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孩子都有一颗“玻璃心”,纯净 透明 易碎
教育专家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玻璃心,如清水一样透明、清澈,又如水晶玻璃般敏感、易碎。”这说明了孩子的本质单纯,在面对水晶般澄澈的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格外小心,不要轻易碰碎和污染。我们说话、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孩子,不要觉得孩子小而无所谓,要时时顾及孩子的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心灵。
一位妈妈在不经意间得知女儿班上的一个女同学父母离异了,这位妈妈很明智,并没有对女儿说这件事,她怕女儿从此对那位女同学另眼相待,对那个女孩产生不好的影响。
但是没过多久,女儿居然主动跟妈妈“分享”:“妈妈,我们班上琳琳同学的爸爸妈妈离婚了,离婚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妈妈很惊讶:“谁告诉你的?”女儿回答:“老师说的啊,全班都知道。”
女儿说,那位女同学只要一不听课,老师就说:“你看看你,爸爸妈妈离婚了,现在就你妈妈一个人养着你,你还不努力学习,你让你妈妈多失望!”
听完女儿的话,妈妈不寒而栗,立即给女儿办了转学申请,妈妈说:“这样的教育太疯狂了,女儿的同学一定遭受了很严重的打击,我不能让女儿生活在这种教育环境中。”
上面的事例略显极端,但是不难想象那位父母离异的小女孩的心灵一定受到了严重打击,甚至因此怀疑人生。孩子真的是容易受伤的小动物,可能比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敏感,稍不留神,大人们的无心之言就会伤到孩子的心。
举个例子:孩子考试没考好,家长急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再加上急火攻心,就对孩子出言不逊:“你怎么这么笨呢?全班一共三十个人,你怎么只考了第二十名?你说你是不是笨死了,能不能好好学习?”这样的话真的不能对孩子讲,因为它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从此打上一个“我笨”的标签,逐渐地变得自卑。
一些伤害孩子的话我们可能并未意识到,就已经脱口而出了。比如当孩子滔滔不绝地跟我们分享他的新发现的时候,我们不耐烦了,就说了一句:“小孩子,懂什么?”就是这样一句话,也可能让孩子的心“碎裂”,因为这句话充满了不屑和不重视,我们觉得没什么,大人之间开玩笑经常说对方“懂个什么”,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句话代表的含义可就多了,并且多是负面的。
因此,我们不仅在生活上要呵护孩子,更要在心灵上呵护他、保护他,不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五岁的真真学美术已经一年多了,妈妈在别人的介绍下给他新换了一个口碑不错的美术培训班。
第一节课,妈妈和他免费试听,这节课的主题是画长颈鹿。妈妈知道他之前学过,应该没问题,就悄悄鼓励他大胆地画。
快下课的时候,老师把真真画的长颈鹿给妈妈看。只见一张大大的纸上只缩着两只小小的长颈鹿。老师说:“你儿子画的很精致。”一听,就知道老师是为了安慰她。
下课后,真真拿着画怯生生地走到妈妈面前,他似乎知道自己画得不够好。但妈妈只是对他友好的笑笑,摸了摸他的头,对他说:“老师刚才还夸你了,你画的长颈鹿身上的斑纹很漂亮。”
真真一听,立即恢复了生机和活力,一蹦一跳地追赶着新认识的同学。
回到家,妈妈先是肯定了真真的表现,比如大胆地做了自我介绍,认识了新朋友,长颈鹿画得特别像,然后委婉地说:“如果能画得再大一点儿,就更漂亮了。”真真不好意思地说:“我开始画的时候紧张了,以前美术老师是女老师,这次换个男老师,有点儿严肃,我害怕画不好被批评。”
妈妈知道孩子说的都是心里话,他已经害怕被批评,自己就不能再给孩子增添“求完美”的心理压力。于是就对他说,妈妈对他的努力很满意,妈妈也喜欢他绘画的专注精神,至于是否能被老师表扬,妈妈都不在意的。真真听后,高兴地点了点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孩子的心灵是非常脆弱而敏感的,需要成人的细心呵护和理解。只有这样,他才会感受到真正的自尊,对自己充满自信。若把儿童看成不懂事的孩子任意去批评、指责,刺伤他的自尊心,那孩子就容易自卑、退缩、紧张,甚至产生憎恨、敌对情绪。
因此,呵护孩子的心灵要比照顾他的生活更加重要,这并不仅仅体现为不诋毁、否定孩子,在其他方面,也应该予以重视。我们要留心孩子的心情变化,观察孩子是否突然情绪低落,如果有这种变化,那么就可能是受到了某种伤害。这时,家长一定要回想自己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并找机会向孩子道歉,求得原谅,通过各种方法补救孩子受伤的心灵。如果得到呵护,这颗玻璃心就会长成一颗水晶心;如果受到伤害,则很容易破碎。而一个孩子,面对一颗碎了一地的心,多数时候,他们会不知道该怎样去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