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58)

致无私之教师。——人们把一个人的德性称为善的,并非着眼于德性对于他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和影响,而是着眼于我们从中为我们自己和社会所预设的作用和影响:——自古以来,在赞美德性时,我们是很少“无私”,很少“不利己的”!因为不然的话,我们就必定会看到,德性(诸如勤勉、顺从、贞操、同情、公正等)对于它们的持有人多半是有害的,成了这样一种本能,后者太强烈和太贪婪地在他们身上起支配作用,并且反抗理性那种保持与其他本能的平衡的努力。如果你有一种德性,一种真正的完全的德性(而且不只是一种追求某种德性的小小的本能!)——那么,你就是这种德性的牺牲品!但邻人恰恰会因此称赞你的德性!人们称赞勤勉者,尽管后者因为这种勤奋而损害了自己眼睛的视力或者自己精神的原始性和清新生机;年轻人“因劳累搞垮了身体”,人们表示尊敬和遗憾,因为人们会判断:“对整个大社会而言,最优秀的个人的损失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牺牲!糟糕的是,牺牲是必需的!诚然,如果个体有不同的想法,认为自己的保存和发展比他服务社会的工作更重要,那就要糟糕得多了!”而且,人们之所以为这个年轻人感到遗憾,并非因为他自身之故,而是因为一个忠诚的对自己毫无顾忌的工具——一个所谓的“老实人”——通过这种死亡而对社会来说是遗失了。也许人们还会思量,倘若他较少对自己毫无顾忌地工作,得以更长久地保存自己,这从社会利益上讲是否会更有用些?——的确,人们可能会承认其中的一个优势或利益,而打击另一种优势或利益,即一种牺牲已经作出,牺牲动物的思想态度再一次明显地得到了证实——更高又持久。所以,一方面,当德性受到赞扬时,真正受到赞扬的是德性中的工具自然(Werkzeug-Natur),另一方面,在任何一种德性中起支配作用的盲目冲动,它拒绝通过个体的总体优势或利益局限而把自己限制起来,简言之:就是德性中的非理性,藉着这种非理性,个人才让自己转化为整体的一个功能。对德性的赞扬乃是对某种私下伤害的赞扬,——就是赞扬那些冲动,它们剥夺了人最高贵的自私自利以及最高的自我保护之力量。——诚然,为了培育和获取合乎德性的习惯,人们摆出一系列德性的效应来炫耀,后者使德性与私人利益显得关系密切,——而且实际上也确有这样一种密切关系!一个工具的这样一种典型德性,例如盲目激越的勤奋,被说成是通向财富和荣耀的道路,以及针对无聊和激情的最有疗效的毒药:但人们却隐瞒它的危险,它的极高的危害性。教育始终是这样进行的:它寻求通过一系列导致一种思想和行动方式的刺激和利益来规定个体,而当这种思想和行动方式变成了习惯、冲动和激情时,它便违反自己最后的利益,但“为了普遍至善”而在他身上并且对他起支配作用。我多么经常地看到,盲目激越的勤奋虽然创造了财富和荣耀,但同时剥夺了器官的精细性,而正是藉着后者,才可能有一种财富和荣耀方面的享受,同样地,那种针对无聊和激情的主要手段同时也使感觉迟钝,使精神反抗新的刺激。(所有(59)时代里最勤勉的时代——我们的时代——只知道把自己大量的勤奋和金钱变成总是越来越多的金钱和总是越来越多的勤奋:为此恰恰更多地需要付出的天才,而不是获得的天才!——现在,我们才会有我们的“子孙后代”!)如果这种教育成功了,那么,个体的任何一种德性就都是一种公共的好处,一种至高的私人目标意义上的私人的不利情况,——很可能是某种精神—感性的萎缩,或者甚至于是过早的没落:让我们根据序列,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考量一下顺从、贞洁、虔诚、公正之类的德性。对无私者、牺牲者和有德性者的赞扬——也就是赞扬那个人,他不会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理性使用到自己的保存、发展、提升、推动、权力扩张上面,相反,关于他自身,他倒是活得谦逊而不经意,也许甚至是漠然或者反讽,——这样一种赞扬无论如何都不是起于无私的精神!“邻人”赞扬无私,是因为他能从中获得好处!倘若邻人本身是“无私的”,那么,他为有利于自己,就会拒绝那种对力量的损害,那种伤害,就会抵制此类倾向的形成,首要地恰恰并不把这种无私称为善的,由此来表明自己的无私!——这就暗示了那种恰好现在深受尊重的道德的基本矛盾:这种道德的动机是与其原则相矛盾的!对于这种道德想用来证明自己的那个东西,它(60)又以自己的道德标准来加以反驳!“你应当弃绝自己和牺牲自己”——为了不至于与自己的道德相违背,这个命题就只能由一个人来宣告,此人由此放弃自己的利益,并且也许在所要求的个体之牺牲中招致他自己的没落(61)。不过,一旦邻人(或社会)为功利之故而倡导一种利他主义,那么,与之恰好相反的命题“你应当追求自己的利益,即便以其他的一切为代价”就会得到应用,也就是说,“你应当”与“你不应当”就会一口气得到说教!(62)

边码:392

边码:393

边码: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