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堂诗词课(词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总论:唐诗宋词是对孪生兄弟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班级里,几乎每个同学都会有一个所谓的“绰号”。比如你叫朱艺群,估计是父母希望你将来才艺超群,结果到了同学口里,就成了“猪一群”。再比如我儿子姓周,皮肤又有点黑,就成了同学口中的“周黑鸭”。所以,一个班级活像一个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人人有绰号,今天我们要说的词,也要从它的绰号说起。

词的外号很多,第一个外号叫“长短句”。大家都知道,近体诗的句子长短都是一致的,要么五个字,要么七个字,就像小朋友做操时整整齐齐排列着的队伍。但词就不一样了,有长有短,比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等。相信很多人对词的最直观印象就是句子可长可短,犹如连绵起伏、高低错落的山峰。

因为词的句子字数灵活,所以它的格式也比诗多得多。近体诗只有十六种基本格式,而词却可以千变万化。一个词牌决定了一首词的平仄、押韵以及单句字数。所谓“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它就像填空题一样,等着你按照规定的条件一个个码字进去。当然,这种按图索骥的模式只是看上去简单,你若真想填出一首意境深远、字句优美、韵律和谐的词,还是得下大功夫。

词的第二个绰号叫“曲子词”。当我们欣赏到一首动听的歌曲时,可能会去查询作曲者是谁,作词者是谁。是的,词一开始就被称为“曲子词”。唐朝的时候歌舞繁盛,域外的曲子不断传入中原,民间艺人不停地创作新乐曲。有曲子自然还要有歌词,我们的“词”就这样跟着繁荣了起来。

久而久之,当人们把曲子拿走以后,发现这些“歌词”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于是,词慢慢地脱离音乐,成为一种文学作品。但是,词和音乐的渊源是不会完全断离的,直到现在,我们的一些流行歌曲中还会有“词”的影子,比如李清照的那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整首词都被纳入了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曲,有段时间,甭管买菜大妈,还是扎辫小女孩,嘴边都哼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还有很多人都喜欢周杰伦唱的《菊花台》《青花瓷》等中国风歌曲,其实,歌词作者方文山就大量借鉴了宋词的表现手法。从这个角度来看,“曲子词”与其说是词的绰号,不如说是它的本名。

词的第三个绰号叫“诗余”。说起这个绰号,可能广大宋词爱好者不乐意了。啥叫“诗余”呢?这么优美的“词”怎么就成了作诗剩下的边角料了?事实上,诗和词是一对孪生兄弟,把诗看成词的大哥也不算错。因为,词本来就是由诗演化而来的,最初的时候,人们把一些绝句、律诗配上曲子唱出来,诗也就变成了词。之后,词开始根据曲子的变化增减字数,格式变得越来越灵活,逐渐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体裁。哪怕是在词最为兴盛的宋朝,在考试中,也是只考诗赋创作,而不考词,填词只是当时文人们闲暇时的一项娱乐活动而已。所以说,词当一下诗的小弟也不算委屈啦。

当然,文化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词后发于诗,又没有官方的地位,但依然蓬勃发展,长盛不衰,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绚烂一页,强盛如唐,繁华如宋,都已经成为历史长河中的背影,而诗词却绵延流传下来。文化不朽,此言不虚。

在前册“诗篇”中,我们通过“场景、感情、诗人、意象、格律”等五个元素,简单介绍了近体诗的相关知识。其实学词也一样,同样可以从对应的五个元素入手,进行解构式的分析,让大家学得轻松,看得明白。在开启我们的第二段学习旅程之前,有几个问题特地说明一下。第一,由于很多词作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为了方便大家分清具体哪首作品,对没有词题的作品,我们一律按照通行的“词牌+第一句”的方式来标注作品。第二,关于词人的年代问题,我们一般以其身处的时代为标准。如果某个作者正好身处两宋之交,我们就只列宋朝,而不区分北宋和南宋。比如,对李清照、汪藻、陈与义等人,我们就单标“宋”字,这也是为了方便大家记忆。

好了,闲话到此为止,学词正式开始。今天,我特地选了一首安静和美的小词作为本书的开篇。

 

愁倚栏

南宋 程垓

春犹浅,柳初芽,杏初花。杨柳杏花交影处,有人家。

玉窗明暖烘霞。小屏上、水远山斜。昨夜酒多春睡重,莫惊他。

 

这首词没有生僻的字词,没有深奥的典故,词意为:春意尚浅,柳树刚刚长出嫩芽,杏花刚刚绽放枝头。在树影和花影的交汇处,住着一户人家。霞光映照窗户,屋内分外明亮温暖。室内的小画屏上,青山横斜江水远流。(家里有个人儿),昨天晚上他畅饮美酒,如今睡意还浓,可千万不要惊醒了他。

程垓并非宋词大家,这首《愁倚栏》却写得别有情趣,它用简练的笔触,为我们渲染出一幅春意盎然、暖日融融的和谐场景。在这首小词里,你难道没有感受到“春眠不觉晓”的安逸和“浓睡不消残酒”的慵懒吗?

不过,春光宝贵,同学们可别光顾着睡懒觉,起来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