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3 做喜欢的事情可以成功吗?
    ——斯宾诺莎的“自我完善力”

不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

“不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

当我决心要成为一位作家而离开赫赫有名的公司时,这是我听了不下百次的一句话。每当我被问及:“为什么要辞掉那么好的工作?”我就会回答对方:“因为我喜欢写作。”

没错,世人总说“不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句话带有“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无法成功”的意思。而我们常说的“成功”,其实网罗了各种不同的含义。

对一些人来说,拥有财富和声望才叫成功;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打理好一个平凡的家庭就是成功。甚至有的人会认为,只要能够赚钱挣口饭吃就很成功了,所以成功其实就是“达到自己向往的人生状态”。我现在明白为什么人们总说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无法成功,因为他们相信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达不到内心向往的人生状态,所以否定那些事情。

但真是如此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无法成功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遇到契合的人或令人开心愉快的事,就无法达到心中向往的人生状态吗?依照世人的说法,只要与不喜欢的人共处,忍受自己讨厌的工作,在克服了所有的一切后,就能赚大钱、获取名声,甚至是拥有圆满的家庭?或是至少还能混口饭吃?又或是要按照那些喜欢妥协的人所说,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得先忍受自己讨厌的事?

感性与欲望的哲学家——斯宾诺莎

“压抑自己喜欢的事物,对讨厌的事情忍气吞声,就能达到所谓的‘成功’吗?”这个问题就交由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来为我们回答。哲学家斯宾诺莎主张“神即是自然”的“泛神论”,以及精神与肉体合一的“一元论”(平行一元论)。笛卡儿主张理性与心灵的重要性,斯宾诺莎则是早早就指出了感性与欲望的重要性。看他是怎么说的:

所谓欲望,就是在可掌握的范围内,依据人类本质原有的情感,决定该做什么事情的人类本质。

——《伦理学》

斯宾诺莎不但不否定欲望,反而将它视为“人类的本质”。那么,他会如何回答“做喜欢(想要做)的事情可以成功吗”?

“当然有成功的可能,所以就顺着自己的感觉和欲望行动吧!”斯宾诺莎的回答听起来令人感到有些陌生,甚至有点不负责任。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吧。

学生时期就硬逼着自己读讨厌的书。长大成人后,为了养活自己,只好硬逼自己去做讨厌的工作。这样的我们,当然会觉得斯宾诺莎的回答听起来陌生又不负责任,毕竟我们深信:正因为压抑了喜欢的事情,忍受讨厌的工作,现在才得以过着虽说不算成功却还过得去的生活。斯宾诺莎的言论,对于长久以来压抑着感性和欲望生活的我们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再来多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斯宾诺莎的“自我完善力”

斯宾诺莎以“自我完善力”(Conatus )来解释自己的哲学。何谓“自我完善力”?来看一下《伦理学》的内容:“事物想让自己的存在延续下去的努力(自我完善力),除了是它现实上的本质之外,什么都不是。”自我完善力可说是某种“惯性”,是让站着的物体继续站下去,会动的物体继续动下去的一种惯性。如同这种惯性,所有的事物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存在延续下去而不断努力”,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完善力”。

斯宾诺莎指出:自我完善力正是所有事物的本质,而且它不仅存在于物体,也存在于人类身上。那么,人类的自我完善力又是什么呢?我们再次回到《伦理学》看看。

当这样的努力(自我完善力)与精神相关时,就称为“意志”;与精神和肉体同时相关时,就称为“冲动”,所以冲动只是人类的本质,而那样的本质必会对人类求生做出贡献,因此人类便决定采取那些行动。

自我完善力在人类的精神上称为“意志”,对于具备完整精神与肉体的人类来说,称之为“冲动”。若“冲动”听起来过于模糊,不妨将它理解为“欲望”。这理论理解起来并不困难,请各位试着回想一下自己肚子正饿、口又渴时的情况。为了让自己的存在延续下去,我们会对食物和水产生“意志”,以及想要摄取它们的“冲动”(需求)。斯宾诺莎在此将“意志”和“冲动”做出区别。

他把人类对于食物和水的“意志”定义为仅存于脑中的想法,而对于食物和水的“冲动”,则是由身体的行动所体现。就像我们无法光靠想读书的“意志”,就将身体拉到书桌前。但若产生了想读书的“冲动”,自然就会走到书桌前坐下。仔细想想,我们的人生之所以能够延续下去,正是因为这个自我完善力。

正因为有自我完善力(意志、冲动),我们才得以延续。有了它,我们会持续摄取食物和水来维系生命,倘若自我完善力消失不见,我们会失去想要摄取食物和水的意志和冲动,生命可能就无法得以延续。根据斯宾诺莎的说法,自杀可说是失去自我完善力,是在极度无力的状态下所产生的结果。他在《伦理学》中提到“那样的本质(自我完善力)必会对人类求生做出贡献”指的正是这件事。

精神与肉体会相互影响

我们可不要忘记斯宾诺莎是一元论者的事实。他认为人的精神与肉体合一,因此两者会相互影响。精神状态会受到肉体状态影响;反之,肉体也会受到精神影响。事实不正是如此?当精神意志够坚强时,所有肉体上的问题都能被克服;同样,当肉体健康强壮时,精神也会跟着健壮。所以肉体健康的人不会罹患忧郁症;若得了忧郁症,肉体自然会跟着出现问题。

当口渴时(肉体状态),会出现想喝水的意志和冲动。但喝完水之后会如何呢?这时会开始出现想要吃饭、看书、看电影或做其他事情的意志和冲动。当肉体状态出现变化,必然也会产生新的意志和冲动。因为肉体对精神造成影响后,精神又会再对肉体造成影响。相同的道理,精神也会因着肉体所处的环境而有所不同。在工厂工作十年的人和在幼儿园工作十年的人,他们在精神上的想法绝对不可能相同。我们可以把“自我完善力”解释成“为了让我们的存在得以延续下去,试图将肉体和精神合一的努力”。

人生要如何才能成功?

让我们再次回到这个问题:如何才能“成功”?不论所谓的“成功”是赚大钱,还是获得声望、拥有家庭或挣口饭吃,其实都不容易。对任何人来说,“成功”指的是“达到自己期望的人生状态”,但这并非一件易事。不过有个方程式确实能让得来不易的成功得以实现——不要停止“想让自己的存在延续下去而努力”,也就是说,成功取决于“自我完善力”。

这是真的。假设有一个人很想赚大钱,若他进行了“让(想成为有钱人的)自己存在延续下去的努力”,就能成为有钱人。多数人无法达到这项成功(有钱人)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在面对必须艰苦卑怯地赚钱时,他们放弃了“让(想成为有钱人的)自己存在延续下去的努力”。其他的“成功”也是一样。若没有自我完善力——也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存在延续下去的努力,那么我们与“成功”的距离打从一开始就十分遥远。想要达到自己期望的某个状态,就不可缺少自我完善力。

若说成功取决于自我完善力,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斯宾诺莎不是说所有的存在都拥有自我完善力吗,那为何有些人得以成功,有些人却无法成功呢?因为自我完善力并非固定不变之物。斯宾诺莎指的自我完善力充满活动力,会因为机遇而有所增减。

遇见散播欢乐的人,可提升自我完善力

现在看到成功的秘诀了吗?就是“增进自我完善力”。“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会放弃保存和延续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成功的关键。接下来我们又会问:“要如何增进自我完善力?”这得取决于能否遇见“可提升自我完善力的人”。为了拼凑最后一块拼图,我们再次回到《伦理学》。

我们知道精神在遭逢各种巨变后,有时能实现更大的,有时只能实现更小的完整性。这些被动完美说明了我们的快乐和悲伤。因此,以下我将“快乐”理解为实现比精神更大完整性的被动,“悲伤”则是实现比精神更小完整性的被动。我将“身心同时与喜悦相关”的情感称为快感或愉悦,而“身心同时与悲伤相关”的情感称作痛苦或忧郁。

斯宾诺莎把人类与他人相遇时内心所产生的变化,分为两种原始情感:“快乐”和“悲伤”。人类虽然有许多不同的情感,但与他人面对面时会触发的情感,基本上划分为“快乐”和“悲伤”两种。爱、欢喜、希望、信赖、欢乐、愉悦等正面情感称为“快乐”;恨、报复心、羞耻、恐怖、绝望、忧郁等负面情感称为“悲伤”。依斯宾诺莎所言,自我完善力在出现“快乐”时会增加,在出现“悲伤”时则会减少。

这些道理即使斯宾诺莎不说,我们也明白。相信大家都曾有过这种经验,当我们在做会让自己感到有希望、欢乐、愉悦的事情时,或是与我们所爱、信赖、喜欢的人见面时,生存意志(自我完善力)会有所增加。反之,当从事会惹来羞耻、绝望、忧郁的事情时,或与造成我们愤恨、报复心、恐惧的人相见时,生存意志(自我完善力)就会减少。这股力量深深地介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成功取决于“自我完善力”

想要成功,只要接触可为我们带来快乐,让我们感到欢乐、轻松、愉悦的人即可。无论他是谁都没关系,只要去接触这样的人就能成功。因为欢乐的情绪可以提升自我完善力。想赚钱吗?想得到声望吗?只要和自己喜欢的人、事、物相处就没问题。若你觉得自己一直都很努力,却无法达成期望中的成功,那就得好好省视一下你的自我完善力。

到目前为止,还是有很多人误解成功的含义。他们深信想要成功,就必须克服不快乐、痛苦、忧郁的事情,同时还必须放弃那些让人感到欢乐、愉快、轻松的事。现在还有很多人相信,大大的悲伤与小小的快乐才是成功的保证,但事实却与此相反,大大的悲伤与小小的快乐反而会耗尽自我完善力,令我们逐渐远离想要追求的成功,因为这必然会削弱“想让自己的存在延续下去的努力”。

若一心只想求取名利,反而会将它们推向远处。若只追求名利这些世俗价值,自我完善力必然只会减而不增。想一想,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会遇见什么样的对象?一定是带来更多悲伤与较少欢乐的人、事、物吧。同样,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名利往往就会自行登门拜访,自我完善力必定只增不减,因为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事、物,通常都会带来较少的悲伤与更多的欢乐。

根据斯宾诺莎所言,生活的主体当然会往“可提升自我完善力”的方向行动和实践。简单来说,人类自然会往可以让自己感受欢乐的方向走,但现实却往往相反。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斥着会削弱自我完善力的人、事、物。有多少人是我们根本连看都不想看一眼的?有多少事情是我们连碰都不想碰的?因此我们得拼命找寻那些可以为自己带来欢乐的人、事、物,并远离会带来悲伤的。

“为了成功,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说出这句话的人,并非不懂世间的人情世故。在见到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情时,我们会感到快乐,而这股喜悦的情绪,能提升自我完善力。当生活充满了自我完善力,就能朝自己梦想的成功更进一步。这就是人生成功的真相。

自我完善力展现了“真正的成功”

现在来探讨另一个人生真相:我们都想为了成功而提升自我完善力。不论是否发自内心,我都希望有更多人能过着提升自我完善力的生活,如此一来,“成功”必会焕然一新,毕竟一般人对成功的定义通常是金钱、声望或出人头地。只要能过着提升自我完善力的生活,这些世俗的成功自然会随之而来,同时为人生带来更重要的变化。

与带来欢乐的人、事、物共处,将会展现出更多未曾见过的人生真相。自我完善力并非追求成功的所需之物,但只要能提升它,人生就已经成功。我们并不是因为成功才得到幸福,而是因为与带来快乐的人、事、物接触,这样的人生非常幸福,才会说是早已成功。会在生活中提升自我完善力的人都知道,感受到快乐的这种情感,本身就是成功。我相信这是自我完善力诉说的另一个人生真相,因此我开始寻找每天能让我快乐的人、事、物。

哲学家指南: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是一位过于喜欢神,最后却成为无神论者的哲学家。为了理解这样的他,我们必须先了解他的世界观:泛神论。为了理解泛神论,得先了解“实体”与“样态”这两个概念。简单来说,“实体”就是自我原因。自我原因并非以其他原因存在,而是存在于自身。

但在我们身边的人、事、物中,找不到“自我原因”。人类是因父母、眼镜是因玻璃、纸则是因树木这些“外部原因”而生。那自我原因是什么?斯宾诺莎将“实体”定义为自我原因。实体不依附外部原因,自己本身就是原因。那么“样态”又是什么?样态为实体变貌(变形)的东西,变化的个体就被称为样态。

我将样态理解为实体的变貌,或存在于其他物品当中,得靠其他物品来掌握的东西。

——《伦理学》

难以理解时,就必须靠举例说明。在电影《魔鬼终结者》(Terminator 2 : Judgment Day)中有一个液态金属机器人,它能靠着自由变形来威胁主角。我们可以用液态金属机器人来说明“实体”和“样态”的概念。不论变成什么样子,液态金属机器人本身被称为“实体”,因为它无须依附外部原因就可依照需求自行变化为主角的母亲或警察等不同样貌,因此可将它称为“实体”。而这里的“样态”指的就是实体(液态金属机器人)变化后的样貌。样态就是主角的母亲或警察的化身,是实体变化为各种模样之后的产物。也就是说,实体是凭借“自我原因”而存在,样态是因实体的“作用原因”而存在。因此斯宾诺莎将它定义为“样态就是实体的变貌”。

但这世上真的存在“自我原因”吗?有可以无须依附外部原因而自行存在的东西吗?世间万物的存在不都是需要依附外部原因?花和桌子若没有种子和树等外部原因,就无法存在。但其实有一样自我原因的实体存在,那就是“神”。“神”是全知全能的无限之物,因此可以自行存在。若有任何存在需要依附物体,那它就绝对无法被称为“神”。当需要外部作用原因而存在的这一刹那,它就已不再是全知全能又无限的存在,而是沦为有限的存在。

斯宾诺莎所谓的“神”,并非一般所说超然又被人格化的宗教之“神”。他所指的“神”正是自然(准确来说应该是让自然运作的某种力量)。若将他的想法公式化,就会形成“实体=自然=神”的等式。让我们来想一想自然,花开花谢,树叶从绿叶转为红叶,这一切都是样态,对斯宾诺莎来说,花、树木、风、浪这些样态都是自然(神)这个实体的变貌(变形)。对他而言,“神”的概念并非绝对者,而是造成自然无数变化的某种力量。春天到了就开花,冬天到了就下雪,鸟啼叫,马生小马,让所有一切发生的某种力量正是斯宾诺莎所谓的“神”。让自然变化运作的某种力量就是他的“神”。现在可以理解斯宾诺莎认为“实体 =自然=神”的理由了。“神”在身为“实体”的同时,也是“自然”。

实体(神、自然)既看不见也摸不到,无法得知它是否存在,因此实体便会“以样态展现”或“以样态存在”。斯宾诺莎将实体(神)视为“在自然界中的自造之力”的观点,正是“泛神论”。若自然就是神,那么神不管在何处都是“广泛”存在的,肉体与精神合一的一元论,是泛神论的延伸,就如同无法把被创造出来的自然(花、树、海浪)与创造它们的自然(神)分离一般,人类的肉体和精神也无法分离。如此一来,斯宾诺莎的哲学便紧紧地把所有一切都有机地串联起来。

因为斯宾诺莎太爱神,因此想要知道神是何种存在。比任何人都聪敏的他,想要以逻辑和几何学的方式来得知神的真正样貌,但矛盾的是,他最后成为一位无神论者。准确来说,他得到“当代传统的神——人格化的神——并不存在”的结论。成为无神论者的斯宾诺莎受到不少犹太教社会给予的痛苦,无神论甚至还成为他被驱逐的关键原因。斯宾诺莎可说是因超越时代而饱受痛苦的天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