大量的资金,更为重要的是其产业所具有的科研能力。在产业集群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对先进应用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将促进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与日本、韩国的技术合作主体和合作方式不断发展。
中俄与日韩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互补性,客观上已经形成一种技术梯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在日韩两国与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之间出现技术转移的现象。以汽车产业为例,通过对日韩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发现,与技术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将会增强集群产业的竞争力。日本汽车产业在发展初期与欧美国家相比是比较落后的,但是1951~1969年,日本先后从美国、英国以及意大利等国引进了多项先进技术,这对加速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韩国现代集团最初也是引进日本三菱发动机在其国内进行组装并安装到车身的,但是单纯依靠引进三菱的发动机的生产成本很高,将降低汽车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而现代集团与美国的Ricardo公司进行技术合作研发自由发动机,从而不但拥有了自己的生产线也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37]。若日韩企业加强与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技术合作,分享专业化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等效益,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将是承接日韩技术的最优平台。
第三,资金合作和技术合作都是产业合作的一部分,因而资金合作和技术合作的增强同时意味着双方产业合作的发展。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促使其与日韩产业合作向高级化发展,这种产业合作又会进一步推动双方的资金合作和技术合作。日本与韩国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如汽车制造业、造船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以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例,日本拥有日产、丰田、本田、三菱等汽车生产集团,并且日本的汽车以节能环保作为优势在世界上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20世纪70~80年代,由于世界石油危机,日本推出了节能环保型汽车,这些汽车凭借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性能迅速占领和扩大了国际市场。2000年以后,全球汽车市场日益饱和,随着能源储存量的减少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汽车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日本企业通过生产、销售和研发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促使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实现零部件生产的标准化和集成化,同时调整全球化营销策略,对新产品的开发特别是新型环保车、节能车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其国际竞争力。据统计,2006年,在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家中,日本汽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达到1148万辆,出口量实现连续五年增长,达到596.6672万辆,出口额为1317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38]。从美国财富杂志2006年世界企业500强的排名来看,日本五大汽车生产企业——丰田、本田、日产、铃木和三菱都榜上有名,而且从表2-3中也可以看出,相对于2005年来说,主要汽车厂商的营业额和利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通过对贸易竞争指数(TC)[39]的分析发现,2001~2006年,TC>0的主要汽车生产国包括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目前无论是从生产规模还是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说,日本的汽车产业都呈现较强的国际竞争力[40]。2006年韩国汽车产量达384万辆,居世界第五位,出口253万辆,其中小型汽车占比最大[41]。2010年,日本主要汽车厂商的生产出现了变化,正如表2-4所示,本田汽车公司的利润率上升到第一位。
表2-3 2006年日本主要汽车厂商生产情况
表2-4 2010年日本主要汽车厂商生产情况
日本和韩国的技术、资金水平明显高于中俄两国,但是其国内市场狭小、自然资源缺乏、劳动力成本较高,与中俄两国的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双方产业合作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产业集群内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日、韩将逐步向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转移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不断拓宽双方产业合作领域。随着以装备制造业和能源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合作的开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际流动的加快以及产业合作主体对资金和人力资本需求的增加,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物流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而日本、韩国拥有丰富的发展第三产业的经验,其管理水平和营销手段都非常先进,因而会促使双方的产业合作向更高层次的第三产业拓展。
第四,随着资金合作、技术合作和产业合作的开展,生产要素以及商品在双方之间的流动增强,这将推动双方贸易进一步发展。
首先表现为传统的商品贸易规模的扩大,贸易商品结构优化。随着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集群化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也会增强,双方按要素禀赋差异进行分工的贸易格局将发生改变。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发挥产业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优势,完成同一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产品的生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实现与日韩两国的产业内分工,从而扩大双方专业化生产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规模,使双方都获得利益,最终深化与两国的传统贸易合作。
其次,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跨国界合作形成的产业集群还会扩大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与日韩的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优化贸易格局。产业集群的发展将会促使政府和企业不断改善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技术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为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而且日韩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人力资本,将随着企业的迁移或者技术、人才引进流向经济发展潜力大、市场环境优越的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这将扩大两地与日韩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规模,使双方贸易合作领域逐步深化并向多样化发展。
总之,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对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与日本、韩国的区域合作起到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会通过双方之间的资金合作、技术合作、产业合作和贸易合作体现出来。双方资金合作和技术合作的发展促进了双方产业合作的发展,而产业合作又对双方资金合作和技术合作起到推动作用,从而扩大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与日韩的贸易规模,改变双方的贸易结构。与日本、韩国区域合作的增强,将为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消费市场,以及更稳定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支持,为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经济的发展及它们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一角度来说,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对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积极作用。
1.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状况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经济一体化程度仍处于较低层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东北亚地区各国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互信机制。东北亚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复杂的一个地区,历史问题、领土问题仍是干扰该地区主要国家进行合作的关键问题,受这些政治因素的影响,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也表现出不稳定性。尽管目前这一地区国家间的关系日趋缓和、国家间的经贸合作规模大幅度增长,但是各国间的互信机制一直没有建立起来,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缺乏稳定的政治基础[42]。
第二,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东北亚涉及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这六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朝鲜、蒙古与日本、韩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虽然这种差距在经济合作中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但是由于各国利益取向不同,双方很难找出合作的切入点。
第三,各国对地区主导权的争夺。从欧盟的发展经验来看,大国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积极推动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一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所制定的政策仅从本国角度出发,只考虑本国利益,很少顾及其他国家的利益。
2.助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虽然目前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但是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对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将使得中俄区域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同时它所产生的巨大辐射效应将增进东北亚各国经贸合作关系,为整个东北亚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将通过生产要素在国家间的流动,促使各国在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技术和资金在国家间扩散和转移的机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总之,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将进一步加强各国间的经济合作,进而加速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东北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对各国产生重要影响。从政治角度而言,东北亚作为一个整体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区域内任何单独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从经济角度而言,东北亚地区实现经济一体化将促进生产要素在国家间的合理流动,推动各国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该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而吸引世界各地人力资本、资金和技术向东北亚地区流动。
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各国分工的细化,将加速东北亚各国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东北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东北亚各国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在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上,国家间的合作将使得东北亚各国的生产要素围绕产业分工而合理流动,使生产要素流向边际产出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依据经济发展程度可以将东北亚区域内的国家分为三个层次,处于最高层的就是日本和韩国,中间层次的是中国和俄罗斯,而蒙古和朝鲜则是最低层次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因而在技术和资金转移过程中,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可以作为连接上层国家和底层国家的中间枢纽。就技术而言,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具备一定的重化工业基础,基础性技术实力较为雄厚,但欠缺中间技术和高新技术。因此,在进行产业分工合作的过程中,该地区可以一方面引进日本和韩国的技术,一方面将部分基础性技术产业传递给蒙古和朝鲜等相对落后的国家。就资金流动而言,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资本规模在东北亚属于中间层次,资本输出能力低于日本和韩国,但是高于蒙古和朝鲜,因而可以一方面积极吸引日韩资金,一方面加强对朝鲜、蒙古等国的投资。
随着生产要素在国家间的合理流动,东北亚各国的分工也将不断深化,从而优化东北亚各国的贸易结构。东北亚各国分工格局的演化是建立在东北亚地缘优势和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并且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增强东北亚各国间的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生产链条,在产业链的上端为日韩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朝鲜和蒙古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位于产业链的下端。在产业演进规律的作用下,各国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国家间的贸易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东北亚区域内新的分工格局将使得东北亚国家间的贸易出现新的局面。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被安排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国从事专业化生产,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然后进行商品交换,这将优化东北亚各国的贸易格局,扩大东北亚各国的商品贸易规模,优化商品结构。技术的发展使得分工越来越细,从而促进了物流、保险和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东北亚各国的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规模,促使东北亚各国的贸易合作向多样化发展。
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将提升东北亚区域的竞争力,这将进一步推动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并为东北亚利用和吸收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创造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东北亚地区完善的生产网络、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构成了吸引生产要素的外部区域经济环境。东北亚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是建立在各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各国的生产能力并创造较高的市场效率,这将提升东北亚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目前在东北亚范围内,各国利用的资金和技术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来自世界资本输出能力较强的美国和欧盟的资金和技术还比较有限。东北亚经济的发展、区域竞争力的提升,都将吸引更多的国家关注这一地区的发展,并向东北亚注入资金和技术。随着东北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专家、技术人员也将向东北亚地区流动,因而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不但会使东北亚区域内部的人力资本从日韩向中俄流动,同时也会吸引区域外其他发达国家的人才流入该地区,从而推动该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