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微观·个体
14.生产与消费
生产与消费是人生的两件大事,人一生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做这两件事。经济学家自然会对这么重要的事有其自身的看法。
生产力的来源
首先来看生产方面。生产需要投入才能有所产出。在渔猎时代,人类要投入时间精力做出原始而实用的工具,才可能捕捉到猎物。同样地,在农业时代,人类要投入大量人工、种子及工具等,才能有所收获。在现代化社会里,我们同样要有好的工具(如电脑),才能工作,才能创造产值,工作者也才有薪水可领。所以,生产是投入与产出间的互动关系。有好的投入,产出自然就能更多;若投入量少质差,产出必然不好。投入与产出之间不必然有一对一的直线型关系;若是投入得“好”或“巧”,可能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真实世界里,不论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各种生产形态都有可能出现。(1)
在经济的分析上,通常我们把投入区分为人工(labor)和资本(capital)两个要素。产出以件数(如几台机器)计算。之后,把产出的单位售价乘以数量,计算在一段时间内(如每个月)的产值。
在现代社会里,这个概念越来越不适用,因为它已不能有效地解释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当我们单纯想推估一下,多少投入能产生多大产出时,在实务上,我们会发现,单单从人工数或是资本量来看,这两个重要的投入要素,解释或预测能力都很低,常常连10%的解释能力都没有。这表示必然有更重要的投入要素被我们忽略了,而这个我们无奈且无法具体掌握的重要生产要素,就只能笼统地称为“总要素生产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2)。
总要素生产力的内部组成是什么?它就如同经济学家知识的黑洞般,是亟待破解的重要谜团。经济学家历经多年的研究与努力后发现,知识是总要素生产力最重要的组成。知识在经济社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就会大幅取代前述点人头或点机器台数的重要性。所以,在现代化的经济社会里,知识投入量的多寡是解释产值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无怪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在20世纪末时,世界经济实际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
生产的互补与替代
与生产相关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生产过程中的取舍(trade-off)关系。在一个既定的生产模式中,这个取舍关系可能有两种情境:其一是多用非技术人员而少用机器的替代关系,其二是多用机器且多用技术人员的互补关系。
人员与机器设备间对应的各种可能关系,是讨论生产活动时的关注重点。此外,在探讨各种对应关系时,若能将人员区分得更细致些,如分成体力工、技术工、工程师、经理人员、行政人员,乃至外籍务工人员六大类,就能更仔细地探讨各种不同类别的工人彼此间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同时,更可以利用这一实证结果,进一步探讨相关的重要政策议题。例如,某国大量引进外籍务工人员之后,是否会让其产业在发展上产生空洞化(hallowing-out effect)的危机呢?抑或让其产业有升级转型的机会?若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外籍务工人员与资本设备投入呈现互补关系,而本国的技术人员又与资本设备存在互补关系,则该国大量引进外籍务工人员之后,它会同时增加本国技术人员及资本物品(capital good)的使用,因此较可能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生产附加价值。相对地,若研究发现,外籍务工人员的使用与本国资本物品的投入呈替代关系,且外籍务工人员与本国的技术人员也呈替代关系,则大量引进外籍务工人员的结果,势将同时减少本国技术工及相关资本物品的使用,如此将对该国产业带来产业空洞化的严重危机。
同样的思考逻辑也可应用在消费的分析上。消费者当然希望自己消费得越多越好,但现实的情况是,消费者常会受限于自己有限的时间及预算,而无法尽如其愿。如此一来,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选项之间势必要有所取舍。
在分析上,同样地,我们也可假设消费者把所有的钱及时间都投在某种消费(如看电影),或是另一种消费(如上馆子吃饭)上。当然,消费者也可能既看电影又上馆子,但若两者都做,原来可能吃大餐的就要改成吃快餐。这也是一种新组合,但它显示了各种可能选项之间所必须有的取舍关系。事实上,身为消费者,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消费的抉择,例如今天中午到底是吃自助餐好,还是去吃碗牛肉面?我们的胃容量有限,只能二选一。
生产的规模经济
相较于消费者而言,生产者会面对一个比较特别的问题,那就是生产有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的问题。所谓规模经济的问题是指,当生产者额外增加产出时,对应总产出的平均成本(average cost,AC)是否会下降。若是呈下降的趋势,也就是生产规模越大,生产的平均成本越低,这就表示厂商在生产上具有“规模经济”。相对地,若生产越多而生产的平均成本也快速地随之增加,则不利于扩产,称为“规模不经济”;若是生产量的增加使生产的平均成本固定在某一水平,既不会上升,也不会下降,则称为“固定规模报酬”(如图14.1所示)。
图14.1 规模经济
能够达到规模经济应是许多企业家的梦想,但就实务方面而言,这个梦想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成的,它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致命吸引力。许多的企业管理个案研究显示,企业经常为获致规模经济的效果而扩张过快,而这竟成为导致企业死亡的主因。此乃因企业快速扩张时,不论是资金的需求及调度,还是产品质量及服务的管控、人员训练等,都很容易发生问题;问题发生时,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杠杆操作过大时,也常常造成企业资金调度不及而发生严重的周转问题而致失败,不可不慎。
另外,当今在网络科技快速发展下,已能有效地降低许多企业之间彼此联系的成本,如此一来,企业分工与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增加。许多工作以往要由一家公司从头做到尾,但时至今日,许多企业可以把很多非核心的工作外包给其他更专业的公司代为执行,从而让自己更专注地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因此,企业的最适规模经济水平就有可能降低,从而在避免让自己落入“规模不经济”的区域时,企业在经营成本上将更具竞争力。
生产者与消费者彼此间的距离,其实并不很远;更正确的说法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是一体的两面。生产者在工作时,是生产流程里“劳动力”要素的投入,而在公余之暇,又化身为消费者,处处享受其他生产者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然而,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问题或决策的本质上,都会面对各种取舍上的决定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