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理财100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M0、M1、M2都是什么意思?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我们在看财经新闻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表述:

央视新闻报道,2019年8月9日,央行公布2019年第二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提到:6月末,M2同比增长8.5%,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9%,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

这里面提到了一个我们常见的金融术语:M2。除了M2,还有M0、M1和M3。这些术语分别是什么意思?对我们又有什么具体影响?

在中国,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层次划分为4层,分别是:

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即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等)。

由于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因此使用频率较低,央行一般很少公布M3数据。

这几个名词分别该怎么理解?

假设我今天拿到了10000元现钞,就可以理解为10000元M0货币。这时候M2=M1=M0=10000。

但如果我把这笔钱存进银行,银行按照要求保留了10%,即1000元的准备金后,把余下的9000元贷款给了老王。

这时市场上能流通的现钱只有9000元,即M0=9000,但是银行可以创造出额外的9000元,而我还可以随时取10000元,于是M1=M2=19000。

老王拿着银行借来的钱,去老吴那儿买了一台二手相机,花掉了9000元。老吴又把这9000元存进了银行,银行有了这9000元的存款,留下了900元的准备金,剩下的8100元又贷款给了老孙。

这样,M0=9000-900,只剩下8100元了,但是M2和M1却由此前的19000元增加了8100元,到27100元。

接下来,老孙把8100元用作了买车的一部分首付,而相对这部分的按揭为30000元。老孙又把车子的登记证书抵押给银行,换得了20000元的信用额度。这下子从理论上讲外面流通的M2和M1货币就在27100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0000元,高达47100元了。

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货币乘数”。央行之所以能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的方式来控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依据的就是这个逻辑。

目前,央行每月公布的金融数据主要包括货币M0、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其中M2数据被用于衡量货币供应量的多少。

在经济学中,货币超发容易导致通货膨胀上行,甚至是爆发恶性通货膨胀。

简单地说,就是货币供应量脱离了实际经济体量,其中M2可以看作是这里面提到的货币供应量。

举个例子,M2是1元,GDP是1元,每1元GDP容纳的货币就是1元。当M2超发到3元,GDP还是1元时,每1元GDP就要容纳3元货币。即“钱变得不值钱”了,因此M2增速需要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这样通货膨胀压力才不会太大。

不管是什么样的货币,最终的作用都是用于消费和投资。

由于M2代表的是总的货币供应量,因此M2反映的是现实和潜在购买力,可以看作是所有可以用于消费的货币。

M1与M2相比流动性更强,主要都是现金和企业用于发展的活期存款,因此M1反映的是现实购买力。

如果M1增速比M2快,说明消费和终端市场很活跃,即用来消费流通的钱比长期存放到银行的钱多。

但是,如果M1比M2高太多,将出现需求强劲、投资跟不上的情况,容易导致通货膨胀上行。

如果M1增速比M2慢,说明投资和中间市场很活跃,即用于发展长期目标的钱比用于消费的钱多。

而M1比M2低太多,将出现需求疲软、投资过热的情况,容易推高资产泡沫。

综合来看,流动性最强的是M0,现金是随时可以用于消费的;接下来是M1,除了现金还包括了企业发展的流动资金;最后是M2,还包含了很多定期存款,是为了长期发展所做的准备。

这些,你都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