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 张大嘴发动进攻的狗
上怀犬马恋,下有骨肉情 ——韦应物
A
B
C
D
E
狗是中国人最早驯化的六畜(马、牛、羊、鸡、犬、猪)之一,但为什么叫“狗”,又叫“犬”呢?其间的区别非常有意思。
犬,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象形字,栩栩如生的一只狗的模样。甲骨文字形B,身形矫健。甲骨文字形C,好像张开了嘴巴要发动进攻了。金文字形D,尾巴很长,动势更足。小篆字形E,直接从金文字形而来。楷体字形则完全看不出象形的样子了。
《说文解字》:“犬,狗之有悬蹄者也,象形。”这个解释很奇特,什么叫“悬蹄”?顾名思义,“悬蹄”就是悬起来的蹄子。蹄子怎么会悬起来呢?过去有学者认为“悬蹄”就是跑得飞快,蹄子仿佛悬空了似的。这是望文生义,“悬蹄”是不与地面直接接触的小蹄,也就是退化了的残趾。
许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视犬之字,如画狗也。”许慎和孔子都认为先有“狗”字,后有“犬”字,“犬”只是“狗”这一类中的一种,即“狗之有悬蹄者”。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甲骨文中只有“犬”字,而无“狗”字,而且恰恰相反,“狗”只是“犬”这一类中的一种。《尔雅·释畜》解释道:“未成毫,狗。”尚未生长出长而尖的毫毛的叫“狗”,可见“犬”指大狗,“狗”是小狗的称谓,就像“驹”是两岁以下幼马的称谓一样。
周代有“犬人”的官职,负责掌管供祭祀用犬的一切事宜。这也是先有“犬”字后有“狗”字的一个旁证:有“犬人”之职,却没有“狗人”之职。用作祭祀的犬称作“羹献”。所谓“羹献”,是指用人吃剩的残羹养狗,养肥后可以献祭于鬼神。
六畜之中,马和犬是最擅长奔跑的,于是古人就造出“犬马”一词。骑马打猎,纵犬追逐野兽,这都是统治者的娱乐方式,因此而有“声色犬马”之称。又引申出“效力”之意,如“效犬马之劳”的成语。同时臣子对国君亦自称“犬马”,表示愿意做国君的犬和马。韦应物有诗:“上怀犬马恋,下有骨肉情。”“犬马恋”就是形容臣子眷恋国君,犹如犬马眷恋自己的主人一样。刘禹锡给皇帝的上书中有更加形象的表述:“江海远地,孤危小臣。虽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马之恋,亲近为荣。”
有趣的是,古人生病还都各有不同的婉辞,“犬马”也是其中的一种:天子生病称作“不豫”,“豫”是快乐,“不豫”就是不快乐;诸侯生病称作“负兹”,意思是担负的事情繁多,以致积劳成疾;大夫生病就称作“犬马”,“大夫言犬马者,代人劳苦,行役远方,故致疾”;士生病称作“负薪”,采薪并背负柴草乃低贱之事,因此用在统治阶层中地位最低的士身上,《礼记》中规定,国君让士射箭,如果士不具备射箭的技能,就要以生病的名义辞谢,要说:“某有负薪之忧。”