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放下身段”——竞争之道,生存第一要务
家境贫寒的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争夺霸权,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但他文弱的表象下壮心不已,曾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他的生存之道可以说是在群雄四起的夹缝中小心翼翼地存活,最终发展壮大,成为曹操、孙权的竞争对手,并最终三分天下,鼎立于蜀中。
刘备是一个非常懂得在烽烟四起的战争年代如何生存下来的人,他不仅懂得生存有时要委曲求全,同时还懂得生存时也不能太张扬。他在公孙瓒营中栖身时,很小心地做一名平原县的县令;在曹操手下,即使是被封为皇叔也不显山露水,只是以待时变;在袁绍手下,更是“唯命是从”,跟袁绍的部下相处融洽;到了刘表营中,毕恭毕敬,从不高人一等。而最终,袁绍、公孙瓒、刘表都是失败者,反而是这个被人误认为一辈子都会寄人篱下的“窝囊废”的刘备成为了一代枭雄。这就是刘备“放下身段”的人生哲学,以坚忍不拔的厚积薄发之势最终成就了一方霸业的生存之道。
无独有偶,东吴的霸主孙权也是这样一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称帝,改元黄初,第二年四月,也就是半年以后,刘备称帝,改元章武。其实,在那个时候,孙权也可以跟着称帝的,毕竟曹丕当皇帝了,刘备也当皇帝了。当时,手下的人都劝孙权登基称帝,但是孙权坚决拒绝了。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有一个问题摆在孙权的面前,那就是刘备在四月份称帝以后,六月份,他就带着军队来攻打孙权了。这个时候,魏文帝曹丕也开始对孙权施加压力,如果曹丕趁刘备攻打自己的时候,也发兵攻打,那孙权面临的压力就大了,而且威胁也大,甚至有被灭掉的危险。孙权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威胁,为了保存自己,确保自己不腹背受敌,于是选择向魏文帝称臣。
事实证明,孙权这一权宜之计十分成功,为他后来建立吴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三分天下,三国分立。
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其中的勾践之所以能名垂青史,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困境时能把头低得不能再低,从而蒙蔽了对手,在岌岌可危的环境中存活下来最终报仇雪恨。
公元前494年,越国出兵攻打吴国,结果越军大败。越王勾践派大臣文仲到吴王营里去求和。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求勾践亲自到吴国去做人质。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父亲阖闾的大坟旁边的一间石屋里,让勾践给他喂马。勾践的大臣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三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于是他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了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他招贤纳士,改革内政,减轻刑罚,减免赋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增加人口,训练军队。慢慢地越国力量大为增强,发兵伐吴只是时机问题了。
公元前478年,吴国发生空前的饥荒,勾践认为大举伐吴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于三月率军出征,进至笠泽(水名,今苏州南),夫差也率领姑苏所有的部队迎击越军。结果吴军一败再败,夫差企图仿效勾践当年之故技,卑辞求和,然而此时的勾践却非二十年前的夫差,为免纵敌贻患,断然拒绝了夫差的请求,夫差绝望自杀,吴国灭亡。越挟灭吴的余威渡淮北上,与诸侯会盟,终于成就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梦。
后人称赞勾践:“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放下身段”是很多成大事者在成大事前都会采用的一种方式。凡成大事者,无不是能屈能伸的勇士,他们有时候甚至要承受常人所不能及的羞辱和压迫,对“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之类的事并不在意,他们知道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上人;他们不觉得“面子”有多重要,他们认为人生中要想成就大事,随时“放下身段”都可以。他们无论做什么,“增益其所不能”是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因为这样达到人生的终点较为便捷。
现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很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中小企业。一些中小企业为了生存,都会依附一些大企业,或者是龙头企业,以此发展壮大自己;还有些中小企业,采取联合或“依附”的方式,确保企业能在大浪淘沙中生存。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之道。这样做,不仅能赚取利润,还能减少风险,也不失为经营发展的一种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