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用户的新喜好和小心思
2.1 互联网毒化了用户的大脑吗
在本书第一章中,我们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媒介形势的变化和信息在不同类型平台上的流动规则,这对创作者创作出高传播度的作品至关重要。在传播学领域,有一句著名警句,叫作“媒介即信息”,它由媒介理论家马歇 尔·麦克卢汉提出,意在提醒人们媒介形式的重要性。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曾写过一个有力的比喻:媒介是窃贼,我们是看门狗,媒介内容是一块美味的肉,窃贼为了转移看门狗的注意,将肉扔给了我们,因此我们只注重媒介的内容,而忽略了媒介的形式。麦克卢汉认为,抛开媒介传递的内容不谈,媒介形式本身的出现和发展,就会导致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他在这里又打了一个比方:
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动、运输、轮子或道路引入人类社会,而是加速并扩大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和新型的闲暇。无论铁路是在热带还是在北方寒冷的环境中运转,都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与铁路媒介所运输的货物或内容是毫无关系的。
从纸质媒体时代,到电子媒体时代,再到数字化媒体时代,媒介形式的变化让人们产生了哪些变化?它们又是怎样改变、重塑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甚至行为模式的?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一书中,比较了互联网诞生前后,不同媒介形式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卡尔认为,由于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互联网的出现,正在让全神贯注的“线性思维”被一种新的、更“浅薄”的思维模式取代,新的思维模式习惯于用简短、杂乱、爆炸性的方式收发信息,遵循的原则是越快越好。
他在书中写道: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体不仅仅是信息通道。媒体提供思考的素材,同时它们也在影响思考的过程。互联网所做的似乎就是把我们的专注和思考能力撕成碎片,抛到一边。无论是上网还是不上网,我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都是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方式,即通过快速移动的粒子流来传播信息。以前,我戴着潜水呼吸器,在文字的海洋中缓缓前进。现在,我就像一个摩托快艇手,贴着水面呼啸而过。
随着人们阅读的载体从纸面发展到屏幕,发生变化的不仅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还有人们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深入程度。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是一种“超链接”式阅读,我们在网页上的许多文章中都能看到超链接,点击这些超链接,我们就可以从一篇文章链接到另一篇文章,从一个观点跳到另一个观点。在数字文档的链接之间跳跃,显然比在纸质印刷品之间来回翻阅要便捷和高效许多。
然而,超链接在充当高效导航工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用户精力的分散。与此同时,用户的阅读方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过去,用户可以捧着一本书沉浸式地、从头至尾地将它读完,现在,用户在读某一篇文章时就可能被其中的某个超链接吸引,整个阅读路线可能会呈现树枝那样的枝丫状。也就是说,用户的阅读方式正在由“线性阅读”向“非线性阅读”转变。
互联网的阅读环境鼓励浅度、非线性、多任务式的阅读,它还设计了一个高效反馈的机制来鼓励大家这样做。比如,我们每点开一个链接,就可以看到一堆新鲜的内容;我们每刷一次朋友圈,让人心痒难耐的“小红点”就会消失;我们在搜索引擎上每搜索一次内容,就会看到相关信息的列表。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在新闻网站上阅读资讯时,微信提示音忽然响了起来,同事在微信群中向你发送了一个工作文档,你不得不点开查看,几秒钟后,你的电子邮箱又跳出一个弹窗,告诉你刚收到一封邮件,于是你点开邮件标题查看内容并写了一封回复邮件,接着,你的电话响了,是快递员打来告诉你,你购买的快递放在了物业收发室,你挂了电话,忍不住打开微博刷了刷热搜,却看到了某个明星离婚的消息,于是你在这个话题下吃了一阵子“瓜”……就这样,一两个小时稍纵即逝,你最开始打开的那个新闻网站还在孤零零地等着你把文章读完,但你早就忘了它的存在了。
演员阿兹·安萨里曾指出,当人们去查看Instagram的新回复或《纽约时报》又更新了什么内容的时候,其实他们在意的根本不是获取内容,而是沉迷于那种看到新事物的感觉。
在尼古拉斯·卡尔看来,互联网毒化了用户的大脑,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浅薄”,这里的“浅薄”或许不是一个贬义词,它代表着用户的阅读习惯乃至思维模式都正在丧失“深潜”的能力。在新媒体时代,创作者必须知晓用户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的变化,并在内容质量与用户喜好之间寻找平衡,才有更大的概率创作出受人欢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