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声母韵母
林小壮陷入羞耻回忆当中,小镇主持人的话唤醒了她。
“听老校长说你当初明明理科不错,怎么考上高中后选了文科呢?又是什么让你在大学走上配音这条路呢?”
夜凉如冰,明明霜寒入骨,却似春意袭来。
正如她本人的声音,苍凉中带着一股韧劲,抵御外来刺骨的冷意,带来钻木取火般燃暖人心的力量——
“我想,大概是因为语言的魅力,还有一颗不服输的心吧……”
……
林小壮永远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天,第一道铃声响起。
铃铃——
她迟到了。
那时林小壮只有五岁,从来没上过幼儿园,到了学校进的是学前班。
年过半百的奶奶牵着小姑娘的手,送进了走廊最尽头的小破教室。
作为大山里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每次开学都是学校重点注意的对象。
松开奶奶长满厚茧的手掌,小姑娘如受惊的小鸟,胆怯地走向班主任。
其他先来的同学们,已经做完了自我介绍,最后轮到站在讲台边的她。
第一次做自我介绍,林小壮讲的是壮话,因为班主任和同学们都是她的老乡,并不需要翻译成普通话。
她来自古老的林家村,大名叫小壮,小名叫大壮。
她的大名小名都含“壮”字,但是小姑娘本人却小小个,一米不到的课桌都快淹没了她的小脑袋,介绍完就爬上长椅坐下,还能晃悠两只小短腿。
大家只知道她的名字像男孩子,却不知道小姑娘从小体弱多病,所以家里给她取名叫壮。毕竟是姑娘家,又不能壮过头,不能真叫大壮或壮壮,所以在她到了上学年纪,才正式取下“小壮”一名。
就这样,“林小壮”三个字,第一次出现在户口本上,第一次出现在课本上。
林小壮永远记得,第一堂课学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来自班主任夹壮的普通话——
“猴猴学习,颠颠向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当时年纪还小,谁都没见过世面,认认真真跟着学,谁知一学就跑偏了。
没办法,班主任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学历只有初中而已,并且他也相当不容易,承担着他那个年纪不该承担的压力!
因为学校师资不够,一个班级只分配一个老师,一个老师负责所有的学科,从语文课到体育课都是同一个老师上课。
体育课就是放羊,任由学生在草地里随便玩,抓蚂蚱编草绳捉迷藏等等。
语文课就不一样了,班主任开始教拼音——
“播播摸佛,得得呢了,鸽鸽喝,鸡鸡西……”(bpmf、dtnl、gkh、jqx……)
难得的是,这位年轻的班主任老师,竟然还懂一点乐谱,于是他教起了音乐课。
这不,林小壮学会的第一首歌,就是来自班主任夹壮的儿歌——
“我扇在犒犒的典野上,干见大便小便的晕坨向我标扩来~”
(我站在高高的田野上,看见大片小片的云朵向我飘过来~)
很多年以后,林小壮才明白,自己为什么傻傻分不清声母生母,韵母孕母,单韵母复韵母,前鼻音后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