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只因为称呼错了,结果丢掉了千万大单
在与客户正式洽谈工作之前,喊对称呼很重要。这是职场社交中的基本礼节,如果见面之后你连客户的称呼都喊错了,那只能说明你在背后没有好好做功课,说白了也就是你对这次的合作不够重视,没有合作的诚意。面对这样的态度,客户又怎么会放心与你进行下一步的合作?
公司派骨干销售员刘小兵去和一个重要客户谈一单价值千万的大合同。其实这个客户已经算是公司的老客户了,销售员刘小兵和对方公司的办公室张主任早就混成了老朋友。
商谈当天,刘小兵早早到了约定商谈的地点,他一见到老朋友张主任就赶忙迎了上去,热情地握着张主任的手,说:“张主任,您好啊!好久不见了。”这时候,张主任却有点反常,他一脸尴尬地说:“你好,小刘,我先来给你介绍一下,旁边的这位是我们的新办公室主任,马主任。”
刘小兵赶紧向马主任问好:“马主任您好!我是刘小兵,今天同时见到了您二位真是三生有幸。”这边话没说完,他又转头对张主任说:“张主任,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这时,马主任突然开口了:“你们先谈吧!我还有事,先出去一下。”说完就走了出去。张主任见局势已成定局,不由大怒:“小刘!你怎么说的话啊!马主任才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我不过是一个副职,他本来是要和你签合同的,我就是起个引荐的作用。这下好了,合同没法签了。我也出去了!”
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需要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正确地“喊人”。现在职场中的称呼五花八门,有职务类称呼,例如张科长、赵经理、吴总;有职称类称呼,如:王教授;有行业类称呼,如:周医生、赵律师;还有性别类称呼,如:李先生、张女士。当然,最近又兴起一股“老师热”,无论哪个行业,只要其有一定声望,都被别人称呼为“老师”。
在种类繁多的称呼体系中,搞清楚对什么人用什么称呼很重要,分清场合使用不同的称呼也很重要。现在的“90后”对比自己大一点的男士喜欢喊“哥”,女士则喊“姐”,这样的称呼在一般的中小型私营企业里很恰当,但在大型国企、机关部门、事业单位里就不适用了。
在普通中小私营企业里,员工之间,领导与同事之间使用“哥”和“姐”这样的称呼既显得尊敬,又不会让人产生距离感。但在大型国企、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则不同,这些单位里有着严格的职务制度,职务就代表着这个人的身份,你随随便便地称别人“哥”和“姐”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在这种单位里,无论对方多年轻,在称呼中都要加上对方的职务,该叫“张科长”的就不能叫“张哥”,该叫“夏主任”的也绝不能叫“夏阿姨”。
即便是在一些私营企业,称呼也不是想怎么用就可以怎么用的。生活在不同年代的人对同一种称呼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比如,四十岁上下年龄的人习惯于被别人喊“段工”“李师傅”,而职场中的“90后”则喜欢被人喊“哥”和“姐”。
许嘉星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作为一名“95后”,她在公司里算是年龄最小的,再加上她性格活泼可爱,平时在公司里大家都把她当小妹妹来看。同样,她也是这样定位自己在公司的地位的,所以她总是喊同事们“哥哥”“姐姐”。
工作中,常听到许嘉星在喊:“剑英哥哥,你在忙吗?我这有点小问题想问你一下!”“慧敏姐姐,下班后一起去逛街吧!”……公司里“90后”不在少数,大家也都能接受这样的称呼,可公司里那帮“70后”的“老人”就接受不了了。私下里,一些“70后”的男同事总说许嘉星称呼肉麻,女同事则说她故意“卖萌”。
许嘉星工作中犯了错,被领导陈燕叫到跟前,领导问她:“怎么回事啊!你说说!”许嘉星没多想,张口就来:“陈姐姐,是这样的……”领导陈燕虽然看起来年轻,但她可是地地道道的“70后”,向来受不了这样的称呼,大声说:“叫我陈姐,没大没小的!”许嘉星被突如其来的怒吼吓住了,迟迟说不出话来。
恰如其分的称呼既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能透露出个人的素养。热忱、充满敬意又得体的称呼是打开人与人交往大门的钥匙,职场中用对了称呼才会有之后友好的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