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故宫:皇帝的宝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天下第一奇画”里的未解之谜

在900多年前的一天,北宋翰林图画院的画师张择端长长舒了口气,他终于完成了一幅巨大的画作,小心翼翼地将这幅画交到了皇帝宋徽宗的手中。

宣和画院

宣和画院,是宋代宣和年间的翰林图画院。“宣和”是宋徽宗时期的年号,宋徽宗钟爱书画艺术,因此在宫廷设立了完整周密的画院制度。画院画作主要以描绘帝王贵族肖像与生活为主。

宋徽宗握着画卷,觉得沉甸甸的。他命人将画摊开,果然,这是一幅五米多长的巨画。宋徽宗看着画中的景象,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细细品味了一番后,他拿起笔,在画上题下了“清明上河图”几个字。

张择端

张择端,字正道,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绘画大师。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擅长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等。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为古代的艺术珍品。

这幅画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画”的《清明上河图》。在之后的900多年里,《清明上河图》被世人争相收藏。据专家考证,它几次被收入皇宫,又多次被盗,有记载的收藏者就有十几人,中间还有300多年去向成谜。

世人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止,它仿佛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吸引着人们孜孜不倦地去找寻其中隐含的秘密。那么这幅《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什么?它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清明上河图》细致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热闹景象。画中细致生动描绘的人物就有800多个,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与行当,权贵、行人、商人、拉车的轿夫、说书的艺人、理发匠、医生、工人、乞丐,以及妇女、小孩,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动作和神态;各种动物有70多个,包括背着货物的骆驼、拉车的驴子和牛、乱跑的猪……当时汴京的城市人口近百万,100多万斤的口粮就靠汴河、蔡河进行漕运,把粮食从苏州等主产区运过来。汴河居北,处上位,故称上河。

那么“清明”又是什么意思呢?是指的清明时节的景色吗?画中确实有春寒料峭时节汴京近郊的风景:河岸两旁柳树成排,在柳树的掩映下一队人马踏青归来,这种景致多出现在农历三四月间,与清明时节相近。可是,再仔细一看,画里如此丰富热闹的场景中却唯独没有清明节祭奠的情景。更奇怪的是,街上有人卖西瓜,而且画面上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北宋时期汴京城店家一般是在中秋节前开始售卖新酒的;画面上还有一行驮着木炭缓缓而行的毛驴,汴京城是以烧煤为主,临近冬天才准备烤火用的木炭。所有这些细节提示着,画中的时间似乎并非清明时节。

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作,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开中国都市风俗画的先河之作,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画”。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正因为如此,“清明”的意思在历史学家之中也并未达成统一。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清明”就是清明节。有的则认为由于张择端创作的时间历经数年,开始画的是春天,画着画着就画到秋天去了,所以画中既有春景也有秋景。也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清明”并不是指节日,而是指政治清明、太平盛世的意思。

那么当时的北宋是不是正值太平盛世呢?

《清明上河图》里的汴京虽然一片繁华,可是我们再仔细看看,在汴京城里,有衣衫不整的小孩在乞讨;在城墙上,几乎看不见守卫的士兵;更奇怪的是,把管整个都城防火的望火楼竟然也没有兵丁站岗,楼下还改造成了酒肉饭铺;城中巡逻的兵卒都懒洋洋地蹲在衙门口,晒起了太阳。张择端在画里留下了这样格格不入的奇怪景象,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北宋末年,朝廷奸臣扰乱朝政,而辽国和西夏也对北宋虎视眈眈,但北宋的国力却日渐衰败。因此,有些历史学家猜测,正是因为看见国家的日渐衰落,张择端才想借此让宋徽宗有所警醒。

这真是一幅伟大的图画里隐藏着的美好愿望啊!可惜的是,或许宋徽宗始终没能看透《清明上河图》所隐含的寓意,1126年(宋靖康元年),金国的军队攻入疏于防守的汴京,曾经高高在上的宋徽宗也被金国士兵俘虏,北宋的统治在1127年画上了句号。

那么现在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又是不是最初张择端画的那一幅呢?

最早有明确记载的仿本,就是画卷后面杨准的跋文中提到的装裱师傅以仿本偷梁换柱,将《清明上河图》盗出宫外。(据杨准跋文:“图初留秘府,后为官匠装池者,以似本易去。”)后来,经两人转手,《清明上河图》落入客居北京的杨准手中。杨准得画后返回家乡,重新装裱此画,并且在画后续写跋文,记载了得画的经过。

到了明代,《清明上河图》有近200年的时间流落民间,当时的仿制品就更多了。在清朝雍正年间,和硕宝亲王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曾经得到过与《清明上河图》原作接近的仿品。他似乎对这件仿品不太满意,决定再造一幅更完美的《清明上河图》。于是,他组织了五位画家,对画作进行了临摹创新。新的《清明上河图》画面清晰,色彩艳丽。这幅画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称为“清院本”。清院本的篇幅比真本长出了近一倍。

可是,就在新的《清明上河图》绘制完成几十年后,嘉庆皇帝偶然获得了张择端珍本的《清明上河图》,嘉庆请来太上皇乾隆鉴别,原来这才是最初的珍品。于是他们就在张择端真迹画卷的开头盖上“石渠宝笈”和“宝笈三编”两个印章,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清明上河图》又称为“石渠宝笈三编本”,被专家们认定为张择端原作。

可见,《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兄弟姐妹”仿制品呢。有人统计,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共收藏了37幅《清明上河图》,北京收藏了6幅宋朝至清朝的画卷,其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幅是张择端的真本。沈阳收藏2幅,其中1幅是仇英绘的正本;台北收藏10幅,其中1幅是乾隆朝绘的院本。而日本收藏了11幅,美国收藏了6幅,荷兰、法国各收藏1幅。

2000年时,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清明上河图》特展”,一口气同时呈现了7件藏品,一时轰动世界,也充分说明了这幅奇画的持久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