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共2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宋朝贡举科目沿革的特点及其原因

综上所述,宋朝贡举科目,始沿唐及五代之制,设进士、诸科。天圣四年(1026),置说书举;嘉祐二年(1057),罢说书举而别置明经科。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改革贡举,罢明经、诸科,明经一律改应进士,诸科除旧应人外不得应举;熙宁六年,又改旧明法科为新科明法,以待诸科之不能改应进士者。崇宁元年(1102),诸科基本消亡;到政和六年(1116),随着旧应诸科曾得解者的销尽,诸科及新科明法彻底消亡,完全变为进士一科取士。大约元祐六年(1091),曾于河北等五路设经律、通礼二科,但只施行了一举,至绍圣元年(1094)悉罢。另外,元祐元年(1086)曾置经明行修科,绍圣元年罢;大观元年(1107)又置八行科,宣和三年(1121)罢。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又曾复立新科明法,十六年罢。进士科本身,于元祐、绍兴间也曾几度变化,最后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解、省试分为经义进士、诗赋进士两科,殿试仍为一科,一直沿用至南宋灭亡。现制《宋朝贡举科目沿革示意图》如下。(见附图)

由以上可以看出,宋朝贡举科目沿革,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由繁到简,由进士、明经、诸科等变为进士一科取士。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其主要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点:

宋朝贡举科目沿革示意图

(一)应从考试内容的变化上进行考察。如前所述,北宋前期,主要以诗赋取进士,以帖经、墨义取诸科。其弊甚多,难以培养和选拔“通经致用”之才。熙宁四年,王安石改革贡举,罢诗赋和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进士。这样,实际上是把原来的明经科由新进士科所替代,明经科自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诸科是以试帖经、墨义为特点的,既罢帖经、墨义,当然诸科也就要废罢了。

(二)由进士、明经、诸科变为进士一科,也是为了提高以经术及第举人的地位。唐代以来,即重以诗赋及第的进士科,而轻视以经术及第的明经科。《宋史·选举志》云:“自唐以来,所谓明经(按:宋称诸科),不过帖书、墨义,观其记诵而已,故贱其科。”王《燕翼诒谋录》卷五亦云:“国朝因唐制取士,只用词赋,其解释诸经者,名曰明经(按:此亦当指诸科),不得与进士齿。”

进士与诸科及第待遇也很不相同。《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八《进士科》载:

庆历二年(1042)四月二十三日,诏新及第进士第一人杨寘为将作监丞,第二人王珪为大理评事,第三人韩绛为太子中允,并通判。第四人王安石校书郎,第五人曾公定为奉礼郎,并佥书诸州判官事。第六人已下两使职官。第二甲,初等职事。第三甲,试衔知县。第[四]甲,试衔簿尉。第五甲,判司簿尉。……九经第一人,两使推官;诸科并注判司簿尉。

由此可知,诸科中授官最高者即九经第一人,才相当于进士第六人以下的第一甲及第者。而其他诸科及第、出身人所授官,仅相当于第五甲进士同出身者。此榜进士及第而后来成为宰相者,就有王安石、王珪、韩绛、吕公著、韩缜、苏颂等六人;而诸科出身后来荣显者,则寥寥无几,已知为官最高者仅为知州。又据统计,北宋时期共有宰相71人,其中由科举出身者为65人。在这65人中,除富弼一人为制科出身外,其余均为进士出身,而无一人为明经、诸科出身者。正如南宋人吕祖谦所云:“到得本朝,待遇不同,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至明经之科(按:指诸科),不过为学究之类。”(143)从以上不难看出,熙宁四年之后,罢明经、诸科,改由进士一科取士,显然提高了以经术及第者的地位。

(三)宋朝的党派之争,也对贡举科目的沿革具有影响。例如,元祐年间,司马光等反变法派执政,即对熙丰贡举新制多有改变,如分进士为经义、诗赋两科,并且新设了经律、通礼及经明行修等科。绍圣年间,哲宗亲政之后,起用变法派,又基本上恢复了熙丰之制,废罢了经律、通礼及经明行修科。

贡举科目沿革的第二个特点,是重艺业,以文取人,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144);只有极少数科目偏重德行,但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如前所述,经明行修科前后总共施行了不过八年,实际上只施行了两举;八行科也不过十四年就被废罢了。因为这些科目不过是察举制度的变种或残余。以德取人,德行难以考核,必然弊端百出。正如马端临所说:“则往往设为形迹,以求入于八行,固已可厌;至于请托徇私,尤难防禁。”“略实艺而追古制”是行不通的。(145)这在北宋时期即遭到许多有识之士的反对,因而经明行修科和八行科实行了很短时间,即被废罢。从以推荐选官到以考试选官,即由察举制到科举制,是一个历史的进步。经明行修、八行科与进士科相比,乃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因而,其昙花一现也是历史的必然。


(1)张希清:《关于科举制度创立的几个问题》,《北大史学》第1辑;《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又见《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2)周谷城:《中国通史》上册,开明书店1939年版。

(3)韩国磐:《略述科举制度》,《历史教学》1960年第4期。

(4)《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

(5)《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6)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统序科第》,卷一五《杂记》。

(7)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8)《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四一《贡举杂录》。

(9)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卷一。

(10)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三六《贡举》:“前辈谓进士一科为将相科(王曾),则其人可知也。”

(11)文彦博:《潞公文集》卷二七《论取士》。

(12)楼钥:《攻媿集》卷六二《回刘监场启》。

(13)《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四一至四二《贡举杂录》。

(14)《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四四《贡举杂录》;《长编》卷二二〇,熙宁四年二月丁巳;《王文公文集》卷二一《乞改科条制》。

(15)《长编》卷二二〇,熙宁四年二月丁巳。

(16)《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四八《贡举杂录》;《长编》卷三六八,元祐元年闰二月庚寅。

(17)《长编》卷三六八,元祐元年闰二月庚寅。

(18)《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四九《贡举杂录》;《长编》卷三六八,元祐元年闰二月庚寅。

(19)《长编》卷三九二,元祐元年十一月戊寅。

(20)《长编》卷四〇八,元祐三年二月癸巳注引《吕公著传》。

(21)《长编》卷四二三,元祐四年三月甲申。

(22)《长编》卷四二〇,元祐三年十二月末。

(23)《长编》卷四二九,元祐四年六月戊辰。

(24)《长编》卷四三四,元祐四年十月甲寅。

(25)《长编》卷四三六,元祐四年十二月庚申;《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之二六《发解》。

(26)《长编》卷四三六,元祐四年十二月庚申;《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之二六《发解》。

(27)《长编》卷四二三,元祐四年三月甲申。

(28)《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五五《贡举杂录》。

(29)《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一七《贡举杂录》。

(30)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系年要录》)卷一四八,绍兴十三年二月己卯。

(31)《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二八《贡举杂录》。

(32)《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三一《贡举杂录》。

(33)《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三二《贡举杂录》。

(34)《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三四《贡举杂录》。

(35)《系年要录》卷一八八,绍兴三十一年二月乙丑。

(36)《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二二至二三《贡举》。

(37)刘埙:《隐居通议》卷二一《前朝科诏》。

(38)《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39)黎德靖编:《朱子语类》卷一二八《本朝二·法制》。

(40)《文献通考》卷三〇《选举考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41)《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七《贡举杂录》。

(42)《宋史》卷四三一《孔维传》。

(43)《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二六《明经科》;《长编》卷四,乾德元年八月壬辰。

(44)《长编》卷一八,太平兴国二年正月戊辰。

(45)《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进士科》。

(46)《文献通考》卷三〇《选举考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47)《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八《贡举杂录》。

(48)《宋史》卷四三一《邢籨传》。

(49)《文献通考》卷三〇《选举考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50)《长编》卷六〇,景德二年七月丙子。

(51)《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二八《明经科》;《长编》卷七六,大中祥符四年十二月壬寅。

(52)《文献通考》卷三〇《选举考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53)《长编》卷六〇,景德二年七月丙子。

(54)《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二八《明经科》;《长编》卷七六,大中祥符四年十二月壬寅。

(55)《唐会要》卷七七《贡举下·科目杂录》;《册府元龟》卷六四一《贡举部三·条制第三》。

(56)《文献通考》卷三〇《选举考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57)《宋大诏令集·目录》卷一七二《科举》一。

(58)《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二七《明经科》。

(59)《宋大诏令集·目录》卷一七二《科举》一。

(60)《太宗皇帝实录》卷三三,雍熙二年四月丙子;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二七《明经科》;《长编》卷二六雍熙二年四月丙子;《玉海》卷一一六《雍熙明法科》校补。

(61)《长编》卷六一,景德二年十二月己卯。

(62)《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二八《明经科》。

(63)《宋会要辑稿·选举》七之六《亲试》。

(64)《文献通考》卷三〇《选举考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65)王应麟:《玉海》卷六九《开宝通礼》。

(66)《长编》卷一四,开宝六年四月辛丑。

(67)《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二七《明经科》。

(68)《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八《贡举杂录》。

(69)《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三二《明经科》;《长编》卷四五七,元祐八年四月乙未。

(70)《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之二六《发解》。

(71)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以下简称《长编纪事本末》)卷一〇〇;《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七。

(72)《文献通考》卷三〇《选举考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73)《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八《贡举杂录》。

(74)《长编》卷一五五,庆历五年三月己卯。

(75)《文献通考》卷三〇《选举考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76)《长编》卷二〇,太平兴国四年十一月丙戌。

(77)《太宗皇帝实录》卷三三,雍熙二年四月丙子,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二七《明经科》、《长编》卷二六雍熙二年四月丙子、《玉海》卷一一六《雍熙明法科》校补。

(78)《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八《贡举杂录》。

(79)《长编》卷一五五,庆历五年三月己卯。

(80)《文献通考》卷三一《选举考四》。

(81)《长编》卷二四三,熙宁六年三月丁卯。

(82)《长编》卷三六八,元祐元年闰二月庚寅;刘挚《忠肃集》卷四《论取士并乞复贤良科疏》。

(83)《长编》卷二四四,熙宁六年四月己亥。

(84)《文献通考》卷三一《选举考四》。

(85)《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三《新科明法》。

(86)《长编》卷二九七,元丰二年三月辛卯。

(87)《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三《新科明法》。

(88)《长编》卷三六八,元祐元年闰二月庚寅;刘挚《忠肃集》卷四《论取士并乞复贤良科疏》。

(89)《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五二《起请科场札子》。

(90)《长编》卷四〇七,元祐二年十一月庚申。

(91)《长编》卷四二五,元祐四年四月己未。

(92)《长编》卷四八六,绍圣四年四月丙午。

(93)《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四《新科明法》。

(94)《系年要录》卷一二,建炎二年正月癸巳。

(95)《系年要录》卷一一一,绍兴七年六月壬寅。

(96)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以下简称《朝野杂记》)甲集卷一三《新科明法》。

(97)《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四《新科明法》。

(98)赵鼎臣:《竹隐畸士集》卷十三《送张氏二甥赴举序》。

(99)《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之二六《发解》。

(100)杨仲良:《长编纪事本末》卷一〇〇,绍圣元年三月丁酉。

(101)《长编》卷二二〇,熙宁四年二月丁巳。

(102)《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一〇《贡举杂录》。

(103)《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一一《贡举杂录》。

(104)《长编》卷一〇四,天圣四年九月庚申。

(105)《长编》卷一八六,嘉祐二年十二月戊申。

(106)《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九《贡举杂录》。

(107)徐积:《节孝集》卷三十《上赵殿院书》。

(108)《宋朝诸臣奏议》卷八〇,孙觉《上神宗论取士之弊宜有改更》。

(109)《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四《贡举杂录》;《长编》卷一〇四,天圣四年九月戊申。

(110)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统序科第》,卷一五《杂记》。

(111)《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第1159页。

(112)《册府元龟》卷六四一《贡举部三·条制第三》。

(113)《册府元龟》卷六四二《贡举部四·条制第四》。

(114)《册府元龟》卷六四二《贡举部四·条制第四》。

(115)《宋朝诸臣奏议》卷八〇,孙觉《上神宗论取士之弊宜有改更》。

(116)《宋朝诸臣奏议》卷七八,吕公著《上神宗答诏论学校贡举之法》。

(117)韩维:《南阳集》卷二五《议贡举状》。

(118)王珪:《华阳集》卷七《议贡举庠序奏状》。

(119)徐积:《节孝集》卷三十《上赵殿院书》。

(120)《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一一《贡举杂录》。

(121)《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二九《明经科》。

(122)范仲淹:《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123)《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三五至三六《贡举杂录》;《长编》卷一八七,嘉祐三年三月辛巳。

(124)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

(125)《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一之四二《经明行修科》。

(126)参见《长编》卷三九四,元祐二年正月戊辰。

(127)《长编》卷四〇七,元祐二年十一月庚申。

(128)《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一之四三《经明行修科》。

(129)《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一之四三《经明行修科》。

(130)司马光:《司马文正公文集》卷五二《乞先行经明行修科札子》。

(131)《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一之四三《经明行修科》。

(132)《长编》卷三九五,元祐二年二月癸巳。

(133)《苏轼文集》卷二八《御试札子二首·放榜后论贡举合行事件》。

(134)《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一之四三《经明行修科》。

(135)《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一之四三《经明行修科》。

(136)《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三《贡举杂录》。

(137)《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六,《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二八。

(138)《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六,大观元年六月庚午。

(139)《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六,大观元年十一月壬午。

(140)《广东通志》卷三十九《名宦志》。

(141)《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六,政和三年闰四月甲寅。

(142)参见《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六,大观四年正月庚子朔。此“臣僚”即御史中丞吴执中。

(143)《文献通考》卷三二《选举考五》。

(144)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

(145)《文献通考》卷三一《选举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