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词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理查德·瓦格纳在欧洲音乐史和文化史上都留下了浓重一笔,对后世影响甚远。瓦格纳是德国歌剧的先锋,似乎德国歌剧也在他这里达到顶峰,至少,到目前来看是这样的情形。但二战期间,希特勒与瓦格纳家族的关系使瓦格纳的音乐蒙上了一层阴霾。

瓦格纳的一生经历复杂,跌宕起伏,毁誉参半。他历经革命失败,巴黎受难,瑞士隐居,成为王室座上宾,以及建造拜罗伊特剧院等事件。他两度结婚,第二任妻子科西玛,为钢琴家李斯特的女儿,她为瓦格纳记了14年的日记。尼采与瓦格纳之间的友谊与交恶,又使瓦格纳的私人生活变得趣味横生。

瓦格纳生活之背景,正值德国统一前几十年,此间,无政府主义大行其道,早期瓦格纳受此影响,投奔革命。后来,瓦格纳接受叔本华的哲学观,《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成为他歌剧创作的理论指导,叔本华思想提升了瓦格纳歌剧的美学价值。

瓦格纳一生中,除了创作出《唐豪瑟与瓦特堡的歌唱比赛》(后简称《唐豪瑟》)、《黎恩济,最后的护民官》(后简称《黎恩济》)、《罗恩格林》《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帕西法尔》等歌剧,著述亦颇丰,《未来的艺术作品》《歌剧与戏剧》《艺术与革命》皆是名篇。他率先在艺术上创立“综合艺术”一词。但是,《音乐中的犹太性》一作让他饱受指责,书中他恶意贬低梅耶贝尔、门德尔松等犹太音乐家,而且他用假名发表了此文。

在国内出版界,关于瓦格纳的传记鲜有问世,少数一两本皆为翻译本,累累几十万言,皇皇巨著,加上冗长的文字翻译、烦琐的行文、陌生的引用,使原本生疏的人物愈加难懂,读者几乎望而生畏,失去阅读之乐。

鉴于上述原因,再加上与瓦格纳相关的如此多的历史变迁和人情冷暖,我产生了动笔写作的冲动,想为文艺爱好者们提供一本关于瓦格纳的小书。本书写作方式的灵感来源于《米沃什词典》和《马桥词典》。前者向我展现了意识形态下一个个孤寂的灵魂,他们曾经诗意地活过;后者讲述了发生在乡村里的一系列荒诞怪异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也曾在无奈中度日。因此本书亦采用词条式写作,结构自由,文字简洁朴素,夹叙夹议,既展现了历史细节,也呈现了个人感悟。

为了保证书中所写的资料翔实可靠,我从德国邮购了瓦格纳的相关书籍,皆为德文。在写作过程中,我将有关瓦格纳的资料消化后,分门别类,去粗存精,悉心设计,反复揣摩;以中文书写时,尽量做到直白和通畅,如有二分雅致那就更好。

《瓦格纳词典》主要围绕瓦格纳的著作、歌剧作品及朋友和所谓敌人展开,不涉及专业音乐知识,想必该书更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德国研究瓦格纳的学者乌多·贝尔巴赫(Udo Bermbach),其研究背景专业为政治和哲学,他遵循传统写法,著有《瓦格纳的神话》( Mythos Wagner )和《理查德·瓦格纳在德国》( Richard Wagner in Deutschland )等书;还有德国学者、瓦格纳的曾孙女尼克·瓦格纳(Nike Wagner)所著《瓦格纳剧院》(Wagner Theater)和奥利弗·希尔米斯(Oliver Hilmes)所著《山丘的女管家》(Herrin des Hügels),两书也皆未涉及音乐分析等内容。而我这本“词典”有着不同的语境,有着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叙述风格。

当然,我不敢高估自己的能力,此书也非解答瓦格纳相关谜题的唯一钥匙,我所做的乃是一次尝试,或者说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读者如能借《瓦格纳词典》,窥得19世纪德国的“一段风月”,那将是此书之厚福。最后借用金性尧先生的一段话来结束此序:“当着朝阳初升,或灯火乍明,以至车厢舟舱之中,忙里偷闲,随手开卷,偶有会心,掩卷冥想,诗情画意,忽来心头,这便是对我们最大的慰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