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爱和陪伴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人们都有自己深爱的东西,比如男人爱车,女人爱包。男人对待自己的车会定期给它保养,每周洗几次车,有个划痕都心疼半天;女人更不用多说,有人戏言“包”治百病,女人只要买到了心仪的包包,一切忧伤都会变成浮云。那么,对待我们深爱的孩子你是如何做的呢?你每周花多少时间陪伴孩子?你的爱是只在嘴上说说还是落实到了生活?你给的爱是孩子需要的爱吗?孩子认为你爱他吗?提及爱和陪伴就会引申出好多的问题,这是因为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真的很难。
孟飞15岁,父母平时工作很忙,一家人很少聚在一起。上初中后和父母关系紧张,看过很多心理医生和咨询师,参加过很多家庭团体治疗,均无效果。
“大夫,这孩子自从上了初中之后就变得越来越怪,话没说两句就容易和我们起冲突,用自杀威胁我们!”
提及自杀,我们细心地观察了一下孟飞,1米75左右的个子,壮壮的,寸头,戴着手套。经过他的同意,我们替他摘下手套,发现手背上满是伤疤,新旧层叠,数不清有多少道,我们不由得心下一紧。
“这伤疤是怎么回事?”
“最开始他说自杀我们没有理他,以为他就是吓唬我们,等他突然推窗子看样子真要跳,我们才意识到他是来真的。我们拦住了他,他就开始自残,拿刀划自己,那是第一次,以后我们之间再有冲突,他就自己伤害自己。”
“刚刚你说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就变得越来越怪,怎么个怪法?”
“比如,上课老师让写作文《妈妈,我爱你》,他会突然站起来对老师大声说,这作文儿没法写,爱什么爱!”
“看来孩子对你们夫妻俩意见很大呀!”
“可不嘛,我们现在轻易连话都不敢说,我们也委屈啊,你说我们起早贪黑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他,就像现在到处带他看病,我们不辛苦吗?他倒好,不体谅我们也就罢了,还说我们不爱他……”
“嗯,你们平时的冲突是什么样的?举个例子可以吗?”
“就比如,他想买限量版的什么球鞋,8000多人民币啊,我们不同意,他就开始发脾气,摔东西,说我们连钱都不愿意给他花,还说什么爱他!”
“是挺贵。他怎么爱买这么贵的东西啊?”
“小时候我和他爸爸都忙,基本上不陪他玩儿,他自己上小学时候就带个钥匙,放学了去小饭桌吃完晚饭就回家写作业。我们心里也挺愧疚的,所以一般他要什么我们就给买什么,一开始买的也不贵,就是机器人或者其他玩具什么的,贵的也有,但是不多,现在他是什么贵就买什么!”
“你们就这个问题交流过吗?”
“当然有啊,我们就直接告诉他不给他买了,然后他就和我们吵架,知道自己不占理儿就要自杀。而且现在发展到不是买东西一个方面,比如简单的吃饭,我们3个人做上5个菜足够了,结果他非要10个菜,我们不同意他就开始闹。”
母亲说到这里,笔者猜测,孩子买东西、自杀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在问父母“讨爱”。他用他的方式在印证父母对他的爱,在核实父母是不是爱他,而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他认为自己的父母不爱他。虽然父母“起早贪黑”,带他“四处求医”,但他认为父母还是不爱他。而亲子关系中一旦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可能不爱他”,那么良好的亲子沟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 问问孩子:“你觉得爸爸妈妈爱你吗”
有机会,问问自己的孩子,他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爱他吗?如果他说不爱,那么一定需要引起重视;如果他说爱,你还要接着问“为什么”。也许他会说:“因为我成绩好,因为我懂道理,因为我……”孩子一旦这么说,家长要敏感地意识到,孩子认为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他们达不到条件,这份爱就会动摇。但事实上,父母爱孩子,仅仅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没有其他“附加条件”,不然,隔壁家那个“模范孩子”我们为什么不去爱?
• 给孩子充分的爱和陪伴
良好的沟通一定是以爱和陪伴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爱和陪伴如果缺失,再有技术含量的沟通技巧也挽回不了和睦的亲子关系。案例中的主人公孟飞,自小就太缺乏父母的爱与陪伴,所以他长大后需要去印证。在后来的治疗方案中,笔者很长一段时间只要求父母陪伴孩子,高质量地陪伴,不是他看书而父母坐在旁边玩手机,而是细心地去观察孩子的喜怒哀乐,进入孩子的世界,做孩子的朋友。只有爱和陪伴充足了,孩子才有可能脱离现在的状态,重新走入正常的成长轨迹。
心理小课堂
根据近年的数据,在某一年的研究中,英国有超过1.3万名15~19岁的女孩、超过4000名男孩因为自虐而被送入医院,这比前一年增长了10%。在美国,某一年约三分之一的青少年群体(包括7%的初中生、15%的高中生)曾试图尝试非自杀性自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