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作文别裁,什么是作文
既然要敲开作文的大门,就要先来认识一下这是一扇什么样的门!
随意翻开小朋友的语文书,是否想过,作文是什么?
当小朋友问什么是作文的时候,该给出一个什么样的回答,才能让他们有所领受?
从定义概念上讲,作文是经过头脑思考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通常的说法是,作文一般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与结果。
通常的要求是,作文要求选题准确,立意高远;要求选材剪材,谋篇布局,起承转合;要求文以载道,文由心生。
这些说法,对低年级的孩子而言,未免有些笼统、抽象。
从启蒙的角度来讲,与其搞懂“汉堡包”是什么,不如先搞清“汉堡包”里有什么。如此,更为直接、具体。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想看到“里”,应先看“表”,想领会“深”,不妨先体会“浅”。所以,让我们换一种更为直观、形象的视角,从“表相”上看,什么是作文。
首先,作文需要有一个题目。作文的题目常常是作文的主题。
整个作文,称之为篇
一般来讲,起始的段,叫“头”;最后的段,叫“脚”;中间的部分,称之为“身”。
一篇完整的作文,还会分成若干的“段”,如文中的①、②、③、④和⑤。
在比较长的段里,还会有“块”。所谓块,就是在一个自然段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的、意思相对独立的单位。
然后,是“句子”。句子是由“词”(包括成语或短语)组成的。
在作文里,最小的单位就是单个的“字”。
一篇作文里还有几个特别容易忽略的地方。
段与段之间,会有一些过渡词、过渡句,起着字断意连的作用。文中“”标识的地方就是过渡句。
看书时,关注段与段的过渡词(句),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把看似断开的段落连接起来。就像一列火车一样,每节车厢连接起来才算完整。
作文结构要做到“全文头身脚、段落帽衣鞋”。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增加可看性。一棵树,总会有树冠、树干、树根,这就是树的可看性。同理,一栋楼,会有楼顶、楼层、楼基;一列火车,会有车头、车身与车尾。
在句子与句子之间,也常常会有一些关联词。这些关联词表示了并列、假设、转折、递进等逻辑关系,如文中“•”标识的词。
容易忽略的,还有标点符号。标点的启蒙、学习,对于孩子熟悉语态,培养语感,起着必不可少的基础作用。
由此,从“表相”上来讲,作文是由题目、段落、句子、字词,当然,还包括了容易让人忽视的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词、句与句之间的关联词,以及众多的标点组合而成的。
有一种观点会认为,讲作文的方法,会不会形成条条框框,限制孩子的思维,结果是文章没写好,倒写成了“八股文”?
先作一个假设:一本书,假如没有目录,没有前言,没有章、节;一篇文章,假如没有题目,没有段落,密密麻麻地排在一起。这样的书,这样的文章,是否能读懂?有谁会爱读?
作文之所以有标题与主题,有开头与结尾,有身子与过渡,有段落与章节,乃至于有标点。这一切的形式,是为了自己表述清楚,也是为了让读者易于吸收。
如果一篇文字没有章节与段落的划分,没有开头与结尾的归属,就好像一个公司的大老板,拿着一串长长的、没有分类的员工名单。他分不清谁是管人事的,谁是管财务的,研发的人有多少,生产工人都具备什么学历;他甚至分不清有多少的部门,有什么样的车间。对公司的组织形式、架构的认识含糊不清,管理公司也就无从谈起。
文章如果没有结构、没有章法,那也就无从下手,更谈不上让别人读懂、读明,喜读、爱读。
一谈到文章的结构,写作文的方法,有人马上会与八股文联系在一起。其实,没有必要谈“股”色变。八股文的害处,在于内容的“假大空”“高齐全”,而不是八股文中破题、承题、入手、起讲等形式。
好比一个企业,它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性质,组织形式是什么,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关系与合作流程是什么,没有理由去反对。要表明赞同与反对的,在于它是生产有益于健康的营养品,还是有害于健康的伪劣品。
如果把写一篇文章比喻成盖一座大厦。那么:
“段”就是每一楼层;
“块”就是每一楼层的各个房间;
每一个房间里的墙就叫作“句”;
每一块砖就叫作“词”或“词组”。
把砖、墙、房间、楼层都认识清楚,文章的结构就掌握了。
大厦的楼层与楼层之间,不是相互脱离的,需要用一些材料贯穿、粘合、浇铸、连接起来。文章的段与段之间,同样需要有一些自然的连接。这个连接,称之为过渡。过渡,也需要有一定的形式。
句与句之间,有的时候也需要一定的形式连接,连接件可以称之为关联词。
一定不要忘了,建设一座文字的大厦,离不开标点符号——且称之为沙石、水泥吧。虽然不起眼,但也不可或缺。
文章的标题,就好比是大厦的名称及标志。
以上,是在读一篇文章时,所能看到的“表相”。
看一座大厦,要先看楼形、楼高与楼面,而里面的供水、供电与供气,暂时可置之一边。
看一个人,也是先看到眼睛鼻子、胳膊大腿,里面的五脏六腑,需要透视,可以暂且不理。
同理,文章里一下子看不清摸不着的精、气、神,也先扔得远远的。
从感性上认识了作文,基本上算是认识了作文的概貌。那就请跟着书的思路,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浅到深地开始启蒙的旅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