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与信息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文献与大学图书馆文献服务

一、文献的含义

在我国,“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据宋代朱熹的解释,“文献”一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文,典籍也;献,贤也。”就是说,那时的文献是指图书、档案和熟悉情况的人。贤者都是有德才、有学识的,故以后引申出关于贤者言论的记录为“献”。元初马端临在《文献统考》自序中就认为,录之于书本上的文字可称为“文”,而传之于口的言论则称之为“献”。现代词典、辞海上一般列出两种含义:一是指“有历史价值的或同某一学科有关的图书资料。例如,革命文献、物理学文献。二是“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文件”。这里强调的是“历史价值”“有重大意义”的一部分图书资料,这种文献是广义的图书的下位概念。但改革开放以后,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国际文献标准被直接引进过来,“文献”地位上升,包括图书、期刊、报纸、专利等印刷或非印刷品。

国际标准化组织《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ISO/DIS5217)对文献的解释:“在存储、检索、利用或传递记录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而存储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20世纪90年代初老专家周文骏教授主编的《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有以下定义:文献是“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把一定的信息内容记录到一定载体上形成的存储型传递媒介”。我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这样定义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里将文献定义成记录“信息”的“传递媒介”,而不是按国家标准所定义的“载体”。何为“传递媒介”?一般是指报纸、期刊、图书以及电视、广播。而“载体”,一般泛指一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如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而石头、竹子、布帛、纸张、磁性材料等又是语言文字的载体,也可以说成是记录知识的载体。“传递媒介”与“载体”有密切联系,由此可见,文献由三个要素组成,知识、载体、记录方式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构成文献。

二、文献的类型

按不同的划分方法,文献可分为多种类型:

(一)按载体形式划分

文献按载体形式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和电子型四种类型。

(1)印刷型,以纸张为载体,以印刷为记录手段,包括图书、报刊、杂志等。这种文献的优点是用途较广、阅读方便、流传不受时空限制;缺点是存储密度低、占据空间大、保存费用高。

(2)缩微型,主要以感光材料为载体,记录文字及其相关信息,常见的有缩微胶卷和缩微胶片。缩微型文献的优点是体积小、价格低、存储密度高,便于收藏;缺点是阅读时需要借助于缩微阅读机,使用存在诸多不便。

(3)视听型,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载体,以磁记录或光学技术为记录手段而产生的一种文献形式,如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等。这种文献的优点是直观、形象、生动,存储密度高;缺点是使用成本高,不易检索和更新,使用囿于物质条件而不利于传播。

(4)电子型,即电子出版物。以磁性或塑性材料为载体,以穿孔或电磁、光学字符为记录手段,通过计算机处理而形成的文献。电子出版物内容丰富、类型多。这种文献的优点是存储密度高、信息量大、存取速度快、寿命长、易更新;缺点是设备、费用要求高。

(二)按加工深度不同划分

文献按加工深度不同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及三次文献。

(1)零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最原始或者是非正式的记录,大多数未经公开传播,包括口头交谈、参观展览、参加报告会、听取经验交流演讲、实验的原始记录、工程草图等。这是一种零星的、分散的和无规则的信息,具有原始性、新颖性、分散性和非检索性等特征。

(2)一次文献。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是以著者本人的研究工作或研究成果为依据撰写的论著、论文、技术说明书等。

判断是否为一次文献不是根据它的载体、存在形式及出版方式,而是根据它的内容性质,只要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科研成果而发表的原始创作,都属于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不仅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原始性和分散性的特点。

一次文献的创造性是指作者根据工作和科研中的成果撰写的具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它包含新观点、新发明、新技术、新成果,具有直接参考、借鉴和使用的价值。

一次文献的原始性是指它是作者原始创作和首次发表的。因此,它既有可靠性的一面,又有不成熟和特定性的一面。

一次文献的分散性是指它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成果个别形成的,就其发表的载体和场所而言,还不够集中、比较分散;其形式有研究报告、论文、论著等。

(3)二次文献。二次文献是人们把大量的、分散的、无序的一次文献收集起来,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便于查找而形成的文献。二次文献中的信息是对一次文献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而成的,并不是新的信息,它的主要类型有目录、题录、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不仅具有汇集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检索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二次文献的汇集性是指它是在大量分散性的文献基础上加工整理而形成的。它汇集于某个特定范围的文献。因此,它能比较完整地反映出某个情报信息部门、某个学科、某个专题等的文献情况。

二次文献的检索性是指它所汇集的不是一次文献本身,而是某个特定范围的一次文献的线索。它的重要性在于给人们提供了一次文献信息的线索,因此,它是人们打开一次文献信息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从而大大减少了人们查找一次文献信息所花费的时间。

(4)三次文献。三次文献是先选取大量有关的文献,再经过综合、分析、研究而编写出来的文献。它通常是围绕着某个专题,利用二次文献搜索的有关的一次文献,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文献的内容进行深度的加工、编写而形成的,如各种综述、述评、学科年度总结、年鉴、数据手册等。

三次文献不仅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三次文献的综合性是指它是在大量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研究而形成的。也就是把大量分散的有关特定课题的文献、事实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筛选后,以简练的文字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来,其内容具有高度概括性。

三次文献的实用性是指它是对大量的有关特定课题的文献中所包含的知识、素材、事实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编写出来的。它可以直接供使用、参考、借鉴,具有很高的实际使用价值。

三次文献的针对性是指它大多都是为特定的目的而编写的。在通常情况下,它是信息情报部门受用户的委托而从事信息研究的成果。

总之,从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到三次文献,它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由博而略地对知识信息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过程。它们所包含的信息的质和量是不同的,在改善人们的知识结构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零次文献和一次文献是最基本的信息源,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主要对象;二次文献是一次文献的集中提炼和有序化,它是文献信息积累的工具;三次文献是把分散的零次文献、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按照专题或者知识的门类进行综合分析、加工而成的成果,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信息,它既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对象,又可作为检索文献信息的工具。

(三)按文献出版特点划分

按文献出版特点,文献可分为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专利文献、产品目录、政府出版物等。

(1)图书,包括专著、教科书、工具书、论文集等。它是目前各种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范围最广的种类。图书往往给人们以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的知识和信息。

(2)期刊,围绕某个专题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出版物。与图书相比,期刊论文的内容不够全面系统,篇幅较小,论题很窄,但它的出版周期短,载文速度快,内容新颖、专深,适合于研究型读者。期刊论文是所有类型文献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占整个信息源的65。大多数文摘索引类的检索工具都是以期刊论文作为摘录和检索对象。

(3)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研究生为取得学位而撰写的学术性研究论文,一般有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学位论文是经过审查的原始研究成果,带有一定的独创性,且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因而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

(4)会议文献,会议文献是指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新成就和新课题来进行交流研讨的,它是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合。会议文献是指在学术与专业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和报告。因此,它代表了一门学科或专业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反映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

(5)专利文献,专利文献是指专利申请书、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等与专利有关的一切文献。内容一般是新颖、先进、实用的技术。

(6)产品样本和产品目录,这是对定型产品的性能、构造原理、用途、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产品规格等所作的具体说明,包括单项产品的样品(产品说明书)、企业产品一览、企业介绍、单项产品样本汇编、同行业产品一览表等。

(7)政府出版物,政府出版物是指政府部门及其所属专门机构发表的文献。有行政性、政策性文件,也有科研报告。借助于政府出版物,可以了解一国的科技政策、经济政策等。

三、大学图书馆文献服务发展情况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由于电子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读者对“碎片化阅读”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图书馆逐渐被边缘化,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图书馆的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第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读者可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到图书馆学习知识、增加储备。同时,由于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其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为“碎片化阅读”提供了发展契机,读者通过简单浏览就能获取大量信息。第二,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读者需要进入图书馆才能阅读、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此外,对图书馆的使用完全依赖读者个人挖掘资源的能力,但对于那些有资源需求但缺乏挖掘能力的读者来说,图书馆的服务策略有待进一步优化,即通过智能化手段对读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推荐,提高图书馆的使用效率。因此,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图书馆需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使馆藏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一)信息时代大学图书馆文献服务的问题

大学图书馆要求图书馆能够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不仅要体现在服务质量上,还要体现在智能化上,使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时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馆藏资源,促进知识的有效传播。当前,大学图书馆面临的需求与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服务的即时性与时效性

图书馆是知识的汇集地,其服务对象是广大读者,如何在读者产生文献需求时第一时间把资源推送给读者,让他们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是大学图书馆首先要做的工作。目前,读者在完成基本工作或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参阅大量的文献资源,这些资源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等特征,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或专业。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时,由于对相关知识掌握得不够充分,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收集资料,进而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在收集资源时会浪费大量的时间,降低了读者的工作或学习效率。与此同时,由于图书馆开放时间或服务时间的局限性,读者在产生资源需求后却不能在第一时间使用图书馆,降低了知识的传播效率。因此,资源服务的即时性与时效性是大学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要实现24小时的全方位服务,还要针对读者所需提供与之相对应的资源指导服务,让他们能够快速、即时地获取丰富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

2.资源服务与移动终端的结合不够紧密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移动终端具有便捷性、高效性等优势,越来越多的读者更愿意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信息。然而,当前大学图书馆仅在PC端有很好的应用,与移动终端的结合程度还不够紧密。例如,当读者想要查询某类资源,用手机登录PC端时会出现字体小、显示内容不全等问题,查阅资料需要反复缩放显示比例,用户体验感较差。而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移动终端能够让读者快速、准确地阅读各种文本、视频、音频资源,用户体验感得到极大改善。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聚集地,如果能够紧密结合移动终端,必将吸引更多的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有效提升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3.图书馆智能化服务有所欠缺

大学图书馆的核心体现为“智慧”,即通过贴心的服务,引导每一位读者智慧使用图书馆,实现自身资源需求的充分满足,使个人综合素养得到大幅提升。当前,图书馆的服务仍局限为文献资源的搜集和下载,它给读者的印象就是一个大型的资源仓库,每位读者把自己的需求与图书馆资源库进行分类匹配,从而获取目标资源。但是,这种服务模式已不适应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只会显著降低读者的使用体验,使读者越来越远离图书馆。因此,大学图书馆需要根据读者的喜好、阅读需求、浏览记录等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获取他们的实际需求,并向读者智能推送相关资源,使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到目标资源,促进图书馆资源的有效传播。与此同时,大学图书馆要以时间序列为坐标轴,根据不同阶段推送适当的资源,让读者在大学图书馆感受到更加人性化的服务,真正成为读者个人的“口袋图书馆”。

(二)大学图书馆未来文献服务发展方向

大学图书馆要在“智”与“慧”上下足功夫,既要做到资源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还要“慧眼识精”,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明确当前及未来读者的资源需求,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因此,大学图书馆需要从技术、管理、信息与服务等方面着手,拓宽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图书馆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

1.做好图书馆与移动终端的对接,开展移动终端文献服务

移动终端与PC端的相互结合,不仅可以让读者随时随地获取有效资源,而且还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掀起“全民读书”的热潮。大学图书馆要做好与移动终端的对接,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开发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或移动APP等大学图书馆软件平台,做好图书馆数据库与移动终端的对接,让读者通过移动终端就能便捷地访问图书馆内部的数据资源。目前,微信、移动APP发展迅速,涉及用户数量庞大,大学图书馆如果能将馆藏资源移植到移动终端,必然会促进知识的传播。第二,拓展移动图书馆的服务类型,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智慧性。移动图书馆服务项目不能仅局限在文献搜集、图书借阅、资料下载等方面,还要增添在线阅读、图书推荐、题库练习等内容,不仅要给读者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而且还要根据读者所需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推进,全方位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2.深入挖掘读者的文献需求,实现需求的有效契合

大学图书馆要想实现其“智慧”优势,就必须精准掌握读者的实际需求,明确他们当下及未来对资源科目及类型的需求。目前,读者使用图书馆会产生海量数据,数据的多维性和并发性是分析读者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图书馆只有对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才能从质上提升图书馆的智慧性,实现文献资源的有效传播。具体做法包括:第一,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对读者数据进行挖掘,明确读者的实际需求。大学图书馆可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读者近三个月或一年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据挖掘算法从这些“低价值密度”数据中把握其内在联系,掌握读者的实际需求。例如,大学图书馆通过对读者搜索图书、借阅图书等记录数据的挖掘,获知读者对哪些图书有借阅需求,并按其所需配置目标图书,以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第二,通过数据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科学预测读者未来的资源需求。大学图书馆不仅要满足当前读者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要具有“预见性”,科学合理地预测未来读者可能存在的资源需求,提前配置资源或及时推送给读者,使他们能够快速掌握更多的知识。例如,大学图书馆通过分析读者的姓名、年龄、年级、专业等数据,通过横向比较同等年级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效划分图书的需求关系,同时以年龄、年级纵向比较相同专业读者的资源需求,从而得到以时间轴为横坐标的资源需求趋势图。通过数据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大学图书馆就可以合理预测未来某类读者可能存在的资源需求,并结合当前他们的实际需求,在未来某一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推荐,大幅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3.根据未来发展趋势扩充文献资源,促进知识的有效传播

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不应该是封闭性的,而应与时俱进,通过对社会需求和读者需求的全面了解和把握实现资源的有效更替,不断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可度。大学图书馆扩充文献资源不应该依靠主观臆断,而应从实际出发,真正反映社会和读者的实际需求。首先,大学图书馆要通过加强对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建设,不断扩大获取读者需求的渠道,通过数学统计软件和数据分析技术把这些需求汇总起来,根据这些数据决定扩充资源的类型与数量,使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动态平衡。其次,软件平台要为读者提供意见和建议模块,使读者可以把自己的需求反馈给大学图书馆,充分实现读者和图书馆的有效沟通,同时也能为读者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最后,大学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扩充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和跨学科类型的资源,以满足读者的实际需要。

大学图书馆作为知识的集聚地,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峰上发展自己,努力成为现代化的知识传播媒体,让更多的读者从中获益。本书通过分析当前大学图书馆面临的需求与挑战,提出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借助信息技术营造出“全民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