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子路

孔子一切都按照“周礼”的要求行事处世,也引起一些无知之人的嫉妒和轻视,于是在人前背后讥刺嘲讽的话便时常出现。有的人当着孔子的面就撇嘴讥讽:“都什么年代了,还那么装模作样的?”“天下纷乱,人心不古,就你还能拯救天下啊?”说什么的都有。

听到这些话,孔子也不反驳,也不解释。因为反驳没有力量,解释没有用,任凭谁说什么,我行我素就好。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就坚持,不因为别人如何议论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反正,见多不怪,时间长了便自然适应了。

孔子和三位弟子出去考察,边走边谈《诗》。

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大个子青年,身高九尺,体魄健壮,头上戴着一个鸡冠帽,腰间佩带着一个大公猪的玉佩,并挎着一把宝剑。这是好勇斗狠青年的标准装束,一般人遇到这种装束的青年都躲开,不愿意正面接触。

这年,孔子正是三十岁的壮年,身体十分健壮,身高九尺六寸,大高个,所以当年鲁国人称孔子为“长人”,即高个子的意思。孔子又有乃父叔梁纥的遗传,天生就有神力。

对面的大个子青年与孔子师徒四人正好走个顶头碰,孔子向旁躲开,让出大路。对面来的青年站住了,见孔子给自己让路,感觉此人不一般,便仔细地端详起孔子来。孔子注目看着他,对面的青年也同样注视着孔子,两眼对视,谁也没有说话。孔子两眼紧紧盯着对方而不躲闪,眼神中都是威严。

对面的青年先开口道:“看你这个宽袍大袖的打扮,看你这个身材,大概就是孔丘吧?”说完后还瞥视、咧嘴,不服不忿的样子。冉伯牛和颜路刚要发作,孔子看看他们俩摆摆手,暗示两个人不要说话。

孔子不卑不亢也不生气,但非常严肃地说:“我观察你面相,堂堂正正,不像是不良少年,但性格却如此粗鲁而不知礼数。”

“知道礼数?礼有什么用?你射箭的本领高强,我那天曾经亲眼看见过,也给你叫过好。可是你有武功吗?现在只有凭这个才可以除暴安良!”说着就要显示胳膊的肌肉。只见那青年挥了挥拳头,两个肩膀下的胳膊出现两块大大的肌肉疙瘩,并握了握宝剑的柄。

孔子盯着那青年的眼睛,一字一板地说:“除暴安良?好想法!我赞赏你,我也想除暴安良。但就凭你一个拳头、一把剑,就能除暴安良吗?”这是很严肃的问题,很深刻的质疑。

“你也要除暴安良?就凭嘴皮子?就凭教几个学生?”那青年不屑一顾。

说罢,那青年“唰”地拔出宝剑舞动起来,寒光闪闪,剑法纯熟,步法灵活,辗转腾挪,一道道剑光翻飞。几个招式过后,停下来道:“古之君子,要凭借宝剑来自卫,除暴安良。”

孔子不动声色,沉稳地说道:“武功还可以,但你的说法错了。古代真正的君子,是通过学习建立自己的道德修养,以忠诚为本质,以仁义为护卫,不出封闭狭隘的房间而知道千里之外,有不善之人则用忠诚感化他,有侵犯欺凌的人就用仁义转化他。哪里用得着宝剑呢?”参见《孔子家语·好生》:“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固以剑而自卫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待剑乎?’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以受教。'”

那青年愣了一下,马上疑惑地问:“学习有那么好吗?”

孔子用深沉的目光盯着那青年,说道:“作为人君,如果没有谏诤的大臣就会失去正确方向;作为士人,如果没有有教养的朋友匡正就会失去聪明。驾驭脾气暴躁的马匹不能放下鞭策,操起弓箭不能反过来拿。木料接受墨线的剪裁就直,人接受谏诤就圣明。接受学问重视求教,便没有什么不顺畅,毁弃仁义而厌恶出仕,一定会走近刑罚,因此君子不可以不学习。”话说得透彻,斩钉截铁。

那青年一直在仔细聆听,但还是有疑惑,再问道:“南山上有竹子,不用加工而自然笔直,砍伐下来加上熟牛皮的弓弦就可以做成弓和箭。从这一点来看,哪里用得着学习呢?”

那青年的意思是竹子天生笔直,并不是学习和加工才如此的。

孔子说:“如果用括来加工成型,把箭头再进行磨砺使之尖锐,不是射得更远而射入得更深吗?”参见《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也哉?’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那青年仿佛领悟到了什么,但还是不服不忿,说道:“可我还是不信,就凭读书学习就能除暴安良,造福天下百姓?”

“对!教育可以培养大批人才,可以培养大批君子。这样,不良现象就会越来越少,要比你一个拳头、一把宝剑的力量不知大多少倍!”孔子的话掷地有声。

那青年说:“我说不过你。如果你真的能够战胜我,我就服你,拜你为师!”说完,瞪着眼睛,手按宝剑,像只好斗的公鸡。

孔子盯着对方的眼睛,有力地说道:“君子称德不称力,我不和你比武打架。我站在这里不动,你如果能把我推倒,就算你有武力。”

冉伯牛、颜路和闵子骞看傻了,生怕孔子吃亏。孔子给三个弟子一个眼神,轻轻地说道:“站到旁边去,不必担心。”

过路的人都不走了,停下来看热闹,一会儿就聚了不少人。

那青年眼睛瞪得更大了,呼呼喘气,并开始运气。孔子八字步站开,两脚稍微分前后,微微下蹲,深深吸了一口气,双臂微屈,双手放在胸前腰部上方,气沉丹田,摆好架势。

那青年一见这架势,看孔子这明明是跟他叫板,便更来劲了。他倒退六七步,双手比比划划着运气,然后猛地纵步上前,双手伸平,照着孔子的前胸用尽全身气力使劲地一推,出手之快,用力之猛。

说时迟,那时快,孔子纹丝不动,身体反而向前倾斜了那么一点点。那青年用力太猛,但用力大反作用力就大,绝对没有想到一个儒雅的孔子竟有如此般的神力,何况孔子也暗中用了力。孔子是化用了那青年的力道,等于反推了他一下。

结果,那青年“噔噔噔噔”倒退好几步,跌了个大屁蹲,仰面朝天,“扑通”一声把路边的暄土地砸个坑。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一个大屁蹲把那青年蹲醒了,他马上领会到自己遇到高手了。要知道,他面前的这个人,可不单单是知识渊博、知书达理的学人,而且应该是武功盖世的高手,只不过是不愿意展示而已。孔子原地站立,不动声色,继续盯着青年的眼睛,好像在说:“服不?不服再来!”

那青年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倒地便拜,大声道:“我服了。我甘愿做您的弟子,跟从您学习如何除暴安良!”

孔子见状,拉起那青年道:“你是哪里人士?姓甚名谁?”

那青年没有站起来,跪着作揖道:“弟子是附近卞人,姓仲名由字子路。没有职业,家贫,尚有老母,愿意拜您为师,请收下弟子。”

孔子见其非常诚恳,心中已经答应,但还是拉起青年道:“仲由,你的心情我理解,但如果拜师还要通过正常途径,就这样还不可以,我不能收你为弟子。”

孔子越是不收,子路就越是要拜。旁边的人也被孔子的行为和言语所感动,于是便陆续有人来投奔到孔子门下学习。

其实,这位青年便是孔子最喜欢的几大弟子之一的子路。——下面我们便直接称呼他为子路,这样更清楚、更亲切。

几天后,子路背着一口袋小米来到孔子家交上“束脩”,算是拜师的进门礼,然后再请冉伯牛介绍自己拜师。冉伯牛当然愿意,于是子路正式向孔子行拜师大礼。其后,子路便成为孔门弟子,终身追随老师,忠心耿耿。

不久,又来了几名学生,其中比较有名的便是曾点、漆雕开二人。曾点,字皙,即曾子的父亲;漆雕开在孔门弟子中也是非常著名的人物。孔子死后,儒学分为八派,漆雕开便是八派中的一派。

自从收子路为弟子后,孔子无论走到哪里,子路都跟随在身边,而原来对孔子冷嘲热讽的那些人一看孔子身边的子路,便都噤若寒蝉、不敢出声了。

数月后,孔子想起自己见过的郯子是位贤人,便带着子路前去郯国再度拜访。当时,郯子在齐鲁大地包括天下都很有名,这是个古老的子爵诸侯国的国君,为人孝道仁义,而且学问渊博。在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中便有此人,郯子为取母鹿的鲜奶给双亲医治失明的双目而煞费苦心,最后终于成功。这样的人博得了天下人的尊重,因此孔子愿意再度前去。

郯国在鲁国境内,曲阜南面,故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在离郯国还有十多里地的时候,孔子遇到了当时晋国的大学者程琰本,两人都早已相互闻名,于是两人的车紧紧靠在一起聊起来了。

这么一聊就是小半天,越聊越亲切,从三皇五帝、夏禹商汤,一直聊到晋国的“六卿”、鲁国的“三桓”,两个人的许多观点都惊人的相似。临了,孔子嘱咐子路“取束帛以赠先生”,即取一匹丝绸赠送给程子。

子路有点迷茫的样子,问:“我听说,士人之间如果没有中间人的引见,女子如果没有媒人,是不能交换礼物的。”不一会儿,孔子又回头吩咐子路取“束帛”,子路还是回答那几句话。参见《孔子家语·致思》:“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闲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有闲,又顾谓子路,子路又对如初。”

孔子说:“仲由啊!《诗》上不是说‘有美一人,清扬宛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如今这位程子是天下的贤士,在这里不赠与礼物,恐怕终身不一定能够见到了!”于是,孔子便赠送给了程子一匹“束帛”。参见《孔子家语·致思》:“孔子曰:‘由!《诗》不云乎?“有美一人,清扬宛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今程子,天下贤士也。于斯不赠,则终身弗能见也。小子行之。'”

正因为孔子和程子的倾盖相交,便留下了“倾盖”这一词语,并衍生出一些成语如“倾盖成交”“倾盖如故”等。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沂郯城县境内,还有几处孔子遇程子留下的古迹。参见《孔子家语·致思》:“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途),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