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宗与觅迹:问道寺观,坐听建筑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北京法源寺

法源寺在北京市宣武门外教子胡同东,原名悯忠寺(图3-6、图3-7)。它是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寺庙。公元645年3月,唐太宗李世民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御驾亲征高丽国。8个月后损兵折将败回幽州,为悼念出国作战客死他乡的忠勇将士并抚慰家属,唐太宗打算建一座庙,但因战事繁忙,一直未能腾出工夫来实现。半个世纪后的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则天想起祖先的这一遗愿,遂拨款动工修建悯忠寺。

图3-6 傅熹年先生画悯忠寺复原图

图3-7 法源寺前广场纪念柱“唐悯忠寺旧址”

悯忠寺原有三进院子,加上跨院,竟有七个院子之多。最后面的观音阁应为面阔七间,高35米,3层楼的大型木构。其规模比现存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大得多。寺前一左一右两座塔是安史之乱期间所修。安禄山先修了一座,史思明一看不甘落后,也建了一座。

辽、金以来,悯忠寺一直是座名刹。辽国的皇帝皇后曾多次来这里做法事。到了宋代,凡有重要外宾来访,一般都要到这里来参观,有时还让客人下榻于寺内的高级宾馆,可见当时此寺地位之重要。北宋灭亡时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获,曾被关在寺内好几天。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宋朝遗臣谢叠山被抓到北京,拒不降元,在此绝食而亡。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8月16日,由于崇祯不辨忠奸,听信清皇太极的反间计,竟将屡败清军忠心报国的46岁的儒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头颅被割下,其尸骨被愚昧的市民分割。袁崇焕的家人佘义士半夜冒死从刑场上偷回了他的首级,立即带到悯忠寺,向寺庙的住持哭诉其主人的冤屈。富于正义感的住持忙把寺内全体僧人叫醒,连夜为这位蒙受千古奇冤的爱国将领做了法事,又将遗骨送到位于今花市斜街52号的广东义园安葬,并由佘义士看管。这位佘老先生临死前对他的家人交代说,他的后人一不许入朝做官,二不许离开袁崇焕的坟冢。佘家后人谨遵祖训,世世代代守护着这位先烈。

法源寺内树木繁茂,可是单有一样驰名京城的,就是丁香。每逢5月,满院清香沁人心扉,专有慕丁香花名而来的。为什么它的丁香花这么茂盛呢?这里还有个故事。

早年间时兴科举制度。每隔三年,全国各地的读书人汇聚京城一试运气。有钱的住高级旅馆,没钱的就在庙里暂住一时。这天晚上,一位住庙书生秉烛夜读。值夜班的老和尚闲来无事,坐在院子里窗下纳凉,看着那书生,忽然间长叹了一口气。那书生以为自己有什么不妥,就出来询问为何叹气。老和尚说:“唉,三年前,也是这个季节,有个书生啊,年纪跟你差不多,也坐在这屋看书。老衲我闲着没事,趁给他倒水的工夫,想考考他,就出了个上联让他对。谁想那书生忒认真,想了三天三夜没想出来,竟然憋屈死了。唉,罪过,罪过呀!”说罢,唏嘘不已。

这书生来了兴趣:“敢问您给他出的上联是什么?”

老和尚说:“记得我出的是‘氷凉酒,一滴、两滴、三滴’。”

书生思索了片刻,问道:“那书生埋在哪里?”

“因为不知道他家,我们把他埋在了后院。”

书生道:“劳烦带我去看看他的坟。”

到了后院,只见书生的坟边上长出几棵丁香,白色的小花盛开着。这书生一见之下激动不已:“啊!他的下联在这里了!”

和尚惊诧道:“怎么讲?”

“您看,‘丁香花,百朵、千朵、万朵’。这就是那下联!”(注:这里稍加解析。氷凉酒三个字的偏旁是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而丁香花三个字的头是与百字、千字、萬字的头一样。)

从此,法源寺里的丁香花越长越茂盛了。

图3-8 塔院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