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纵横精华·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黄炎培:从“胜利”与“民主”中走来

张建安

兴办教育:“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黄炎培的一生与教育事业密不可分。20多岁的时候,黄炎培的老师蔡元培对即将离校的学生说:“中国国民遭到极度痛苦而不知痛苦的由来,没有能站立起来,结合起来,用自力来解除痛苦。你们出校,必须办学校来唤醒民众。”这些话,黄炎培终生不忘,结合自己多年来所看到的山河破碎、国民愚昧的社会现实,他为自己定下了教育救国的志向。

1902年,黄炎培首先回家乡川沙开办新式学堂,试图在晚清封建落后的时局中为中国播下进步的种子。同乡杨斯盛给予大力支持,在学堂缺少经费难以支撑的时候,杨斯盛慷慨捐银,使黄炎培的事业柳暗花明。川沙小学堂办得有声有色,黄炎培等人广邀名流演讲,宣传爱国思想,听者人山人海。但黄炎培等人的进步言论也同时被清政府视为“洪水猛兽”,黄炎培因此很快被清朝官吏拘捕起来,差点“就地正法”,幸得陆子庄、步惠廉、杨斯盛、佑尼干等中外人士竭力营救,方逃出虎口,又在杨斯盛的资助下亡命日本。这是黄炎培第一次办学,短短半年即告夭折,还招来杀身大祸,但他教育救国之志并未因此稍减。

1904年,黄炎培返回祖国。杨斯盛是一位非常爱国的实业家,早有计划请黄办学,黄炎培因此得杨斯盛之力,大展宏图,先后兴办浦东小学、广明师范讲学所、浦东中学,运用新式教育,广泛传播先进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杨斯盛于1908年病故,临终前仍不忘教育,对黄炎培说:“我早知我校(指浦东中学)基金不够,还想天假余年,学校还应大扩充。我死,你将向哪里募捐呢?现在我勉力凑捐基金十二万两。只望我死后,支撑这校的稍减艰苦。黄先生!你跟各位校董勉力吧!”据黄炎培后来回忆:“浦东中学买地筑舍开办费,连同杨先生逝世以前历年经费,约共耗银十二万两。临殁捐基金十二万两,留给遗属,仅得维持生活。……像杨先生真是毁家兴学,一切是为了教育,为了学生,而一丝一毫不是为个人立名。”杨斯盛毁家兴学的义举值得世人称颂,而他把兴学大事重托于黄炎培,正是看到黄炎培是一位以教育救国为己任的可以信赖的人。

后来,黄炎培又创办了东吴大学、河海工程学院、同济大学、暨南大学等学校,为中国培养出无数杰出人才,张闻天、徐特立、华罗庚、范文澜、王淦昌等都是黄炎培的学生。他是真正称得上桃李满天下的。

最值得称道的是黄炎培所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曾在中国许多地方进行广泛的考察,发现当时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起来。学习归学习,却无法运用到实际中。这一致命的弱点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黄炎培乃致力于实用教育的传播,写出《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的商榷》《小学校实用主义表解》等文,开中国实用教育之先河。黄炎培又进一步到国外考察,切身体会到美国职业教育的先进,于是在归国后更加不遗余力地投身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当中。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设立;1918年,中华职业教育学校也在上海建立起来。黄炎培在发起创办这两个教育机构的时候,思想非常明确,就是强调“手脑并用,双手万能”,重视学以致用,真正达到教育与生活、生活与劳动结合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黄炎培发起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相当成功,从创办一直到全国解放,除在上海创办过中华职业教育学校外,还在重庆、南京、昆明等地开办中华职业学校、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中华职业指导所、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比乐中学等,并出版《教育与职业》《生活》等书刊120多种,培养学生3万余名。黄炎培的进步思想也得以在学生中广泛传播,职业教育在全国蔚然成风,为中国走出黑暗逐渐强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职业教育社受到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黄炎培创办职业教育几乎也是“白手起家”,他本人没有多少经费可以拿出,但他可以筹集资金。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等人都愿意慷慨捐赠,鼎力相助,原因就是黄炎培是一个信得过的人。

黄炎培的爱国是有名的,他会办教育也是有名的,他的勤劳与无私则受到世人的尊敬。其子黄万里回忆:“父亲勤劳一生,远非常人所及。记得幼年见他每天晨8时许出门,夜必11时才回家,从无假日。……他提倡职业教育,设社宣传,凡事则都躬行。例如中华职业学校,是他理想的实验处。……长我们一辈的人大多节约成风,这倒并不稀奇。但我见到我父早年上班总是步行。甚至回川沙老家坐了小船后,还要走一大段路到故居。最后几年,在上海的老友穆藕初先生实在看不过去,送给他一辆自己坐旧了的汽车,父亲才算有车坐了。他在节俭方面对我也有不少影响。”黄方毅是黄炎培的小儿子,他向笔者讲述他父亲一生食素、勤俭节约的往事,令人十分感佩。黄方毅现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每当看到他骑一辆旧自行车,像平常老百姓一样忙碌地穿梭在城南城北的时候,我依稀可以看到黄炎培的背影。

1942年5月8日,黄炎培书赠中华职业教育社同学:“利居众后,责在人先。”这也许正是他成功办学的重要因素,也正是许许多多的爱国实业家愿意助他办学的主要原因所在。

延安之行:寻找一条崭新的救国强国之路

黄炎培也是一位有名的民主革命家。早在1905年7月,他即在蔡元培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同盟会,不久任同盟会上海干事,保管党员名册。辛亥革命前夕,黄炎培又受江苏苏南各县公推,到苏州劝江苏巡抚程德全起义。“九一八”事变之前,黄炎培在访问日本期间观察到日本图谋侵华的野心,写《黄海环游记》,并在归国后将日本阴谋面告蒋介石。“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更是不遗余力地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并要求国民党归政于民,积极抗日,主张早日实施宪政。黄炎培还发起创建了我国现在八个民主党派中的两个: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与中国民主建国会,并担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第一任主席,担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委直至逝世。他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的命运,为祖国的民主富强不懈地努力。只是,从晚清帝国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再到国民党统治,黄炎培始终难以找到一个真正为国为民的政府,这使他非常失望。直到1945年的延安之行,黄炎培才真正豁然开朗,找到一条崭新的救国强国之路。

当时,抗日战争即将结束,各界人士希望看到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为恢复陷于停顿的国共和谈,应共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电邀,黄炎培偕褚辅成、冷遹、章伯钧、傅斯年、左舜生五人飞赴延安。五天的延安之行给黄炎培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有机会看到延安朝气蓬勃的景象,更认识了党中央大部分领导同志和高级将领,感受到共产党干部的优秀作风,称:“鼎鼎大名的各位高级将领,外面没有见过的,总以为个个都是了不得的猛将,说不尽的多么可怕。哪里知道天天见面谈笑,真是古人所说‘如坐春风中’。”尤其是与毛泽东主席的直接接触,使黄炎培看到了中国光明的未来。

至今被世人津津乐道的“窑洞对”便产生于此时。黄炎培在《延安之行》中这样叙述:

有一回,毛泽东问我感想怎样?我答:

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到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我想: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在延安,自由民主的氛围感染着黄炎培,振奋的情绪萦绕在黄的心头,令他思绪万千。他还异常高兴地见到了已逝知己邹韬奋的儿子,并在“自发的情感”逼迫下写《韬奋逝世一周年哀辞》。他想到好友已逝时热泪双流,而提到他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即将实现时则情绪高昂,激奋地写道:“虽然,死者已矣,凡我后死,忍忘天职之未酬!今日者,暴敌行将就歼,国事亦将就轨。胜利!胜利!民主!民主!君所大声疾呼者,虽不获见于生前,终将实现于生后。呜呼!韬奋,呜呼!韬奋,死而有知,其又何求。”

延安之行是黄炎培一生中最关键的事情,他看到了希望、胜利与民主!

新中国成立后:做人民的官

黄炎培名声显赫,不少当权者均试图拉拢他,招他做官。袁世凯及北洋政府曾两次电召黄炎培出任教育总长,黄炎培坚辞不就。袁世凯因此很不高兴,有一天说:“江苏人最不好搞,就是八个字,‘与官不做,遇事生风’。”蒋介石也曾一再拉拢黄炎培,许以高官,也被黄炎培拒绝。不愿做官是黄炎培一贯的思想。

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恩来两次来家动员后,黄炎培打破了“不做官”的惯例,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其子黄大能感到纳闷,问黄炎培:“一生拒不做官,恁地年过七十而做起官来了?”黄炎培向儿子详细讲述了周恩来动员的经过,然后严肃地说:“以往坚拒做官是不愿入污泥,今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啊!”

此后,黄炎培殚精竭虑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并长期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1965年,黄炎培先生去世。他勤俭一生,没给家人留下多少物质财产,却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家训是:“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在他的影响下,黄家代有人才出。希望黄炎培的子孙们也像黄炎培先生一样,为国,为民,为“胜利”,为“民主”,多干实事,多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