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洲那旮旯,颠覆三观才有的文化
上本书里,我们说到牛顿提出了牛顿力学与万有引力定律,把上帝请出了这个世界。
他使得物理学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
但牛顿的成功不是巧合,而是在欧洲几次大规模扫盲与科学院建立的时代背景之下才得以实现。
从牛顿的时代起,陆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比如:
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
史上最强民科之一,热功当量提出者:焦耳
进化论提出者:达尔文
这些科学家对各自领域走向科学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要了解他们的事迹,我们得穿越一下,先从孕育了这些科学家的时代背景讲起。
我们说过科学起源于欧洲那旮旯,你一定觉得那里是知识的殿堂,可曾经的欧洲遍地文盲,你要是跟他们讲科学,他们肯定觉得你不科学。
那时的欧洲人根本没啥文化,这种状况的改变还是因为——
三次扫盲运动
首先咱得搞懂这群文盲是咋来的。
Part 1 文化都去哪儿了
欧洲还是古希腊那会儿,比较自由民主,文化气息也浓厚,大家瞎搞的也多。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搞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座高峰
欧几里得搞出了平面几何学
托勒密等人搞出了第一个像样的宇宙模型:地心说
……
后来希腊被罗马打趴了,可罗马也因为地盘太大搞内斗,咔嚓一下分成了西罗马和东罗马。
此后又由于西罗马太弱,被北边的蛮族打败,这时欧洲以前的希腊文化也随着那些逃亡的人流落到了东罗马。
于是在欧洲大地上,甭管现在绅士的英国,还是浪漫的法国,都站满了野蛮人。
地盘倍增,就要建国家定制度。可奈何蛮族上下没文化,连国王也是野蛮人,所以摊子一大,国王就管不住了。
当时蛮族没文化到啥程度呢?他们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更别说看懂当时的官话——拉丁语。
所以要治国还需要文化人。可去哪儿找呢?
这时天主教的人懂拉丁语,读书多,还能看懂《圣经》,能传达神的旨意。
当时大家都信神,天主教能和神沟通,还有谁能不服?
于是国王一拍自己的木头脑袋:利用天主教治国!从此教皇说啥就是啥,大家只能乖乖听话。
所以那时候的欧洲群众,基本是思想归教皇,身体归国王,哪有什么自由可言?
如果我们穿越到此时的欧洲,对市民随机采访,发现在神权和王权的压迫下,他们既没文化又不敢瞎想。
这段欧洲遍地文盲的时期,就是黑暗的中世纪。
很快,令国王尴尬的局面出现了:一个神一样的男人和一个爱满嘴跑火车的领导,你会喜欢谁?
于是教皇的地位很快超过了国王。
不懂拉丁语的国王就这么吃了哑巴亏,虽然他骑马打仗样样精通,但怎么也没想到——
这种局面,国王自然是不服的,他这一不服,就为后来欧洲的扫盲做了贡献。比如文艺复兴时期,国王为了涨粉,就支持建学校。
Part 2 三次扫盲
三次扫盲在时间关系上大致是这样的:
文艺复兴在上本书里已经讲过了,大家只要知道文艺复兴不仅让很多人开始主动学习,还带动了科学的进步。比如——
达·芬奇的解剖图纸,为解剖学做了贡献。
笛卡儿的直角坐标系,为数学做了贡献。
也是在这个时期,实验科学加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弗朗西斯·培根喊出了那句名言——
这股知识的力量有多强呢?别的不说了,总之谁和它对抗,它就能把谁撂倒。
接下来知识的力量慢慢开始在欧洲发挥作用了。
Case 1 宗教改革
就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在德意志那旮旯,国家还没统一。皇帝没法子收拾,就让教会来压场子,没想到教会先把皇帝压下去了,抢了统治权。
当时整个欧洲流行黑死病,死了很多人,大家发现就算信神也没用啊,就开始质疑教会。
那时教会强势至极,不但独揽大权,还贪钱。除了买卖神职,还编了个赎罪券出来卖。
这个时候还以上帝的名义赚黑心钱,教会的行为激怒了一位小马哥——马丁·路德。
路德上过大学,后来做了神父,也当过《圣经》教授。他读《圣经》读出了一个观点——因信称义。
只要自己内心信上帝,你就是好人。
当时按天主教的意思,上帝跟信徒交流,要通过教会人员。
而路德说,上帝可以直接和信徒交流。
路德坚持自己的观点,还公然指责教皇瞎编《圣经》,教会肯定饶不了他,于是路德就跑了。
路德跑了之后并没有闲着,而是做了一件大事——把拉丁语的《圣经》翻译成了德语。
当时德国有个叫谷登堡的人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有了印刷术,直接加速了德语版《圣经》的推广。
这下大家终于发现,原来信上帝是自己的事。
于是那些被天主教欺骗压榨的群众和想夺回权力的贵族都开始支持路德了,大家联合起来抵制教皇。
随后,英国、荷兰等国都爆发了宗教改革,教皇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路德那边也创立了新教。
以前天主教一家独大时,别人一乱想就被视为异端,现在宗教改革,都讲究人文主义、独立思考,大家的思维天马行空——
但是这股改革的春风并没有吹遍整个欧洲,一些地方的封建思想顽固得像小广告,一阵风是吹不掉的。
怎么来点硬的呢?
Case 2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几乎都在16世纪末结束,可到17世纪时,在法国,教皇和国王依然搞老一套。
当时的法国人除了国王,分成三级:
前两级属于统治阶级,人数少,占地多。
明显不平等啊!
可这都啥年代了,隔壁早就炒好了文艺复兴这道菜,人文主义的香味也飘到了法国。于是一些文化人坐不住了,开始写书宣传自由平等。他们中的代表有:
伏尔泰人称“欧洲的良心”“法兰西思想之王”
孟德斯鸠某市最高法院院长提出“三权分立”
狄德罗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卢梭民主思想的代言人
在当时的环境下,宣传这些先进思想是要进监狱的,所以这些文化人简直是用生命在写书。
另外,当时还有一拨人觉得信神不一定能认识真理,但实践可以。这种影响来源于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前辈——
培根
当时牛顿就用实践这一招发现了万有引力,于是更多人相信知识才是干货,得理性看世界啊!玄学是没有出路的,便更不信教皇那一套了。
总之,经过这群文化人的努力宣传,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人生又有了新想法: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就是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最早是在英国,不过远不如法国的动静大,在法语里,“启蒙”也有光明的意思。
大家正在解放思想的兴头上,这时国王路易十六却跳出来强制收税,大家本来生活压力就大,于是直接爆发了法国大革命。
革命之路是曲折的,但结果是成功的,之后建立了新的制度,国王、贵族和教士的特权也统统被取消。当然,也不是一次革命就一劳永逸,之后也经历了各种波折,但这里咱就不细讲了。
再后来,这股自由和理性的风吹遍了欧洲,甚至吹向了整个世界。
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三次扫盲,欧洲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明显提高了。以前是教皇和国王压在他们头上,让大家思想麻痹,现在拿掉了这些阻力——
大家有了文化,当然更方便鼓捣科学。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除了三次大扫盲,还出现了一个“批量生产科学家”的地方——科学院。
最早的科学院,是欧洲片区的特产,出生自带官方正牌光环,有国家撑腰的。
欧洲各国能嗷嗷崛起,不当软柿子,基本离不开科学院的硬实力。
具体咋回事,我们下章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