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智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轻装才能走得更远

《重整行囊》的作者理察·J·赖德有过一个有趣的亲身经历。有一年,他和一群好友到东非去探险。当时,正逢东非遭受严重旱灾。在旅途中,理察随身带了一个厚重的背包,里面塞满了餐具、切割工具、挖掘工具、衣服、指南针、观星仪、护理药品等。他对自己的背包很满意,认为已为旅行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有一天,当地的一位土著向导在检视完理察的背包之后,突然问了一句:“这些东西能让你感到快乐吗?”理察愣住了,这是他从未想过的问题。理察开始反省自己,发现有些东西的确让他很快乐,但是,有些东西实在不值得他背负着它们走那么远的路。

理察决定取出一些不必要的东西送给当地村民。接下来,因为背包变轻了,他感到自己不再有束缚,旅行变得更愉快。理察因此得到一个结论:生命里背负的东西愈少,就越能激发潜能。从此,理察学会在人生各个阶段中定期清理自己背负的“包袱”,随时寻找减轻负担的方法。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趟旅行,那么在最初上路的时候,我们都是两手空空,没有任何东西,那时候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吃、喝、睡这少许几件事。等到慢慢长大,我们需要汲取前人的智慧来滋养我们稚嫩的思想,需要一定的财富来支撑我们的生存,需要温暖的亲情和爱情来让心灵停靠和充电……这时候,我们背上的“行囊”慢慢装得越来越多。直到后来,生活变得更加复杂。除了一大堆的责任、义务必须承担之外,身边拥有的东西也开始多了起来。我们不断地买东西、要东西、找东西,拥有的家当愈来愈多,肩上扛的责任也愈来愈重。我们积累东西,就好像是阿米巴变形虫分裂的过程一样,不停地制造、繁殖,从不曾间断。

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工作、责任、人际关系、财务等,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每天甚至连吃饭、喝水、睡觉的时间都被压缩,更淡不上享受生活。人生旅程还不到一半,还远远没有到达目的地,我们就已经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哪有时间来欣赏沿途的风光?

这些,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改变这种状态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时时停下来整理“行囊”,把那些多余的“行李”丢掉。

有一个人去旅行,途中遇到一条大河。令人苦恼的是,两岸之间既没桥梁,也没有舟船可渡。在岸边,有一个禅师也在等着过河。他告诉旅人:“对岸迢迢,既无船可渡,亦无桥梁,不如采集草木枝叶,造一只木筏,当可安登彼岸。”于是两人立即行动起来,采集草木枝叶,做了两只木筏,一人乘一只,安然渡过了大河。

过河后,禅师把木筏系在岸边,由它浮着,然后继续旅程。而旅人心想:“这个木筏对我大有助益,由于它的帮助,我才到达彼岸。我不妨将它顶在头上,或负于背上,随我一起上路。”就这样,渡过一条大河,旅人的背上多了一份沉重的负担。

著名的心理学大师荣格曾经指出,一个人步入中年,就等于是走到了“人生的下午”,这是既可以回顾过去,又可以展望未来的阶段。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回头检查早上出发所带的东西,看看究竟还合不合用,有些东西是不是该丢弃了。或许在过去你已成功地走过早晨,但是,当你用同样的方式走到下午,却发现生命变得不堪负荷时,就是该丢东西的时候了。毕竟,人生并不需要太多的“行李”。

在这方面,爱因斯坦的人生堪称典范。每一年都有许多游客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拜谒爱因斯坦遗迹。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大科学家,却根本没有坟墓,也没有“故居”和纪念馆。实际上,这样的朴素,完全是遵循爱因斯坦的遗嘱。爱因斯坦生于德国一个贫困的犹太家庭,从小饱经苦难。成名后,各种荣誉和优厚待遇纷至沓来,而他却从不肯让自己的人生背上不必要的“行李”。

爱因斯坦曾应邀到荷兰莱顿大学执教,他对宿舍的要求只是:有牛奶、饼干、水果,再加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即可。后来移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当时最高年薪16000美元聘请他,他却说:“能否少一点?给我3000美元就够了!”人们大惑不解,他解释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带给我创造的原动力!”当时,美国中产阶级都以拥有小汽车为时尚,爱因斯坦却不要汽车,从宿舍到研究所有两公里路程,他坚持走着去。

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爱因斯坦说:“安逸与享乐与我无缘,照亮我前进并不断给我勇气的,是真、善、美……除此之外,在我看来都是空虚的。”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完全可以抛弃多余的物质,免得带来更多的羁绊;抛弃旁出的欲望,避免沉迷于浅薄;抛弃别人加给我们的条条框框,给自己一些自由开拓的空间;抛弃一些环境的干扰,给自己的生命一些随缘适意的轻快。

人生就如同参加一次旅行,我们可以列出清单,看清行囊里该装些什么才能帮自己到达目的地。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时不时停下来清理自己的行囊,看看什么该丢,什么该留,把更多的位置空出来,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更自在。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懂得放弃的人,得到的会很少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