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救过往之实 为历史存真
上月由国庆兄传来《纸上金陵》书稿,同时嘱我写序,说:“我给你支稿费。”国庆兄是我老友,他的老广告收藏与研究在业界很有影响,我猜他有关南京的藏品应能写成一部书,故在策划“微南京”丛书之初就想到了他。“微南京”丛书,当然主要是南京人写南京,但我又觉得只要言之有物,作者是不是南京人,并不重要,甚至外国人,也无妨。因此,请国庆兄来加盟这套丛书,便心安理得了。
国庆兄在接到我的约稿请求后,很郑重地说:“我先要看看我的藏品够不够写成一本书,绝不能对付老兄。”过了一段时间,他来电话,说藏品恰好够用,但还想尽量多找一些有趣的。有一天,他说新搞到一张有关甘大侠(甘凤池)的故纸,正好能写入本书,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他又陆续收到几张和南京有关的老广告,都充实到了书中。这样,他就用一张张稀见的故纸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纸上金陵”。
以往反映南京历史文化的书籍多是宏观观照,或集中研究个别历史事件,未能从相对微观的角度较为系统地呈现都市生活的细节,因而我们看到的不是可触摸的历史,不能更细致地把握过往生活的情致。这样,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原味的民国南京。原味,不仅体现在生活细节上,比如服饰、歌曲、饮食等方面,更体现在对整体情致的把握上。《纸上金陵》的最大特色是用自己收藏的故纸来解读和还原过往南京的面影,材料真实,解读细腻,能使人触摸到真实历史的细节。国庆兄不是南京人,恰具有“他者”的眼光,既能从一般人感到陌生的广告上读出人们熟悉的故事来,也能从人们熟悉的画面上勘察出诡谲的历史烟云。第二,国庆兄是老广告文化、民俗研究方面的专家,在谈及南京的广告和民俗时能从中外交流的高度,从南京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历史联系中抓住广告中的历史信息,不是就南京谈南京。第三,国庆兄对于城市文化有较深的研究,对于南京城市文化的整体把握比较准确,如他认为“南京素来为兵家、政权必争的重镇,人口往来频繁。同时她又是沟通南北的一方宝地,南北文化、中西理念在这里汇聚、交融,自然造就了南京海纳百川、凝重而不泥古的品性”。“凝重而不泥古”,我觉得抓得就很准。有了这样的认知,就把握住了南京这个城市的整体情致。这样,书中二十几篇文章就有了主心骨,形散而神不散。
近日偶然读到宋陈亮《送吴允成运干序》,发现其中有一段话讲得很好:“犹记为士者必以文章行义自名,居官者必以政事书判自显,各务其实而极其所至,人各有能有不能,卒亦不敢强也。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而寻常烂熟无所能解之人自托于其间,以端悫静深为体,以徐行缓语为用,务为不可穷测以盖其所无,一艺一能,皆以为不足自通于圣人之道也,于是天下之士始丧其所有,而不知适从矣。”《纸上金陵》中的故纸,如广告、仿单等,就是昔日“一艺一能”的展示。这些艺与能自不必尽通于圣人之道,但都曾有益于社会,这与以文章行义自名、以政事书判自显,实殊途而同归。搜集整理前贤文章,人皆视为雅事、正事,而搜集广告、仿单等,世人多以为是藏着玩玩,于世道人心无甚作用,更无法通于圣人之道。《纸上金陵》却证明故纸有情,深研之,亦能成学。能成学“而极其所至”,亦必会通于圣人之道。关键在于不能临渊羡鱼,而要“各务其实”。“微南京”就是想为“各务其实”的成果提供一个相对微观的展示平台。
国庆兄既要为序言出稿费,那就要写短点,就此打住,免得跑题,拖成长篇,让老友多破费。
张元卿
2020年1月6日于九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