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行五色体系的产生和确立
五行观念形成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占卜术、占星术、五材说以及远古先人对天象的观测。关于五行说,《尚书·洪范》有这样的描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将五行元素承载的厚重象征意义清晰明了地进行了解释。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的言论及主张风行一时。战国末期齐国阴阳学家邹衍发展为“五德始终说”。“五德”乃“五行”之德,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他提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互之间的转化规律,以及五行相邻元素相互生成,五行相隔元素相互之间克制的形式;而且还以此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变化,认为“五行生胜”“五德各以其所胜为行”。不仅在自然界表现为春生夏(季夏),夏生秋,秋生冬,冬生春的新旧更替、周而复始的规律;古代帝王的更迭递嬗也是按五行相胜的次序循环更迭的,天子需具备五行中的一德,上天方能显示出相应的符应,才能安稳地坐定天子的位子。“德”的王朝也必须崇尚与该“德”相配的那种颜色。这种颜色就是王朝的国祚色。国祚色是一个王朝国运隆盛、同统延续的象征[注]。如邹衍把历史上的黄帝说成是土德,其色黄;夏禹则以木代土,其色青;商汤以金克夏木,其色白;周文王以火克商金,其色赤。至此五色嵌入五行系统之中,使五行说更加富于动态。有学者认为:将万物与抽象的观念符号(五行、五色)连接起来,显示了中国先民混沌思维状态下的宏观整体联系式的直觉把握,注重的是探讨时空、物质世界、社会事物构造及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成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认知图式,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更成为一种为统治阶层倚重和利用的学说。它赋予色彩以天命伦常的意义,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注]。《周礼·天官》中出现的将五色五方观念与“五帝”结合的叙述,即东方苍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考工记》出现的“画缋之事”描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注]无不彰显出以色辨等级贵贱的特殊象征意义与特定功能以及古人色彩使用的认知模式。秦代尚黑,也是因秦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秦汉以后,邹衍学说也为历代皇帝所采用,王朝更替必改正朔、易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