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与多的平等化及其秩序
一与多的关系是一个经典的传统哲学问题。一些经院哲学家跟随亚里士多德[1]认为,作为超越者的一与存在是可互换的。对司各脱来说,他的一与多学说具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概要而言,在司各脱的形而上学中所处理的一有两种:第一种是作为超越者而与存在可互换的一,这种类型的一是一个独立的超越者;第二种是与多相对的一,这种一与多共同构成了一对分离性超越者。
因此,一在两个意义上是超越者:作为与存在可互换的超越者,以及作为一与多这对分离超越者中的一。一方面,一作为存在的可互换者是形而上学所关涉的主题;另一方面,一与多共同构成形而上学所关涉的主题。我们应该追问,这两种不同的一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一具有两种成为形而上学研究主题的方式?形而上学应该集中在多所归属的一之上,还是应该将一和多作为整体来研究?一与多在司各脱这里究竟具有怎样的关系和秩序?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注意到形而上学去中心化和一与多学说的关系。存在概念的单义性及其敉平影响着司各脱对于一与多关系的处理。这使得他的一与多的秩序学说具有一些重要的新特点。我们将看到,与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等人认为一与多相对立,以及存在只和与多所对立乃至归属的一可以互换的观点不同的是,司各脱认为存在和与多所对立的一并不能互换;相反,存在只和那种包含着一与多在内的一可互换,换句话说,存在和作为整体的一与多可互换,并对一与多保持单义性。因此,存在与一并不意味着相同的东西,它们也并不总是可互换的[2]:“存在与一并不相同,并且在本质上并非毫无条件地就可以互换。”[3]一与多通过存在的单义学说从而在起点上具有了一定的平等性。存在概念以及作为一与多统一体、与存在可互换的一,对于一与多是单义的。对于这一重要的特点,艾尔森已经做出了颇富启发的研究。[4]在这一章中,我们将部分跟随艾尔森对司各脱的一些先驱者的立场进行分析,并与司各脱的其他一些学说关联起来加以研究。司各脱对一与多的系统处理是在《〈形而上学〉问题集》第四卷第二个问题中展开的,我们将它作为研究一与多问题的核心文本,并在必要时加入其他著作中的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